《春望》 教学设计

标签:
杂谈 |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古诗,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思家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领略古诗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3.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杜甫的诗歌)导入
1、背诵杜甫的诗歌。(形式要多样,水平要高)
二、揭示课题,进入学习
1、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在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春望》
(板书《春望》)
二、检查预习结果
1、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杜甫和《春望》的资料。
(1)简要介绍杜甫
(2)简介《春望》一诗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生字检测。
三、析解诗意,领悟诗境
1、生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春望》是诗人在春天所看见的。
2、交流诗句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1)那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理解“国破”和“草木深”的意思。
师: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
◆师: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指导学生朗读。
师: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生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全班齐读。)
(2)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生齐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质疑、解疑: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作者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别”仅仅是一般的离别吗?
◆师: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流下的是什么泪呢?
生回答。
师:你的感悟让我不由自主想起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正是杜甫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呀!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请男同学把后面四句读一读。
◆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呢?
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后两句。
◆再读一读,体会诗人忧国思家的忧愁之情。
5.教师总结。
师: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春天景象,写了他的所见、所感、所思、所忧,充分地表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也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行不行?(配上音乐,生自由大声地练读全诗。)
四、拓展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师: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朗诵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 边读边理解诗意。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作者听到的什么消息?
②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
生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是感伤的、痛苦的、哀怨的、愤恨的泪。此时作者流的是什么泪?
③听到这个喜讯作者和他的家人都是什么神态呢?
读“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作者高兴得要发狂,用“喜”字来说,这就是他的“喜态”。
④诗人为会么喜欲狂呢?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他怎么不喜欲狂呢?再用“喜”的心情读这两句。(生齐声读三、四两句)
⑤诗人喜得想要发狂,他不仅漫卷诗书,他还想干什么?
(生齐声读诗句)纵酒高歌之时,他就想到“青春作伴好还乡”。
⑥美好的春光,可以伴随我更好地回家。回家要经过哪些地方?
生回答。
3.总结。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五、教学小结,创新作业
1、师小结本节课。
杜甫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屏幕出示文字)
师:在诗人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在诗人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在诗人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在诗人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同学,你也能像诗人一样写出这样流芳百世的诗句吗?那你就和我们的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吧!
2、课后希望同学们反复诵《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经典古诗词。
3、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古诗新唱《春望》,请学生吟唱古诗。
教师: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六、板书设计:
《春
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