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2日
(2022-05-12 09:51:06)那年那月
小小票证 浓缩历史
到1960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各种商品出现了奇缺的现象,人们每天只能死啃那一点标准的粮食定量。到1961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种。 也就是说,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几乎都实行了凭票限量供应。在那个时期,吃饭交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人们离开这些票证,简直就无法生活。
灯具的衍变
棉油灯
煤油灯
1960年代,农村开始使用简易的洋油灯,一般是用一个小瓶(50~60毫升),找下乡串村的锢镥子(手工匠人)用剪圆得薄铁片,中间打约五毫米直径的圆孔,套上一根约3~4厘米长的圆铁筒,用锡焊牢,灯芯多是农家用棉絮或旧布衬条,搓成条状的灯芯穿入筒中,灯芯不可太粗也不能太细,必须松紧适度,紧了会上不来油,过细则容易下滑使灯芯缩进了灯芯筒中,灯就灭了。如能采集到蒲草,用蒲芯剥去外皮做灯芯,上油好,也特别亮,是上好的灯芯材料。
煤油灯燃烧时会散发出黑色浓烟,在灯旁坐久了,鼻孔会被熏得乌黑。记得有一次看了两个多小时书,一擤鼻涕全都是灰。
马提灯
罩子灯
罩子煤油灯一般是公社机关、学校或村里大、小队部等办公照明使用,农户用不起,用煤油太多。
汽灯
电灯
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乡村通了电,农民家中也大都用上了电灯。用手一拽拉线,电灯就亮了,与煤油灯相比,光线不知要亮堂多少倍。“家家户户两层小楼,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经的一句流行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逐渐变成了现实。
白炽灯,过去一般常用的是白炽灯泡
卤钨灯,填充气体内含有部分卤族元素或卤化物的充气白炽灯。具有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全部特点,光效和寿命比普通照明白炽灯提高一倍以上,且体积小。
荧光灯俗称日光灯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有荧光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的照明器具也从白炽灯逐步升级到现今的LED节能灯。现在的灯具,除了满足照明需求,还被赋予了时尚与美感。还有的使用遥控器开关,按一下就是一种光亮,可以随时调节亮度,还不怎么费电,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祁海民)
电视机的变换
据祁海民回忆第一次看电视:“晚上吃完饭,我就领着儿子地去了祁振和家。一进屋,哦、这么多人那,炕上和地上都是人。炕上坐的是大人们,地上坐的小孩子们,旁边还有站着的,甚至离祁振和家挺远的都来了,挤的满满的,整个屋里全是人,还有陆续来的。这时有人提议把电视搬到天井(院子)里,主人也看到人确实太多了,再来人搞不开了,说声好,大伙有抬桌子的,有搬凳子的齐下手很快把电视挪到了院子里。
电视还没播放,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的都是电视机,好热闹呀。因为那时候地方台不是全天滚动播出,而是定点播放节目,当时有的台六点,有的台六点半播节目。过一会到点了,祁振和把电视机打开了。只见他拧了一下什么东西,然后又动了动那两根天线,接着电视机里面就出了人,人还会动而且还会说话,和演电影一样。当时在场的都觉得电视机这东西太神奇了,比收音机好多了,能看到人。播放了一会新闻,那时没有广告,很快就放映起正片(电视剧)《霍元甲》来。人们都停止了说话,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看。大家被那些难得一见的武打功夫深深吸引了。以致两集播完,大人们知趣离开了,可小孩子们没看够久久不愿离去,本家人告诉他们时间不早了回家吧,明晚再来看,孩子们这才不情愿的离开。回到家老伴问儿子演的什么,儿子只是做了几个打拳的姿势,说演的打拳的,其实电视机演的什么节目他也没看懂,但他觉得电视机很新鲜。从那天开始,吃完饭就拿着小板凳,早早地就去等着看电视。因为去晚了就没地方了,周围邻居去看电视的实在太多了”。
1988年,村里大部分户都有了黑白电视机。
1995年后,有的户开始买彩色电视机,到2000年全村都有了彩色电视机。
有了电视机以后,人们主要是坐在家里观看电视节目。以至于,外边有电影有戏也不再出去看了。因为电视上也有电影也有戏曲,何必出去站那儿看呢?
现在随便到一个商场转一转看一看,电视机的品牌、种类是多不胜数。家用彩电多数是国产的,也有进口的;有等离子的,有纯平的、有液晶的,也有智能的等等。品种丰富、色彩鲜艳、质量良好。尺寸均比以前的都大,比如有30多英寸的、40多英寸的、50多英寸的,还有60英寸以上的。商场里电视机的品种真是多得眼花瞭乱,让你不知道选择什么样子的好。目前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有彩色电视机,而且都是液晶的。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通常婚嫁喜事购买电视成了男女双方必备的高档物件之一,谁结婚要是有一台电视机。
七十年代买台黑白电视机还要凭供应票,人托人、找关系,人情大得很。现在市场放开,随便买,价格也不贵,而且价格呈下跌趋势。大部分家庭都能买得起品质高档的大屏幕彩电,你只要有意向买,立马搬回家就能收看。和以前的电视机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的感觉。过去是无色彩、荧屏小、影像小、频道少、收视效果差,看着吃力,听着也“不顺耳”,换个频道还要到电视机前手动转旋钮;现在普遍是荧屏大、色彩鲜、高清晰、频道多、收视效果好,看着爽快,喇叭音质好,换频道按摇控器按钮就能解决换频道选择节目的问题,不用再来回走动调频调台,非常方便。
纵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当今,这四十多年看电视的往事经历,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我们村发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是前所未有的。(祁海民)
蓑衣
过去的农家,到田间劳动,除携带应用的农具外,还要带上蓑衣与草帽这两件东西,以防日晒和雨淋。
草帽,古来有之,且花色品种繁多,样式各异,更有男、女不同的型号。综观这些草帽,其原料都是麦秸秆,经过加工漂白,再进行编制。产品精致,都属于休闲范围,佩戴这样的草帽,在穿上时尚的服装,彰显主人的优雅和身份。
而农民所戴的草帽,与哪些休闲的产品不同,讲究的是经济与实用。其原料可以当地取材,使用高粱杆,将它的外皮削成“细条”,再进行编制。草帽外形较大,分内外两层,呈馒头形,遇到雨水即可流下。这种草帽,多为当地作坊制作,就地销售。草帽的功能是为了防日晒,遇上雨天还能够防雨淋。因此,它是农民的必备之物。
蓑衣则是雨具,过去的年代没有雨衣,农民自己制做的蓑衣用来遮雨。历史上对蓑衣的描写,莫过于脍炙人口的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以及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千古佳句。而家乡的蓑衣,既没有那样的浪漫,也没有那样的诗情画意,而是一件实在的雨具。制作蓑衣的材料就是茅草,俗称茅子草。在家乡的沟壑旷野、田间地头,生长着茅子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叶长,须根密生。秆细长直立,密丛生,平滑无毛,钻状的叶片。晒干后又轻又韧,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这种草既柔且韧,在秋天把它割下来,选上好的草梗晒蔫后,按个人的身体定好尺码,就开始编起来。蓑衣的里部编成方格形状,把长草甩在外面,一层压一层,如同茅屋顶上的压层。编蓑衣并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精湛的手艺。这种蓑衣穿在身上,再大的雨水,也不会淋透。况且雨天温度较低,还有保暖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式的雨衣、雨伞出现,这些古老的蓑衣,早就退出历史舞台。对一些乡土的什物回忆,只留在人们的头脑当中了。201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