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吴县志》载:《寰宇记》引《吴录》:吴王杀子胥,投之江,吴人立祠江上,因名胥山。山有清明寺,改称清明山。
民国《吴县志》载:皋峰山,在胥山东南,东距尧峰甚近。山阴石壁有米芾书“皋峰奥区”四字。旧传尧峰因帝尧省方巡览震泽而名,皋陶从帝曾于此听断,故名皋峰。……山南有青枫、青桐二坞,东有李木坞,相传昔吴王种李处。
民国《吴县志》载:清明山顶有石筑基址,传为吴王殿基,或云即是姑苏台遗址。
胥山即为清明山?米芾书“皋峰奥区”石刻今之无存?清明山山顶平旷,有废石基?姑苏台遗址在清明山?带着这些疑惑,
2014年2月23日,苏州千山行在笑笑的召唤下进行了“幻登姑苏台,探秘皋峰奥区”活动
。
http://s11/mw690/003hB4Lkgy6GV94FgqSda&690
《苏州山水志》记载:清明山,北西走向,长3公里,东部宽而西北部窄,最宽处约1.5公里,山体由石英砂岩构成。主峰清明山习称胥山,海拔198.8米,次峰皋峰山位于主峰东0.4公里处,海拔153.1米。清明山在吴中区胥口镇,向西过胥江为穹窿山东南支脉香山,清明山东即尧峰山。
上午9时,苏州千山行一行12人汇聚胥王山甲子博物馆,从清明山西麓南侧水泥山道上行。
http://s10/mw690/003hB4Lkgy6GV98Snyh99&690
http://s7/mw690/003hB4Lkgy6GV9aSm6qf6&690
半山腰,有一三开间平房,名“月老祠”,大门挂有毛远丰书写楹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东断崖壁有新摩崖“海誓山盟”,似年轻情侣情定终身之地。此处建祠,不知何故?
http://s1/mw690/003hB4Lkgy6GV9cU1EY10&690
http://s10/mw690/003hB4Lkgy6GV9e69kJf9&690
再往上,有一小路可直至山脊,向西走近百米,即至山端,立端远眺:向西有一不高小山,山南即太湖,西南是胥香园住宅小区,山北侧明显有采石痕迹,现建有大片厂房。同行晨光老师介绍:
http://s3/mw690/003hB4Lkgy6GV9fTmPU42&690
古太湖的五湖,名菱湖、胥湖、游湖、莫湖、贡湖,前方为太湖之胥湖;
http://s4/mw690/003hB4Lkgy6GV9kF9th53&690
有一说法:胥山和清明山不是同一座山,眼前的胥江入湖口东那山头(不高小山)才是胥山;http://s13/mw690/003hB4Lkgy6GV9m2r3Cbc&690
石山之北侧较规则采宕口是原上海耀华玻璃厂原材料基地。
http://s11/mw690/003hB4Lkgy6GV9tZktY9a&690
山之西端不能再向前,我们取道向东返回,至上山脊道口再向东三四十米,有一沟壑难逾,众友从南侧山道迂回至山脊。山脊有一宽阔山道,二侧杂草枯黄,四周荒芜,向山顶宽阔山道向东,行千米许,有一水库,登山水库,GPS显示高度196米。
http://s2/mw690/003hB4Lkgy6GV9wcTRLa1&690
“水库高处即为山顶”,同行友友说。众友遂迂回登上山顶,实测198米。意欲找寻山顶标高,然未有标高标记。众友相机忙碌,记录千山行登顶舜间。忙碌之余,发现有一水泥制墩侧卧山顶。山浪闲人与众友将几百斤水泥方墩从乱石堆中挖出,见标有“军Ⅲ”字制高标记,众欣。
http://s11/mw690/003hB4Lkgy6GV9BLNy2fa&690
http://s1/mw690/003hB4Lkgy6GV9D1viM90&690
http://s2/mw690/003hB4Lkgy6GV9CpCmJd1&690
从山顶往东是山坡道,前方即为尧峰山。有资料载:尧峰山是因为帝尧省方巡览震泽而得名的,而那时皋陶随从帝尧,在此听断,故叫皋峰山。皋峰山是胥山(清明山)的东支脉,一种说法姑苏台遗址在此。皋峰可视作尧峰之姊,两山对峙,村舍间木东路横贯而过。站在尧峰山北向的叆叇岭南山咀上可以望见皋峰。
http://s16/mw690/003hB4Lkgy6GV9H30N99f&690
至山东端,已是中午时分,饥肠辘辘,众友中餐。餐毕,经合议,饭后去山之阴----皋峰山北侧,探寻米芾之作“皋峰奥区”。
山浪闲人吹响集结号,首当其冲,一路披荆斩棘,然山之阴,已是一巨大平脊宕口。据附近一村民介绍:此外宕口开挖形成前后40年,74年后,村镇大力发展经济,此山也成了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差不多挖了20年,关了近20年,现在就了变个样子,路边一残存的房子就是当时采石厂工作用房。殊不知奥区不复是否与山体开采有关?
http://s6/mw690/003hB4Lkgy6GV9KBLNj85&690
http://s3/mw690/003hB4Lkgy6GV9L5jeWd2&690
http://s4/mw690/003hB4Lkgy6GV9LAY3pb3&690
http://s16/mw690/003hB4Lkgy6GV9M39P98f&690
http://s15/mw690/003hB4Lkgy6GV9Mulquee&690
回至山脊,四处寻找平旷山顶废石基,然没有一点姑苏台遗址迹象显示。
查阅相关资料一:一说姑苏台在横山西北麓姑苏山上;二说姑苏台是建在横山东北麓茶磨山上;三说姑苏台在胥山上。《木渎小志》云:“相传昔时吴王得越神木,将作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木渎之名,由此始也。”建姑苏台,需要积聚大量的木材,木材运输、集中的地点应成为姑苏台台址所在地的一条重要的佐证。如果姑苏台是建在胥山之上的话,木材理应集中在今胥口镇附近。
资料二:2000年至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郊木渎一带山间盆地及周围地区发现规模宏大的春秋古城遗址群,探明苏州城区的吴大城原来只是阖闾的新都;木渎春秋古城遗址则是吴国的故都;而阖闾开创霸业的国都,实际上包括二城一台,即吴大城、吴故都城及姑苏台,东西绵延逾20公里。
资料三:《史记•吴太伯世家》集解引《越绝书》只说:“高见三百里”。《吴地记》记载:“其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外”。元徐天佑注《吴越春秋》引《吴地记》轶文说:台“广八十四丈”。如姑苏台的高为“三百丈”(先秦时代的丈尺度略小于现代,一丈折合现代公制约2.27米)即当为681米;但台的广度为八十四丈,折合现代公制约为181
.8米。
有此可见:
一、如姑苏台的高度广度记录准确,姑苏台高度681米,宽181
.8米,高度超过是穹窿山和七子山两座山高度之和,是当今“东方之门”(高69层、高度301.8米)2倍多,就当时的建筑技术,如此奢华建筑需要相当大体量的建筑支撑,就山体高度而言,姑苏台建造,山体仅能为辅助建筑基础,而并非姑苏台在哪座山上。
二、从木渎地名由来分析,如姑苏台在春秋古城东侧,建筑材料运输需要确会将河道阻塞。
三、近年考古证实,春秋古城确存在于木渎一带,姑苏台在春秋古城范围内应该与古城考古发现相符合。
众说纷纭……我乃外行凑个热闹。
胥王山下的伍子胥吴地故居纪念地,倒是有点意义,但其建设规制实不敢恭维;
http://s6/mw690/003hB4Lkgy6GV9SPkTb95&690
http://s13/mw690/003hB4Lkgy6GV9TcnOkbc&690
http://s12/mw690/003hB4Lkgy6GV9TvGkz3b&690
胥王山庄特种训练营,倒给小伙伴带来了游玩乐趣,但游乐之地尚需集聚人气;
http://s5/mw690/003hB4Lkgy6GV9WWk3a04&690
http://s1/mw690/003hB4Lkgy6GV9XiEg0c0&690
然访古探幽爬山运动乃真,收获的是汗水、知识、友谊和健康……
二零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