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八) 金马之神—珠日神山
(2012-11-14 09:51:50)
标签:
色达伏藏日神《格萨尔王传》经幡旅游 |
分类: 2012川藏行 |
色达县城在这次行程中只是路过,金马草原上群山连绵,河流如丝带随性舞动,路在草原上延伸,短暂的一马平川是因为四面环山的这一片相对辽阔,色达县城的规模只相当于内地的一个小镇。
藏区海拔高、地广人稀,市、县级的政府所在地往往也只是三两条街道的集镇,至于乡镇一级的就更小了,所以,从色达县城经过时,一点也不会讶异于这里大多只是三层以下的建筑和站在高处很轻易的就将县城的几个边角找得出来。
邓登曲登佛塔在县城东面,我们的路是西南方向,县城西面那一头是色达生态广场,县城中央还有色达的标志建筑—金马格萨尔广场,遗憾的是既没有逛一逛广场也没有去看一看纪念馆。
网上搜了搜关于它们的资料:
色达历史悠久,古为羌地,以格文化、寺庙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加之是《格萨尔王传》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是藏传佛教寺庙比较集中的地方,全部为红教(宁玛派)寺庙,除了著名的五明佛学院,还有花数千万元才最后完工的吉祥藏经院、歌乐沱乡的勒穷寺、甲学乡的拉则寺、纳折贡巴寺以及打龙寺、色拉寺、和3000多年前的石棺墓、塘亚沟、哈青沟古建筑遗迹等等,让人赞叹不已。色达县是个藏传佛教寺庙比较集中的地方,全部为红教,当地人有「色达山河一片红」的说法。
格萨尔博物馆是色达县标志性建筑之一。博物馆内设英雄塑像厅、格萨尔文物展览厅、格萨尔唐卡展览室、格萨尔唐卡研究室、格萨尔彩绘石刻研究室、格萨尔文化研究室,以格萨尔文物多、收集完整、文物质量和研究价值高、格萨尔文化研究功能全等特点,成为重要的格萨尔文化研究、观赏中心。
格萨尔雕塑墙位于县金马广场的格萨尔雕塑墙集中地,再现了格萨尔戎马倥偬的一生,是全藏区内容最全面、特色最明显、设计最合理、技艺最高妙的格萨尔文化建筑。
关于色达的格萨尔文化,网上上这样介绍的:
千年的传承和创新造就了色达优秀的格萨尔文化。一是土生土长的格萨尔说唱艺人,说唱技艺精湛,并有唯独以各种千奇百怪之石为说唱道具的格萨尔说唱新形式;二是色达格萨尔藏戏团首次将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搬上舞台,开创了“格萨尔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演出节目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多次受到褒奖;三是格萨尔石刻、绘画艺术和格萨尔遗迹、遗址遍布全境,独具魅力;四是各种传说栩栩如生、形象生动;五是拟人化的色尔坝藏民居就是为纪念英雄的大将色尔哇•尼崩达雅而建,并至今保留着格萨尔庆功宴上的敬酒习俗,色达也因此被誉为“格萨尔藏剧之乡”、“格萨尔文化艺术之乡”、“英雄庆功之地”。
在藏区,特别是川西藏区,佛教更讲究形式感,比如把经文印在五色旗子上,托付给风吟诵,散之四野、无处不在。把经幡旗插遍整个山坡,连绵不绝,几里地以外也能看得见,
长长的、曲线的、鲜艳的、随风飘动的、嗡嗡哞哞的经幡阵、经幡柱,还有山体上巨大的六字真言石刻,以及五颜六色的经文佛像吉祥图案的玛尼石等,路边、村头、河边、道旁,随处可见,还有村头地角的大大小小的白塔,清晨夕阳,转着经筒转塔的老人以及美丽姑娘,在这里,仿佛把你浸在了佛祖六字真言无形的笼罩里,连空气里似乎都飘散着一串一串经文符号,神圣、神秘,不经意的哪一个瞬间就会触及到了心灵最深处,哪怕我们这样的不信佛的人。
几天后,当我们真正进入了西藏界,苍茫的大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河流,夕阳下金色的寺庙,那些无处不在的经幡风马要少得多了,同行的人甚至感叹说怎么西藏还没有四川那边宗教气息浓厚?
其实,只不过是人为的将地界的划分而已,宗教信仰从来不是以明确的分界线可以区分,能够区分的只有人的心。
后来在拉萨西藏博物馆,特地将藏族历史演变中行政界线的变迁用相机拍下来,历史上,川西这一片和西藏现在的行政区划本来是在一起的,历史变迁,数经更迭,形成现在这样的行政区划了。
如果说在拉萨,留连在宗教场所留下的是一身的酥油味,那么,在川西,就是这些五彩鲜艳的经幡风马玛尼石了。
我们的下一站是甘孜州府,在那里,将回到317国道,从色达到甘孜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只是这直线不能以路计算,因为这直线指的是地图上的距离,它们代表的只是两座山的直径相加,实际行驶,得上山下山再上山再下山,山的那一边就是目的地了。
从这里开始,路开始破烂起来,破烂得几乎没有过渡,从平坦宽敞,出了色达开始上山,就烂且陡起来,虽然说是80来公里,却是走了近五个小时。
早晨下雪,然后一天里虽然无风无雨无雪,云却一直浓厚、积聚,前一天晚上的雨雪将砂石路面混合成了稀泥与碎石,越野车磕磕绊绊,颠颠簸簸,以平均20来公里的速度热情无限的往前蹦哒着,偶而路面稍凹一点的地方,浑黄的泥水随着车子节奏迅速洒满车身,前面的挡风玻璃有时也无法幸免,雨挂器扫过,留下的是两面扇形清晰的玻璃面。
车子爬上了第一座山的半坡,远远的,雪域高原之上隆起的一线连绵起伏的雪峰中间一座直耸的雪峰映入眼帘,其形状与整个山脉圆润的风格炯然不同。只见那座山峰呈典型的三角型结构,形体陡峭高耸,居高临下地俯瞰着整个金马草原,师傅说,那就是珠日神山了。
珠日神山是整个色达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4961米,山体表面覆盖着大量的岩石碎屑,地质学上称作滑石。更令人称奇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望去,神山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形状,伏藏经书《空行心髓伏藏珠日目录》对珠日神山的描述:“东边观其像圆锥宝贝,南边观其似盘中供品,西边观其如帝登宝座,北边观像勇士发怒。”与珠日神山相伴而立的左右二峰,则分别是东边的妃子山和南面的将官哈龙董日神山,三山并峙,气派非凡。
据色达瓦须部落的传说,珠日神山原是一头紫色的野牦牛,因受到神灵的指引,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片古老而又美丽的黄金草原,并在到来的一刹那间,化成这座巨大的雪峰。“珠日”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紫色野牦牛出没之地”。以我们的知识背景来看,从金马草原到珠日神山,仅仅表达的是一个高原民族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获得民族根性和精神源泉的象征。但对于生长于这片高原大地上的子民们来说,却不是这样的。这一切都不是所谓的象征。珠日神山是整个瓦须部落命运的守护神,是这片草原众生实实在在的依托,是与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核心。
据记载,珠日神山是莲花生大师曾加持过的雪域支神山之一,这里不论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有神奇的传说。珠日神山有很多形状奇特的岩石及绝壁上各种有趣和难以解释的神秘天然图案、天然形成的笔力道劲、刀法圆润的各种诤言,各有奇姿,各具妙色,颇具抽象之美,且随处可见历代高僧大德的正果印迹,还有格萨尔大王征战四方的足迹和王妃珠姆的背水桶;还传说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有缘之人能超越时空,进入时空隧道(曾闻一牧童在神山脚下睡着了,醒来便过了五十年)。据《空行心髓伏藏珠日目录》中记载:此山外观是一座山,而实际则分为内外密三种显现和顶中下三层。其四面八方分布着无量宫坛城,包括无量光佛、释迦佛、观音、文殊、莲花生大师、药神度母、密宗事部三怙主,以及众多寂怒本尊护法的净域坛城。神山的主尊是六臂或四臂金刚,据说藏传佛教第一部《六臂金刚修供大典》伏藏,便是从这座神山中开取出来的。神山的正中绝壁称“金鱼岩”,形状酷似一条活力盎然的大鱼;石壁上显现有各种神秘的天然图纹,仿佛是路标一般,指引着历代著名的伏藏大师到此朝拜,并应运开启出救度众生出离苦海的“宝药良方”。
五明佛学院开创者法王晋美彭措在九十年代未能开启珠日神山伏藏门,每言及者一恸如斯
宁玛派的伏藏有着特殊的奥妙,虽然上师这一生中开取过许多伏藏品,可是最主要的还是开珠日神山的伏藏门,这也是他今生最为重要的事业。因为:如果能够顺利地打开这一伏藏门,那么就可以使成千上万的人不舍肉身直接前往清净刹土,并且还可以让科学界人士等非佛教徒们亲眼目睹具有实质性的佛教的奥秘。
关于这一点,莲花生大士也在《幻化明镜》中授记过,其中写道:"今日降魔金刚您,未来龙年于新龙,开取伏藏除世难,他身鸡年于东方,缘起未毁开伏藏,令诸浊世之众生,不舍肉身至净刹。"伏藏大师觉性离垢金刚对此也授记说:"一旦色达珠日建寺院,五座雪山红白花开时,彼将启开十三伏藏门。"
要想将十三伏藏大门一一打开,首先必须从珠日神山伏藏门开始,也就是说,如果珠日神山这一伏藏门未能开启,其余的伏藏门也就无法打开。公元一九九二年(水猴年),法王如意宝要在十月十日开启珠神山伏藏门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四面八方,尤其已成为雪域当时的一大焦点,人们拭目以待。法王如意宝在稠人广众之中以坚毅的口吻说:"这次要开珠日神山伏藏门,关系重大,不可估量。如果能够成功,将使无数众生获得殊胜成就。在一切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我若不能打开此伏藏门,我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象狗一样爬着走,你们在猴年猴月之前必须使一切缘起聚合,否则,我也无能为力。"
犹如一般上锁的门需要用钥匙打开一样,要开启这一伏藏门,必须先取出一把钥匙伏藏品。它藏于一块白色狮岩中。要从中取出这把钥匙最主要的开拓道路等因缘。伏藏大师普贤日曾授记:"空行刹中法太子,胜士顶上如意宝(法王)前世夙愿今成熟,手持十三伏藏门,需此吉祥之钥匙。"此外,又指出:在开取此吉祥伏藏门时,积聚众因缘的过程中,有著魔之人制造违缘。
在末法浊世的时代里,魔众十分猖狂,它们到处兴妖作怪,特别是对于利众的事业,更是千方百计阻碍设障。一伙鬼使神差的人,被魔王加持百般阻挠,毁坏缘起,致使缘起完全被破坏。尽管从拉萨到汉地的许多有名望的大德、官员及以不可胜数的信众全力以赴促成此事,但终未能成功,人人都处于沉痛悲哀之中,上师以回忆前世的方式流着泪对众人说:"本来我想青年时代着重闻思修、中年时期弘法取伏藏,晚年之际开启伏藏之门,令那些不信仰佛法,难调难化的众生,尤其是科学工作们现见清净刹土,解除他们的疑惑,并使无数众生不舍肉身飞行净刹。昔日,我曾在莲师面前发愿要开取伏藏。可是浊世众生的福报实在太浅薄了,以致于这么殊胜的伏藏之门未能打开,想起来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寝食不安。现在实在无法开启,如果十三年后能够具足因缘,也许还有一次机会。"但后来因缘也未能具足,这一伏藏之门始终未能开启,委实令人遗憾。最后法王发愿:今生未能打开此伏藏门,愿来世能开启。
莲师曾授记:贡唐加波如能打开莫神山伏藏门将使南瞻部洲人们在十三年期间享用美满生活,但因魔缘障末能如愿开启。所以说,历史上也有因缘起不具足而未能开启伏藏门的先例。
在神山上,还随处可见历代藏密高僧大德闭关隐修的山洞、修行证道的遗迹。其中最为著名者,有贝汝扎那大译师证果后在青石板上留下的脚印、禅杖印和亲手刻写的十字心咒;有吉祥金刚拉龙花多的脚印;另外还有格萨尔大王和三十大将的道场,留有大王烟祭台、拴马石桩,以及大王射箭、降伏妖魔等多处遗迹。
每年藏历的四至六月,神山四周碧草如毯、满山遍野绚丽多彩的野花以醉人的芬芳飘溢在娇绿的原野,湛蓝的天空浮动旖旎的白云,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到他们的“金马之神”面前,按照传统仪式念经、烟祭、挥撒“风马”、插经幡、转绕神山,祝愿五谷丰登,祈祷六畜兴旺,其场面恢宏浩大,庄严端肃。
车子快要到山顶,珠日神山洁白的峰顶被浓云已经整个淹没,天色也因为乌云紧压而渐渐昏暗,紧贴山体的路七拐八弯,盘旋而上,最后终于完全进入了半空的浓云里,能见度在风雨云里也降到了最低,目力估计,不过十来米,好在路上很少车,上来下去一次错车也没有,否则真不知这险峻的山路要多带给我们这些人多少的担忧与恐惧。
完全在半空浓云里走和在山下浓云密布的感觉很是异样,这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这里与神灵仅有一步之遥,一步之内,风疾雪密,几乎要将车子吸纳进 无限神秘,一步之外,空气清透,山路弯弯,青草依依,当车子从山顶浓云团里冲出来时,当时的感觉真是难以言说,回头望,山顶依旧被包围的不见踪影,而我们,确实是刚从那里抽出身来,并且浓云雾团清晰的在山峰上盘绕,云之上,不见踪影,云之下,山石嶙峋,天地两界,莫过于此吧。
垭口,经幡重重叠叠,五彩缤纷的堆在路边,松树上纷挂而下的几乎一直要漫延到坡下,在这里,第一次身在了纷纷扬扬飘散而下的风马里,小小的印着佛像经文的纸片随风飘起,重又落回地面,密密匝匝的洒满垭口,也将各人美好的祝愿留在了神山,留在了风里。
海拔在这里是具体而且生动的,因为,一个海拔线下会是已经泛青的草原,一个海拔水平线上是松树挺立,再一个海拔线上是寸草不生的片石岩层,再往上,却已是仙境般的浓雾,山峰被神灵收伏隐藏了。
出了云团,雨雪也止了,连着不知道多少拐和弯后,行驶在雪水化而成的小溪边了,溪边是我们刚刚在上面撒风马的山峰,高耸山峰这一面的峭壁上,几间红色修行小屋格外引人注目,很难想像在这里的修行生活会是什么样,几乎悬崖的半山腰,他们又如何的上和下,还有那修行屋如何造就。
藏地,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神秘的地方,有太多我们不能理解的地方,有太多我们无法探究得出的地方,也有太多我们无法想像的地方,在这里走上一回,在修行人的脚下走过一回,也都是一种缘份的吧。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车子终于行驶在流水草原上。
山脚路边一个藏寨,规模挺大,寨子的一头还有一个不小的寺庙,红墙的藏式建筑远远的那么显眼,寨前的小河缓缓渡过,山坡上青草牛羊,那么美,那么幽静,在经历了那两座艰辛的山路后。
天色渐晚,不敢多耽搁,所以拐过一个山坡,豁然出现在眼前的那无垠的草原和九曲流觞一样的流淌在上面的小河,还有星星点点散落,有低矮木板围墙的牧家时,真的非常有黄河九曲的韵味和情致,虽然规模小了一点,但是真的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这也是。
很遗憾没有下车拍照,把它储存在大脑这个卡里了。
泥泞还没有个尽头,颠簸似乎还没有个止尽,在晚上快九点的时候,车子终于把这一切甩在了身后,连同那近城时的白杨树。
夜晚的甘孜街道,非常干净,和所有大大小小的城市一样,霓虹闪烁,饱餐了一顿后,下塌康巴宾馆,好好洗一洗,睡上一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