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8166281dhbb542c28276b&690
这是一件我久思不得结论的琮式瓶,资料少,见得少,特征蹊翘,长时间不能下结论,虽最后自定为明宣德仿龙泉,但此结论只是凭耿宝昌先生在他的专著《明清瓷器鉴定》中的只言片语的自悟而已,悟得对错就不得而知了。请朋友指点迷津。
1.此瓶高22.5cm,釉层是所见琮式瓶中最肥的,造型规整,胎体中等厚度。由肩部薄釉处可见是白色胎微黄,但底足是酱褐色的。
2.为检验底足那酱褐色物质的性质,忍痛做了破坏性鉴验,起初用钢刀刮削,足无损而刀刃卷,再用钢锉试,方锉出黑褐色涂层的断面,目视可见酱褐料厚度约0.5mm左右,明显不是一般彩色涂料,一般彩色涂足料,用肉眼是看不出厚度的。
3.由锉出的断面可见,白胎中有深色顆粒状麻点,这与瓶上部薄釉处可见胎上的深色麻点一致(锉开的胎面较白应属正常),这些深色麻点的存在,说明这不是现代景德镇的白胎,有明代的特征。
4.明代仿龙泉窑的特点是釉色青丽,与此瓶釉色吻合。
5.据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讲,宣德仿龙泉“其釉面肥润,色调青翠,唯胎质较白,底部以人工涂刷浆泥,烧结后或呈现较深的酱褐色,或呈现火石红色,这些特征极为明显,往往据此即能识别。”
http://s14/middle/8166281dhbb543bf8183d&690
根据以上几点,特别是宣德仿龙泉底部“涂浆泥”这一特征,自定是宣德仿龙泉器,因为在我理解中,只有“涂浆泥”才能产生0.5mm的涂料厚度,只要这就是涂的浆泥,这一判断就应是成立的。关键是这是否是耿宝昌先生所说的“浆泥”?
http://s11/middle/8166281dh79220425ecfa&690
我说此瓶特征蹊翘的原因是, 龙泉窑多数为白胎,黑胎数量极少,龙泉窑又不是“紫口铁足”,如是仿龙泉,足圈就无须涂酱褐色浆泥,此瓶却涂了,为何要涂?清代景德镇在雍正、乾隆时仿龙泉窑窑器,都直接用白胎,底足也不涂彩料。只有仿南宋官窑或哥窑的“紫口铁足”,瓷器底足才会涂深色彩料,而清雍、乾仿宋官窑和哥窑都用黑胎,无需涂彩料。明成化仿宋官、哥多用白胎底足涂彩料,但他涂的彩料不是这么厚的彩料。如果不读耿先生的书,真不知它是在仿龙泉窑还是在仿官窑。
有的朋友也许会说 ,这是南宋龙泉窑仿南宋官窑......
对这样的说法又应如何回答?那胎中的深色颗粒是胎土淘洗不好遗留的杂质还是有意掺入的物质(如南宋龙泉窑白胎常掺入一定比例的‘紫金土’)?拜请朋友指教!
http://s1/middle/8166281dhbb54701ea580&690
http://s16/middle/8166281dhbb54121edb1f&690
胎中的深色颗粒
http://s5/middle/8166281dhbb6f364c8a34&690
http://s16/middle/8166281dhbb6f26b45f6f&690
http://s15/middle/8166281dhbb6f1dc6cf5e&690
http://s12/middle/8166281dhbb6f3083519b&690
清 洗 后 的 底 足
(以下三图偏色 )
http://s1/middle/8166281dhbe88ed40c010&690
http://s4/middle/8166281dhbb6f1d6ada23&690
http://s7/middle/8166281dhbe82aa563d1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