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转)
(2014-02-24 21:40:36)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如果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我在教学中,将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所获得的一些新的数学思想、数学理念带进了课堂,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在摸索中我感到要让一年级的儿童喜欢上数学课,首先必须激发、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我的浅见。
一、以情感人、唤起兴趣
一年级的儿童非常的天真可爱,他们一般都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应该付出我们的热情,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和蔼可亲,都愿意亲近你,都喜欢你。在无形中他们也会喜欢你所上的课,对那一门课的学习也会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对学生应是饱含爱心,既要做教师,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用微笑的脸蛋,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不能动不动就训斥学生,特别是差生,更要加倍爱护,平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永远都别对学生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如果教师能处处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投其所好,培养兴趣
这一年龄的儿童大多数都喜欢讲故事、做游戏、唱歌、跳舞……那么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就可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进课堂以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每节课的前半节,往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到后半节课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听讲,可以安排一些活动肢体、振奋精神的游戏——“找朋友”。例如教学“12”时,请一小朋友到讲台前举起自己捆好的一捆小棒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其余同学都立即举起两根小棒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再请其中一同学送到前面来放在一捆的右边,最后大家查一查,看他(她)放得对不对。对了,便齐声说:“对!对!对!请上位!”同时要求小朋友讲清:左边的一捆是1个( ),右边的2表示( )个一,所以读作十二。然后出示直尺图,让学生先读出10以内的数,再接着往下读,这样就把10以内的数与11——20的数联系起来。再通过一些练习,使学生对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又如:“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上成一节故事课。以小猫钓鱼为线索,先由老师讲,然后可引导学生看图续讲,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并训练他们的看图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如将书常出现的一些蔬菜赋予名字,将其卡通化,符合儿童的喜好。再如,“认识物体”这一课则[完全可以上成一堂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间的区别,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随意拼搭,活跃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参与竞争,提高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间良性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互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在数学课、活动课进行一些比赛,可以比比谁写的字好,谁做计算题做的既准确又迅速……这些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还可以分小组来进行,例如,“1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把全班所有学生分成几组或同桌小朋友合作,看谁先把10根小棒数出来并且用线绑好。当然,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到活动中来,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竞赛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4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的效率一般也都有很大的提高。
又如:教学“分类“时,用课件出示种类不同、色彩各异、大小不等的多种动物,让学生进行分类,比比看谁的办法多,这样设计既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种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而且直观、生动,符合幼儿小、好动、注意力集中短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教师把投影、课件等多种媒体手段运用到教学之中,用色彩鲜艳的画面吸引幼儿,刺激幼儿的多种器官,激发学习兴趣,使孩子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应用题:“草地上有4只可爱的小白兔,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教师用电脑课件演示草地上4只小白兔,让幼儿观察画面的变化,接着屏幕上蹦蹦跳跳地来了3只小白兔,引导幼儿看图说意。因为整个变化过程幼儿看得明白,有一个“动”的过程,是一般教学媒体无法做到的,所以能完整地叙述出题意。幼儿就很容易说出草地上有7只小白兔,就是把4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这样,孩子不但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成功体验,巩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形式多样、难度不一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