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的认识
(2015-09-10 10:14:41)一、课例分析的认识
1、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体现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案或课堂实录。它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过程,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动故事,又可以是教师教学的有趣设计,还可以是教学实践上遇到的困惑的记录(包括突发事件)。
2、一个优秀课例应具备的“三性”:
(1)典型性:首先是课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使得能反映出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这当中,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指课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提炼出(或印证了)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指课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3、什么是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学方式。课例分析的重点在分析,即重在分析课例所体现的理论要素,重在分析它对教学的启示。
4、课例分析的作用:
(1)通过课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从教学实践到教育理论的升华。教师个人大多有很丰富的教学积累,但大多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从课例分析中能体验乃至学会“如何上升”。
(2)通过课例分析,可以提高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自觉性与能力。老师们大多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不少人进行过很好的教学设计,组织过很好的教学活动,却说不清楚它的理论依据,课例分析可以帮助老师从自发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行为。
(3)通过课例分析,可以培训老师对教学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每一次的课例分析课,其实就是一次教学研讨会,一次联系实际的学术研讨会。
二、课例分析的组织
1、提供课例,体会情景
较长的课例可以课前提供,较短的情节可以随堂呈现。提供的方式可以是录像、文字或口头。这一步的难点在于采集合适的课例。老师每一天都有教学活动,但能够拿来进行分析的课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和研究性,使得通过分析能够提供出理论因素来,这就需要从实际中多采集、多整理。
2、组织讨论,分析材料
这是一个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一般地,每个课例都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兴趣指向,如果引导启发不当,有的老师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谈,有的老师只谈现象与枝节。因此,提供课例的老师要充分了解课例的内容,提前进行精心的准备,临场还要有机敏灵活的动态调节。为了使讨论相对集中,可以随课例的呈现提出几个重点思考题。
3、总结评述,掌握原理
这一步主要由提供课例的老师进行。总结首先要有理论深度,使全体老师确实学到东西。其次要体现现场讨论的情况。但是,不论老师提前如何精心准备,都不可能事先包括现场的动态活动过程,所以,必须一面组织讨论,一面充实调整总结的内容,这对老师的理论修养、组织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常常要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这也难怪,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第一步:出示课例
课例:幼儿园小女孩学“集合”
本课例具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课例分析的三个步骤,二是提炼建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新数学运动强调应当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及早地引入“集合”概念,以下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个课例)
一个数学家的女儿由幼儿园放学回到了家中,父亲问她今天学到了什么?女儿高兴地回答到:“我们今天学了‘集合’。”数学家想到:“对于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来说,女儿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因此,他关切地问道:“你懂吗?”女儿肯定地回答:“懂!一点也不难。”这样抽象的概念难道会这样容易吗?听了女儿的回答,作为数学家的父亲还是放心不下,因此,他又追问道:“你们的老师是怎样教的?”女儿说:“老师先让班上所有的男孩子站起来,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然后,她又让所有的女孩子站起来,并说这就是女孩子的集合;接下来,又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等等。最后,老师问大家:‘是否都懂了?’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因此,父亲就以如下的问题作为最后的检验:“那么,我们能否以世界上所有的土豆组成一个集合呢?”迟疑了一会,女儿最终回答到:“不行!除非它们都能站起来。”
思考题:
1、女教师是怎样组织“集合”教学的?为什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女儿”所回答的?幼儿园里的“男孩子集合”、“女孩子集合”、“白孩子集合”、“黑孩子集合”与作为原始概念的集合有什么区别?
2、“女儿”为什么说集合学习“一点也不难”?又为什么要强调土豆都“站起来”?这到底是教师的教学内容问题,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问题,还是数学家的评估方式问题?如何认识“女儿”学习中的错误?
3、世界上所有的土豆组成的集合与幼儿园里部分孩子(男、女、白、黑)组成的集合有无不同?对于幼儿园孩子认识集合概念而言,是女教师的教学不对头还是数学家的提问不恰当?幼儿园能不能渗透集合概念?
第二步:讨论
第三步:总结
这个有趣的课例给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是:学生满以为已经学到的东西,并非教师所努力传授的东西。整个过程描述了三个主要情节:
(1)教师教学的情形;
(2)学生学习的情节,与教师的教并列进行;
(3)数学家评估的情节: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询问教与学的过程,然后用一道题来检查教学效果。
1、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认识并不可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认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3、数学家并非天然了解数学教育。
4、女教师教学设计的改进意见。
(1)举例应避免非本质属性的泛化。
(2)设计要能引起认知冲突。
(3)反馈环节太粗糙。(4)措词更确切一点。课例分析 (2010-03-15 16:05:21)
标签: 杂谈 分类: 信息论文
一、课例分析的认识
1、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体现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案或课堂实录。它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过程,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动故事,又可以是教师教学的有趣设计,还可以是教学实践上遇到的困惑的记录(包括突发事件)。
2、一个优秀课例应具备的“三性”:
(1)典型性:首先是课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使得能反映出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这当中,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指课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提炼出(或印证了)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指课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3、什么是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学方式。课例分析的重点在分析,即重在分析课例所体现的理论要素,重在分析它对教学的启示。
4、课例分析的作用:
(1)通过课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从教学实践到教育理论的升华。教师个人大多有很丰富的教学积累,但大多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从课例分析中能体验乃至学会“如何上升”。
(2)通过课例分析,可以提高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自觉性与能力。老师们大多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不少人进行过很好的教学设计,组织过很好的教学活动,却说不清楚它的理论依据,课例分析可以帮助老师从自发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行为。
(3)通过课例分析,可以培训老师对教学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每一次的课例分析课,其实就是一次教学研讨会,一次联系实际的学术研讨会。
二、课例分析的组织
1、提供课例,体会情景
较长的课例可以课前提供,较短的情节可以随堂呈现。提供的方式可以是录像、文字或口头。这一步的难点在于采集合适的课例。老师每一天都有教学活动,但能够拿来进行分析的课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和研究性,使得通过分析能够提供出理论因素来,这就需要从实际中多采集、多整理。
2、组织讨论,分析材料
这是一个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一般地,每个课例都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兴趣指向,如果引导启发不当,有的老师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谈,有的老师只谈现象与枝节。因此,提供课例的老师要充分了解课例的内容,提前进行精心的准备,临场还要有机敏灵活的动态调节。为了使讨论相对集中,可以随课例的呈现提出几个重点思考题。
3、总结评述,掌握原理
这一步主要由提供课例的老师进行。总结首先要有理论深度,使全体老师确实学到东西。其次要体现现场讨论的情况。但是,不论老师提前如何精心准备,都不可能事先包括现场的动态活动过程,所以,必须一面组织讨论,一面充实调整总结的内容,这对老师的理论修养、组织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常常要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这也难怪,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第一步:出示课例
课例:幼儿园小女孩学“集合”
本课例具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课例分析的三个步骤,二是提炼建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新数学运动强调应当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及早地引入“集合”概念,以下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个课例)
一个数学家的女儿由幼儿园放学回到了家中,父亲问她今天学到了什么?女儿高兴地回答到:“我们今天学了‘集合’。”数学家想到:“对于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来说,女儿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因此,他关切地问道:“你懂吗?”女儿肯定地回答:“懂!一点也不难。”这样抽象的概念难道会这样容易吗?听了女儿的回答,作为数学家的父亲还是放心不下,因此,他又追问道:“你们的老师是怎样教的?”女儿说:“老师先让班上所有的男孩子站起来,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然后,她又让所有的女孩子站起来,并说这就是女孩子的集合;接下来,又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等等。最后,老师问大家:‘是否都懂了?’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因此,父亲就以如下的问题作为最后的检验:“那么,我们能否以世界上所有的土豆组成一个集合呢?”迟疑了一会,女儿最终回答到:“不行!除非它们都能站起来。”
思考题:
1、女教师是怎样组织“集合”教学的?为什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女儿”所回答的?幼儿园里的“男孩子集合”、“女孩子集合”、“白孩子集合”、“黑孩子集合”与作为原始概念的集合有什么区别?
2、“女儿”为什么说集合学习“一点也不难”?又为什么要强调土豆都“站起来”?这到底是教师的教学内容问题,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问题,还是数学家的评估方式问题?如何认识“女儿”学习中的错误?
3、世界上所有的土豆组成的集合与幼儿园里部分孩子(男、女、白、黑)组成的集合有无不同?对于幼儿园孩子认识集合概念而言,是女教师的教学不对头还是数学家的提问不恰当?幼儿园能不能渗透集合概念?
第二步:讨论
第三步:总结
这个有趣的课例给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是:学生满以为已经学到的东西,并非教师所努力传授的东西。整个过程描述了三个主要情节:
(1)教师教学的情形;
(2)学生学习的情节,与教师的教并列进行;
(3)数学家评估的情节: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询问教与学的过程,然后用一道题来检查教学效果。
1、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认识并不可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认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3、数学家并非天然了解数学教育。
4、女教师教学设计的改进意见。
(1)举例应避免非本质属性的泛化。
(2)设计要能引起认知冲突。
(3)反馈环节太粗糙。(4)措词更确切一点。课例分析 (2010-03-15 16:05:21)
标签: 杂谈 分类: 信息论文
一、课例分析的认识
1、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体现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案或课堂实录。它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过程,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动故事,又可以是教师教学的有趣设计,还可以是教学实践上遇到的困惑的记录(包括突发事件)。
2、一个优秀课例应具备的“三性”:
(1)典型性:首先是课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使得能反映出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这当中,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指课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提炼出(或印证了)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指课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3、什么是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学方式。课例分析的重点在分析,即重在分析课例所体现的理论要素,重在分析它对教学的启示。
4、课例分析的作用:
(1)通过课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从教学实践到教育理论的升华。教师个人大多有很丰富的教学积累,但大多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从课例分析中能体验乃至学会“如何上升”。
(2)通过课例分析,可以提高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自觉性与能力。老师们大多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不少人进行过很好的教学设计,组织过很好的教学活动,却说不清楚它的理论依据,课例分析可以帮助老师从自发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行为。
(3)通过课例分析,可以培训老师对教学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每一次的课例分析课,其实就是一次教学研讨会,一次联系实际的学术研讨会。
二、课例分析的组织
1、提供课例,体会情景
较长的课例可以课前提供,较短的情节可以随堂呈现。提供的方式可以是录像、文字或口头。这一步的难点在于采集合适的课例。老师每一天都有教学活动,但能够拿来进行分析的课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和研究性,使得通过分析能够提供出理论因素来,这就需要从实际中多采集、多整理。
2、组织讨论,分析材料
这是一个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一般地,每个课例都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兴趣指向,如果引导启发不当,有的老师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谈,有的老师只谈现象与枝节。因此,提供课例的老师要充分了解课例的内容,提前进行精心的准备,临场还要有机敏灵活的动态调节。为了使讨论相对集中,可以随课例的呈现提出几个重点思考题。
3、总结评述,掌握原理
这一步主要由提供课例的老师进行。总结首先要有理论深度,使全体老师确实学到东西。其次要体现现场讨论的情况。但是,不论老师提前如何精心准备,都不可能事先包括现场的动态活动过程,所以,必须一面组织讨论,一面充实调整总结的内容,这对老师的理论修养、组织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常常要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这也难怪,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第一步:出示课例
课例:幼儿园小女孩学“集合”
本课例具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课例分析的三个步骤,二是提炼建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新数学运动强调应当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及早地引入“集合”概念,以下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个课例)
一个数学家的女儿由幼儿园放学回到了家中,父亲问她今天学到了什么?女儿高兴地回答到:“我们今天学了‘集合’。”数学家想到:“对于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来说,女儿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因此,他关切地问道:“你懂吗?”女儿肯定地回答:“懂!一点也不难。”这样抽象的概念难道会这样容易吗?听了女儿的回答,作为数学家的父亲还是放心不下,因此,他又追问道:“你们的老师是怎样教的?”女儿说:“老师先让班上所有的男孩子站起来,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然后,她又让所有的女孩子站起来,并说这就是女孩子的集合;接下来,又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等等。最后,老师问大家:‘是否都懂了?’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因此,父亲就以如下的问题作为最后的检验:“那么,我们能否以世界上所有的土豆组成一个集合呢?”迟疑了一会,女儿最终回答到:“不行!除非它们都能站起来。”
思考题:
1、女教师是怎样组织“集合”教学的?为什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女儿”所回答的?幼儿园里的“男孩子集合”、“女孩子集合”、“白孩子集合”、“黑孩子集合”与作为原始概念的集合有什么区别?
2、“女儿”为什么说集合学习“一点也不难”?又为什么要强调土豆都“站起来”?这到底是教师的教学内容问题,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问题,还是数学家的评估方式问题?如何认识“女儿”学习中的错误?
3、世界上所有的土豆组成的集合与幼儿园里部分孩子(男、女、白、黑)组成的集合有无不同?对于幼儿园孩子认识集合概念而言,是女教师的教学不对头还是数学家的提问不恰当?幼儿园能不能渗透集合概念?
第二步:讨论
第三步:总结
这个有趣的课例给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是:学生满以为已经学到的东西,并非教师所努力传授的东西。整个过程描述了三个主要情节:
(1)教师教学的情形;
(2)学生学习的情节,与教师的教并列进行;
(3)数学家评估的情节: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询问教与学的过程,然后用一道题来检查教学效果。
1、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认识并不可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认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3、数学家并非天然了解数学教育。
4、女教师教学设计的改进意见。
(1)举例应避免非本质属性的泛化。
(2)设计要能引起认知冲突。
(3)反馈环节太粗糙。(4)措词更确切一点。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