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棋类社团活动计划

(2014-04-10 14:33:50)
分类: 博文收藏

棋类社团活动计划

阅读 2617 次      来源:不详      作者:未知     日期:2012-5-28

http://221.224.251.173/yishu/uploadfile/20120528155824536.jpg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棋类社团活动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 二 学期

以棋育人 棋乐融融

——平直实验小学棋类教育实施方案

一、项目名称

棋类特色(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

二、指导思想

正视现实找差距,围绕特色谋发展为主线,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明确思路,谋求学校教育鲜明特色,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

三、确定依据

(一)可行性分析

1、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棋类活动不但是一项源远流长、有益身心、易于开展、趣味浓厚、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而且它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体,有利于开发人的智慧,锻炼人的思维,培养人的毅力,增强竞争意识。前些年,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应该把下棋和做人结合起来,不但要下棋,而且要把人做好。凡有条件的大、中、小学都可以考虑让棋进入课堂。开展棋类教育,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学生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2、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列宁说:棋类是智力的艺术体操,是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左右大脑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远非其他运动可比。大量事实也证明,下棋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自古就有用琴棋书画来评价一个人的修养。很多名人都是下棋的好手。教育小学生懂得下棋的要求及规则,如落棋无悔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促使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棋风和棋德;通过下棋,培养小学生从小爱动脑筋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明白要树立必胜的信念,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是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下棋,能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缜密思考能力。棋类活动很像人生的模拟,有时逆水行舟,置于死地而后生;有时一帆风顺,却一时大意而失利。输棋、赢棋的经历,对娇生惯养、缺少面对挫折和失败心理修养的独生子女而言,无疑是一种磨砺。

(二)校情分析

1、克服学校硬件不硬的弊端。该校设有37个教学班,学生数1561人,教职工93人,但占地面积小,教学专用教室紧缺。争创棋类特色可克服本校场地拥挤、硬件相对薄弱等因素的制约,有利于螺蛳壳里作文章,独辟蹊径,难中求进,与争创精致化校园目标一脉相承。

2、师资相对良好。学校与苏州棋院合作,聘请棋院的龚国民、俞国强、周佳翀、杨勇、程思、赵兵辉为学校棋类课外辅导员,有多年的指导经验,多次参加棋类比赛获奖,在市里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上级与社会支持

1、有上级领导的支持。根据我市学校特色工作现状,以棋类为品牌的学校至今不多,我们的提议得到区教育局、市体育局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要把棋类的开展与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相结合,给它以更深的内涵;要把棋类特色教育纳入学校的体育工作计划,更有利于推广。

2、有社会力量的支持。以家长委员会的社会力量,对我校争创棋类特色活动鼎力相助,并表示将积极关注平直实验小学棋类事业的发展,尽量给予人力、财力方面的扶持。 

四、发展目标

(一)宏观愿景

1、从中国象棋课程文化的高度开发和实施平直实小的中国象棋课程,进而开发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棋类课程,彰显出学校办学特色,初现学校棋类文化,在区内首屈一指,在市内小有名气,实现以棋育人 其乐浓浓发展愿景。

2、力争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出成效,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尚棋德、高超棋艺的安小牌棋类人才。

3、以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为媒,建立手拉手关系学校。

4、创建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体育特色学校,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二)具体目标

1、做好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的普及工作,培养出一大批棋类特长生。

2、加强横向联合,每年至少举办一届棋类比赛,以扩大影响和知名度。想方设法以棋为媒,建立手拉手关系学校。

3、通过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对抗赛及等级赛、对抗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竞技成绩,尽早创建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体育特色学校。

4、开展棋类相关的教育科研活动,力争研教结合,并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启动普及(2011)

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思想,让广大教师树立学校以品牌而立校、以特色而强校的正确观念,结合本校实际,将以棋育人推而广之,让全体师生集思广益、共谋划策,为棋类特色教育迈出坚实、有力的第一步。具体做法:

1、成立棋类特色教育领导小组,讨论制定特色教育发展实施方案。

2、配备棋类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初步开展棋类知识基础教学。

3、配备棋类活动专用教室、购买棋类教学相关的基础设备。

4、举办第一届校园象棋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发现棋类特长生及人才。

5、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校师生形成群策群力,争创棋类特色的共识。

第二阶段:普及提高(2012)

在启动普及的基础上,让达成共识的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出相关的棋类特色教育策略、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等,使棋类特色教育在时间上、空间上、制度上得以量化,确保进展顺利。具体做法:

1、营造棋类特色的校园文化、楼道文化,着手开发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兴趣小组各项活动,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2、举办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对抗赛及等级赛、对抗赛等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事,打响区内首屈一指的特色优势。

3、举办棋类课程研讨会,着手开发、编写各年级段的棋类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涵盖起源、棋具认识、规则、棋坛故事等);走出去,请进来并举,力争普及中提高。

4、进行棋类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如德育、习惯养成等),力争研教结合,提高棋类特色教育成效。

5、以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为媒,建立手拉手关系学校。申报中国象棋体育项目特色校

第三阶段:渐成特色 (2013)

按棋类特色教育的措施、步骤全方位落实实施,渐成特色,并予以验证推广、引领辐射。具体做法:

1、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深化棋类文化建设,把棋类文化和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把棋类特色教育和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完善学生的成长档案。

2、建立学校有特色而且固定的比赛制度,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外向型赛事,力争在省市内小有名气,实现特色强校发展愿景。

3、编印棋类特色校本课程,继续地毯式普及培训;规范棋类课程(含教师的上课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力争在普及中提高,培养大批棋类特长生。

4、继续举办棋类特色教育研究课、观摩课、展示课等;深入开展棋类课题研究,力争取得满意的教科研成果。

5、创建中国象棋体育特色校,积极发挥特色强校及引领作用。

五、具体措施

(一)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多棋开发

开设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并举的课程体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有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让棋类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智力开发、习惯养成的有效载体之一。

(二)开发、编写棋类校本课程

开发、编写适合各年级段的棋类特色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确保一周一节棋类教学以外,加大棋类兴趣小组和棋类特长班培训,确保。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相结,大众活动和竞技活动相结合,校园活动和媒体推介相结合,逐渐把棋类活动经营成学校特色品牌。形成社会、学校、班级、小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教学网络。

年级课程设置如下:

一、二年级:中国象棋

三、四年级:中国象棋、国际象棋

五、六年级: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

(三)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

1、顾问

徐院长(苏州棋院院长)

2、领导小组

组长:徐玉英   副组长:黄裕鸿、朱晓芳、赵康

    组员:陆虹、王颖、徐文萍、韩栋、毛蓉芳、方芳

3、科研小组

组长:于鹏    副组长:朱真

组员:薛玉健、陈晓雨、沈雪、李俊霞、各班主任

成员

职务

职责

徐玉英

校长

全面负责、统筹规划

黄裕鸿

副校长

具体分管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及落实等

朱晓芳

副校长

具体分管教育科研、活动开展等

韩栋

总务主任

具体分管后勤,保证专项资金到位

陆虹

教导处主任

具体负责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

方芳

大队辅导员

具体负责各类活动的落实

毛蓉芳

团支部书记

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编印、协调各科室工作

徐院长

 

发挥特长,具体辅导棋类兴趣小组与特长班

于鹏

 

具体分管棋类教育科研

鲁莹

 

具体负责棋类特色教育网站设置,相关报道等

班主任

 

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确保棋类特色教育教学成功开展

其他组员

 

负责棋类特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配合、协调、监督等工作

 

(四)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成立以总务主任为组长的后勤服务小组,设立棋类特色教育专项基金,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承办外向型比赛,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

六、注意事项

1、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棋类特色教育,检查督促要重结果更重过程,重形式更重内容,提倡用实招、出真效。

2、打出品牌,强化特色。一方面坚持求真务实,另一方面要创优求精,力争以棋育人,特色强校

3、防止偏颇、整体推进。棋类特色教育成为我校的热点与焦点,但不能一切为之开路,教学工作有其自身规律,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容干扰。要善于与校园文化建设、校纪校风教育、教学专题研究相结合,通过以棋育人带动整体工作,以整体工作促进棋类特色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