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用量筒测密度实验

(2013-07-24 10:22:46)
标签:

量筒

测密度

借助水

方法

教育

分类: 密度的测量

只用量筒测密度实验

所谓“只用量筒”不过与前面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相对而言,事实上不可能只用量筒。从这一名称上来看就能看出:ρVm中体积V是易得的量,而m必须用体积V来表示,这其实是数学中的隐函数,这当然是来自数学中难度。不过作者认为这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仍是初二学生应当掌握的。

下面以测石头(铁)、木头(蜡)和盐水(溶液)密度为例来描述测量过程。

一、测石头的密度(浮漂法)

石头的特点: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

解题思路:先测体积,后用体积来表示质量

仪器材料: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塑料泡沫块

步骤:

1.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倒入适量的水示数为V1

2.用细线系住泡沫块,放入量筒中,量筒的示数为V2

3.在泡沫块下面(约1cm左右为宜)用细线系住石块;

4.手提着细线,先将石块浸没于量筒中的水,而泡沫不接触水。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3

5.再放开细线,泡沫部分浸入水中,石块不接触量筒底部。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4

计算可得:ρ=(V4 V2ρ/(V3 V1

说明:(1)其中的塑料泡沫块是做浮漂之用,非常易得,但有一个小问题是,它太容易沾在量筒壁上了,以至使V2太不准确。所以建议改为带盖的空药瓶,这样打捆变得也容易了。当然这些材料必须让石块“漂浮”,否则它得“下岗”。(2)因为沾水问题,尽量按这个步骤去做,如果将先测石块体积后测沫体积(貌似4523步骤交换)会造成误差过大。(3)在操作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打捆技术(本人体会),看似打捆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它可以改变操作步骤,认真思考一下,相信你能还能想出其它步骤,哈哈……

 

二、测木块密度(沉锤法)

蜡块的特点: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吸水

解题思路:先测出木块体积,后用体积表示质量

仪器材料:量筒、烧杯(水)、细线、木块、铁块

步骤:

1.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倒入适量水;(不用读数噢!)

2.用细线系住木块,并在木块下(约1cm)系住铁块;

3.将铁块浸没于水,而使木块不接触水,读取此时的量筒示数为V1

4.放开细线,木块也浸没于水中,读取量筒的示数为V2

5.解开木块,仍将铁块和木块放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示数为V3

计算可得:ρ=(V3 V1ρ/(V2 V1

说明:(1)一般学生都习惯于在第1步读数,(这是学生还没有统览全局的能力,在不断试误中他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在学生这样做的时候,我希望不要给他提示,在最后的反馈环节应当有此过程。这不是不负责,而在于作者本身的教学理念:重视过程和反省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石。(2)“吸水”是一个老问题了,我不介意再次强调我的观点:木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吸水”不应该成为测木头密度的瓶颈,关键在于怎样认识“木头”和“木块”,在众多考题中出现“不吸水的木块”这样句子也就不奇怪了。但对于真实的实验操作来说“不吸水的木块”是非常奇怪的的。学生学会打捆实在太有才的表现,我相信会打捆的学生和不会打捆的学生思维是存在差异的,这也算是半开玩笑的话,只不过是我的个人所见吧。不信你在第45步骤就会有体会,成功和失败可能就在于此。

我们当然可以用“压入法”,这可能比“沉锤法”确实感觉容易一些。顺便提醒一句,“大头针”是不能胜任压入的工作的。当然即便“压入法”也会出现什么“压入足够长时间”之类的问题。如果出题老师感觉这样太累的话,是不是以后就改为测蜡块。既没争议,又省笔墨,还能……哈哈!

 

三、测盐水密度

盐水特点: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解题思路:用漂浮物排开盐水体积和排开水的体积比较

仪器材料:两个量筒、烧杯(水)、烧杯(盐水)、蜡块、抹布

步骤:

1.将甲量筒放在水平台上,向甲量筒中倒入水,体积为V1

2.用细线系住蜡块,慢慢放入量筒中直到蜡块漂浮,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

3.将乙量筒放在水平台上向乙量筒中倒入盐水,体积为V3

4.用细线系住蜡块,慢慢放入量筒中直到蜡块漂浮,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4

计算可得:ρ盐水=(V2 V1ρ/(V4 V3

说明:1)这个实验采用蜡块比木块好,这确实是因为蜡块不吸水,即便沾一些水也较容易被弄干。(2)只用一个量筒也可以完成实验。(3)先用水测出蜡的密度,再用蜡块的密度来表示盐水的密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绝不是简便易行的方法。从思维模式上来说这属于两种思维,就本题目而言,我喜欢简便的。

 

最后,作才认为学生实验要考虑的无非是,科学性、可行性、重复性、安全性、操作性。也可以说成白话:没有错误,误差小;能够达成目标;谁做实验都行,做几次都行;对人和仪器都是比较安全的;操作和运算都应力求最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