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角膜病概述
(2013-12-03 08:45:45)
标签:
瘢痕弹力局限性发病机制视力下降 |
分类: 科普知识 |
圆锥角膜是一种表现为局限性角膜圆锥样突起,伴突起区角膜基质变薄的先天性发育异常。
圆锥角膜首先表现为因近视和近视散光而导致的裸眼视力下降,而且散光度数较高,并常带有不规则散光。其发病机制是角膜中央区进行性变薄、膨隆,呈圆锥状突出,到晚期会突然发生急性角膜水肿、混浊,使得视力在短期内更进一步下降。
一般在青春期前后双眼发病,视力进行性下降,初时能以 近视镜片矫正,后因不规则散光而需配戴角膜接触镜。典型特征为,角膜样或旁中央圆锥形扩张,基质变薄。半数病例圆锥底部可见泪液侵渍后,铁质沉着形成的褐色
Fleischer环。角膜深层基质的板层皱褶增多,引起垂直性Vogt条纹。患眼下转时,可见锥体压迫下睑缘形成角状皱褶,此即Munson征。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发生急性圆锥角膜时,角膜中央区急性水肿,视力明显下降。一般6-8周急性水肿消退,遗留中央区灶性角膜浑浊,后弹力层也有不同程度的浑浊瘢痕。
圆锥角膜首先表现为因近视和近视散光而导致的裸眼视力下降,而且散光度数较高,并常带有不规则散光。其发病机制是角膜中央区进行性变薄、膨隆,呈圆锥状突出,到晚期会突然发生急性角膜水肿、混浊,使得视力在短期内更进一步下降。
前一篇:圆锥角膜的临床表现
后一篇:霰粒肿和麦粒肿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