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林惠生
本课题从中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现状入手,着重在语文学科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及读、写等基本技能方面分别列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过分而单纯地强调语文的知识性,是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的阻碍,只有建立“素质语文”的概念及其教学体系,加强“素质型”语文学习指导,实现从语文知识到语文素质的转轨,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下面特从“调查”、“思考”、“建议”三方面来进行综述。
一、调 查
表一:字(总分12分,人均得 7.72分,占64.3%)
检测项目
|
字 音
|
应得分
|
字 形
|
应得分
|
检测题
|
音节
|
辨多音字
|
6分
|
书写工整
|
正字
|
应得分
|
人均得分
|
1.98
|
1.23
|
3.21
|
1.87
|
2.64
|
4.51
|
通过率
|
66%
|
41%
|
53.5%
|
62
|
88%
|
75.2%
|
由此可见:①学生对一般的语音识记水平较高,对特殊的语音现象(如多音字等)的识别确认能力则较低,这与教师为适应语音考试的需要而强调拼音的死记硬背而没有加强对学生说好普通话的方法指导有关。②学生对字形的识别能力较强,但书写能力较弱,尤其在常见错别字的辨改方面往往不是感觉模糊,就是一错再错,这与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有关,还与他们缺乏严格训练和方法指导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和态度(书写马虎等)有关。
表二:词(总分20分,人均得14.32分,占71.6%)
检测项目
|
现代汉语词汇(12分,得7.49分)
|
文言词汇(8分,得6.83分)
|
检测内容或题目
|
释词
|
析词
|
用词
|
释词
|
用词填空
|
书本上已学过的
|
书本上未学过的
|
构词
|
近义词
|
造句
|
实词
|
虚词
|
用刚学的填
|
用已学的填
|
人均得分
|
1.9分
|
0.8分
|
1.68分
|
1.32分
|
1.79分
|
1.94分
|
1.25分
|
1.95分
|
1.42分
|
通过率
|
95%
|
40%
|
84%
|
66%
|
45%
|
97%
|
76%
|
97.5%
|
71%
|
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大都能把常用字组成词语,而运用词语的能力则很差;对书本上注释的词语基本上能准确解释,但对学过的词语,因为需要推敲推敲,通过率就相对低了。这就说明学生仍然习惯于孤立地理解和识记词义,不习惯于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选词、释义、构词,从而增加词汇积累,更不习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揣摩如何准确、鲜明、生动地使用词语,由此可见,他们的学习迁移能力较差,知识的系统结构没有建立,全凭自己的经验与感觉去被动地接受知识。
文言文词语知识的通过率高于现代汉语,这主要与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比较明确、知识内容比较确定和相对稳定有关,但是从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来看,学生并没有养成课后归纳综合的习惯,对知识没有融会贯通,因此遗忘速度快,“学后即忘”的现象目前比较普遍。这也是不会科学地学习、不会运用与所学知识要求相适应的学习方法的缘故。
表三:句(总分21分,人均得13.37分,通过率63.2%)
检测项目
与内容
|
句意理解(得6.24分,8分)
|
含义表达(3.72分,7分)
|
句子结构(提3.86分,6分)
|
对“朦胧”的理解
|
文言句子
今译
|
破折号的用法
|
两个“好了”
各指什么
|
“小桔灯”作用
|
单句成分
划分
|
复句层次
分析
|
人均得分
|
1.86分
|
2.48分
|
1.9分
|
1.73分
|
1.54分
|
2.21分
|
1.65分
|
通过率
|
93%
|
83%
|
63%
|
43.2%
|
51.2%
|
73.7%
|
53%
|
(注:以测试初中课文《小桔灯》中的内容为主)。
从以上句子知识测试中可知:
1、
“句意理解”强于“含义表达”;在句意理解方面,对标点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较差。这说明,学生一碰上灵活运用的题目就不能“灵活运用”,缺乏整体把握的能力,没有具备“具体问题对待”、“此处不通,另走一方”的思想方法。
2、对文言文的整句理解翻译能力很差,原来的对某个实词虚词能掌握的优势渐渐消失。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将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单靠死记硬背不行了。在这里需要准确掌握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也要有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二是文言文接触太少,又不能由此及彼,把学过的文言文梳理成知识系统,然后形成一种语感和文言文学习情境,这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断层现象,缺乏前后相连、循序渐进的功能。
3、对句子结构等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分析能力较差。学生占有并运用原有知识要付出很大的力气才有所新的获得,才会对一项较难的知识有新的理解。
表四:篇(总分32分,人均实得分12.1分,占38%)
检测项目与内容
|
讲读课文(16分,得7.47分)
|
自读课文(16分,得5.63分)
|
分析
层次
|
概括主要内容等
|
分析写作方法与特点
|
修辞、文学常识等
|
分析
层次
|
概括主要内容等
|
分析写作方法与特点
|
修辞、文学常识等
|
具体
得分
|
1.3分
|
1.67分
|
0.9分
|
3.6分
|
1.2分
|
1.03分
|
0.4分
|
3分
|
得分率
|
32.5%
|
41.7%
|
22.5%
|
90%
|
30%
|
26%
|
10%
|
75%
|
满分者
|
|
|
|
56人
|
|
|
|
10人
|
0分者
|
15人
|
|
20人
|
|
20人
|
3人
|
51人
|
|
从以上阅读理解检测中可见:
①
对两类课文的理解能力前者比后者强,说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即使是讲读课,也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真正听懂弄懂的甚少,对整篇的理解不如对零散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的理解,储存在他们脑子里的只有教师讲的几个抽象概念和一些答题的套式。这里主要是学生学得被动,学得盲目和死板。尤其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没入门,不知道到底怎样去学习、去理解、去分析。
②教师讲读课文未能起示范作用,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包办代替,学生不能独立地读懂课文,更不能把读和写联结起来,待他们自己再去阅读理解其他新课文时往往一筹莫展。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有65%的语文教师上课常常一讲到底,有些公开课也是如此。这势必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自觉摸索或运用好的学习方法。
③近几年高考、中考也充分表明,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普遍得分最低,阅读理解成了目前语文学习中的“高难度”活动。这种现状告诉我们,再不改革语文教学,再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那么,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理解这块语文学习中的顽固堡垒将会继续望而生畏,攻而不破。
表五:作文(题目:《温暖》,总分40分,人均得分20.5分,占51.2%)
统计
内容
|
差
|
一般
水平
|
作文有
特色
|
错别字5个以上
|
病句3个以上
|
结构
混乱
|
选材
不当
|
无中心
|
所占
人数
|
28人
|
75人
|
7人
|
87人
|
92人
|
11人
|
48人
|
14人
|
百分比
|
23.3%
|
62.5%
|
5.8%
|
72.5%
|
76.7%
|
9.1%
|
40%
|
11.8%
|
从表五可知,学生作文水平拉开的档次很大,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不过关,更不会运用什么好方法去获取新意,不会进行脱俗的构思和语言润色等等。同时,另据调查,教师安排作文训练也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更没有从学生到底怎样突破作文关上找到最佳方法,使学生年年写文章,仍然写不出好文章。
二、思考
通过对上述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严重。越来越令人头痛的语文学习现状,严重地困扰着学生,也困扰着教师及社会,越学越不会读写,越学越感到复杂、玄乎、模糊,不想学、不敢学、不会学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也无法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进步服务。其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成为知识的“盲视者”,看不到知识的来路(即知识发生的过程),而一古脑儿硬着头皮全盘接受;只学知识,而不懂“学路”(即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例如,学生对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应用文的行款格式、文学作品的赏析要领等,答起来头头是道,但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分析,去理解,去运用,就“懵”了,什么也搞不清了。这些学生只学“知识”,而不问怎样学“方法”;只求知识的最终答案,而不问知识发生的过程及其理解学习的过程。结果,学死而不“活”,遇变而无“法”了。
2、学生已成为知识的“斜视者”,看不到知识的整体结构而只在一些局部的、分散的、并非关键的知识上“小敲小打”,或者只在自己所偏爱的或与自己专长相吻合的某些知识部位上作努力,结果导致学科知识面不宽,知识结构不全的“畸形”学习状态;反之,那些不喜欢的、或自认为不重要的知识就丢弃了,就忽视了,或者被迫学得囫囵吞枣,不伦不类,结果造成许多漏洞和错误,而他们却反而去怪“语文真难学”。
3、学生已经成为知识的“短视者”,看不到知识的基本特征而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学一些脱离社会需要、脱离生活实践、脱离学科实际的并非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等基本特征的所谓“知识”,而是“书院式”气氛十分浓厚,缺乏社会意义与使用价值,就是体现语文工具性特征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很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写不好一篇规范、简明的应用文,不能在公开场合准确自如地说一段话或叙述一件事情,不能写出一手标准、正确的钢笔字、毛笔字,甚至错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常常错用。如某初中一年级班60名学生作文,平均每篇错别字7个,只有一篇没有错别字,最多的1篇错别字达32个,只有两篇文章的字写得较为规范,竟有10篇文章的字根本认不得。
三、几点建议:
1、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编写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都要从学科知识特点出发,在课时安排、教材内容上将开堂课专设为“学科简介与学习指导”课,让学生从学科的知识及其学习的基本思路、方法等,做好心理准备。
2、建议从学科特点出发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加强方法指导。基本功训练实际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每个学科都有其体现自身特点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如语文的听、说、读、写,数学的计算与运用,理化的实验与操作,政史地的识记与阐述等。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时,务必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色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加强针对性、务实性指导。
3、建议从学科知识的结构出发,加强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全程式学习方法指导,防止知识断层和重复,以形成整体能力。全程式学习方法指导,包括“常规性学法——基础性学法——通用性学法——特殊性学生——创造性学法”这一全过程的指导。例如,在“常规性学法”指导中,着重抓住学习的五个环节即“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及订计划、做笔记、翻查工具书等一些常规来指导学习,使学法指导形成一种程序和网络,从而促进学法指导持久有效地发展。
4、建议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以学法指导为手段,从语文学科的特征出发,彻底改革语文教材与教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这门“国语”真正成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国人之语”。笔者认为可以拟定“语文课程三级开发”:第一级,基础语文;第二级,实用语文;第三级,特用语文等。至于具体内容将另文专门阐述。
(原载《广东教学研究》1997年3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