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甲天下
(2025-06-07 14:42:57)
2025年4月9日,在“洛阳牡丹节”开幕之际,有幸前往河南省洛阳市欣赏牡丹。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是中国牡丹花都。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北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到:“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自此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据《群芳谱》记载,“唐宋时,洛阳之花天下冠,故牡丹竟名洛阳花。”都是直接用“洛阳花”指称牡丹。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4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牡丹栽培源于河洛,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炎帝的氏族生存在的河洛地区,这里的邙山、嵩山都有野生牡丹生长。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
洛阳牡丹甲天下,得益于洛阳的山川形胜。而洛阳的山川形胜,托起了十三朝古都,坐上了105位皇帝。君临天下,才有了让他们“养眼”的牡丹;有了装扮他们首善之地人居环境的牡丹;有了他们粉饰太平的牡丹。
当然,牡丹不单为他们而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花
河洛地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由于它们的共同冲积,形成了洛阳盆地。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相对喜爱稍显干旱而怕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
2004年4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矿局还公布一项科研成果,经过对560平方公里土壤的考察研究,发现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如此丰富,在于伊洛流域广泛分布着古老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搬运,形成了洛阳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花卉种植的特色。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谚语千真万确,而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也不是一句虚话、套话。
人为和自然的结合,叫天人合一。洛阳牡丹得到大自然的爱怜,得到皇帝的垂青,得到庶民的钟情,得到文人骚客的推波助澜,定然会开出国色天香,“竞夸天下无双艳”,“万家流水一城花”。
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夷,至南宋时,四川天彭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盛。从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所列60多个品种看,大都是从洛阳引进的。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是从洛阳引进的老品种。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阳牡丹又直接或间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足见洛阳牡丹的传播和影响。当今洛阳牡丹更传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洛阳有很多著名的牡丹园,由于时间短暂,我们一行只游览了“国家牡丹园”、“国花牡丹园”等。漫步于牡丹花丛,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每一朵牡丹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牡丹花开,是春天写给大地的一封情书。怒放时气吞山河,盛大的花盘似燃烧的火焰,照亮整个春天,彰显生命的磅礴力量;婉约处柔情似水,粉嫩花瓣如少女脸颊带着羞涩,在微风中轻诉爱意,让每个角落都浸透诗意与浪漫。
牡丹花开,恰似一幅绝美的画卷在春日舒展。它以绚烂之姿,诠释着生命的繁华与高贵,令人心醉神迷。
看那牡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它以无畏的姿态,冲破世俗的束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牡丹花开,惊天动地!它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整个春日,让世间万物都为之黯然失色。牡丹,是花中之王,有着豪迈的气概。它不惧风雨,不畏艰难,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书写着生命的传奇。
春日盛景,牡丹独领风骚。它以雄浑的气势,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让人为之震撼。
2017年9月,洛阳与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宣布,经过3年努力,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破译牡丹基因组,填补了国际芍药科植物基因组研究空白,“牡丹源自洛阳”有了基因证明。
2019年5月,在北京世园会牡丹芍药国际竞赛中,洛阳牡丹共获奖项221个,获奖总数及各类奖项均列所有参赛团体第一,创洛阳牡丹参与国内外展赛最好成绩,再次擦亮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