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2013-09-26 16:01:20)分类: 教育我思 |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能力等重要素质。教师要有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善于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语文阅读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密切学生生活世界与语文的关系,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越的阅读环境。
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构建富有个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与见解,并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以自己充满个性的视角去诠释鲜活的文本,以自己充满个性的心灵去触摸文本,实现自我的意义构建,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广阔空间自由发展。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制作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真实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课件,将另一个时空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迪拜的摩天大楼,那里的红花绿叶,潺潺的流水声,纵横交错的地下管道,刺激他们的视、听觉神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挂图远不能达到的。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五、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
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真是’,并拖着长音调,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走近榕树,验证了自己原来远看时说的‘许多株榕树’,这样读,使人更感觉榕树的粗壮。“
有的说:“我读这句话时,重读‘一株’,因为原来作者初次看到榕树时,说是许多株,现在有机会看清楚了它的真面目,不是许多株,是一株。这样读强调大榕树的茂盛和占地面积大……。
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朗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精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还是以《鸟的天堂》为例子,在学习了榕树的“大”“美”的特点后,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5—8自然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榕树的样子。通过想象,学生表达了不同的感受……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充分证明:只要教给学生方法,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引领一颗颗充满灵气的心去展开想象,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思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各具特色,独领风骚。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迥乎不同的,对作品的赏析品评也都有独特的见解。这些理解感悟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别,只有体验的深度不同,角度不一。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加以发展,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思考,创造性地阅读,才能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共同提高,缩小差距,消除“质”的差别,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最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以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