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2012-12-18 15:33:45)
标签:
杂谈 |
一、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7、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二、答题技巧:
(1)结构
(2)主旨
(4)写法
三、典型试题
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骋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运动员们的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羞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过,心头奔跑的希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的。”
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前还有20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32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面对记者蜂拥而至的话筒,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没错,在大千世界中的我们每个人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
1、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改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1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没有这种效果。(2分)(意近即可)
2、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意近即可) (2分)
(二)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4分)
答:.①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②蓑衣竟会流泪,题目新颖富有悬念,能激发阅读兴趣;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