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灵悲歌一

(2022-06-30 15:07:43)

 内容提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杭州知青刘灵芝上山下乡,来到陇山角下苦水村插队落户,给小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她不但身板长得好看,还天生了一付金桑子,干活走路歌声不断,美妙的歌声传遍了寂寞的山村,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极度贫穷的父老乡亲带来了不少欢乐。在劳动中,她与本村回乡知青马伍子产生了恋情。与刘灵芝同来插队落户的知青李少泽也暗恋着她,公社给生产队分了一个上大学的名额,生产队长李红根说:“只要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推荐你去上大学。”李红根欲对她无礼,遭到刘灵芝的严辞拒绝。李少泽上大学了,刘灵芝和马伍子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演出了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最后客死异乡。

  插队落户

“百灵鸟死了!百灵鸟死了!”有人哭着,有人喊着,整个山村震惊了!

19763月的一天,中午时分,一辆救护车、一辆警车,呼啸着、尖叫着冲进村口,男女老少抹着泪珠子奔向知青点。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挤在知青宿舍门口,王大妈捶胸顿足地哭喊着:“灵芝啊灵芝!你醒醒吧,我们多想再听一听你那银铃般的笑声,百灵鸟似的歌声。”但被人们称为“百灵鸟”的刘灵芝确实死了,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她身上盖着一块白布被抬上了救护车。同时,生产队里的车把式马伍子也被五花大绑押上了警车。

一个天真烂漫的姑娘,正是花季年龄,怎么说没就没了!为什么?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人们议论着,回忆着,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197310月初,生产队长李红根用马车从县城里接回了一男一女两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队部里院里挤满了看热闹的社员。李队长乐呵呵地向大家说道:“这男娃叫李少泽 ,银川市人;女娃叫刘灵芝,杭州市人。老王头当饲养员,他家房子宽裕,暂时就这两娃吃住在王大妈家,以后生产队再做安排。”

王大妈听说把两个知青分到自家吃住,笑得合不拢嘴,热情地上前牵着李少泽和刘灵芝的手说:“走,孩子,回家去,大妈给你们煮荷包蛋吃。”不久,生产队在队部院里修建了两间房子,供知青住宿。队部院也改称“知青小院”。

却说刘灵芝1973年夏天高中毕业,因父母在宁夏工作,便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从人间天堂杭州来到六盘山下苦水沟村插队落户。她刚满19岁,白白的皮肤,瓜子脸上镶着两个甜甜的酒窝,圆圆的眼睛,黑黑的眉毛,齐耳短发,细高个儿,身穿黄色上衣,蓝色裤子,白球鞋,显得格外精神。说话比播音员还好听,银铃般的歌声更是摄人心魄。乡亲们亲呢地称她为“百灵鸟”,她的真名刘灵芝反而被人们淡忘了。

       百灵鸟虽出自南国水乡,但她一点不娇气,脏活累活抢着干,她屁股后面总是围着一群青年人叽叽喳喳,问这问那,又说又笑。有她在,社员们干活忘记了劳累,那些姑娘小伙子更是一个赛如一个,唯恐在百灵鸟面前丢了面子,田间地头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晚上,百灵鸟带领一帮青年人又是编排文艺节目,又是给生产队里办学习专栏,又是教大家唱歌跳舞,百灵鸟给沉寂的山乡带来了勃勃生机。

冬天,青年突击队进六盘山割了五马车竹子,拉回来存放在知青小院里。农闲季节,生产队决定冬闲变冬忙,白天给大田送粪,晚上搞竹编,地点就设在知青小院。

俗话说“靠山吃山”,竹编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从睡觉的席子,围粮食的遮子,装棉花的篓子,盛馍馍的筐子,以及一些日用品家具,都是用翠竹编成的,山里人几乎个个都是编织高手。有个谚语说得好:“六盘山,沟对沟,婆娘女子编背篼。六盘水,泉叠泉,家家户户搞织编”。

生产队的编织点设在知青小院,院中间栽了一个五米高的木杆子,上面挂着大灯泡,把小院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夜晚,寒风嗖嗖,繁星满天,男女老少社员都来搞竹编,全然不知劳累,高兴的如同过年一般。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聚在一起更是有说不完的话儿,边聊天边干活。有人跟着师傅学破篾子,有人跟着师傅学编席子、竹筐、竹篓、竹簸箕、竹莆篮……有人拿水勺浇篾子,有人拿篾镰刮皮子,大家一边忙活,一边说笑。

有人提议道:“马伍子,给咱说个故事吧,咱们边干活边听故事,那才叫个爽哩!”

马伍子1964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是村里有名的故事大王,刮风下雨天经常来知青小院给大家讲故事。见有人提议,便乐呵呵地说:“那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个与竹子有关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六盘山下住着一位贫穷青年朱林,与财主的女儿相爱,女孩的父母却把女儿许给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女孩逃出家门,和朱林一起逃入六盘山中。财主发现后立即派家丁前去追赶,夫家也唤来家丁在四山堵截。眼看这对情侣就要被捉住,突然山上生出一丛丛翠竹将他们拥入怀中。追赶的人便用镰刀拼命地去砍割翠竹,可是越砍越多,越割越密,面对茫茫翠竹,追赶的人们只好知难而退。这对情人从此便化成一对翠鸟,相依相和,不停地歌唱,以表达爱情的誓言和对翠竹的感恩。”

百灵鸟听故事走了神,不小心镰刀刮篾子时,把手割破了,她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拿起铁镰刀刮篾子。王大妈心疼地劝道:“灵芝,快休息去吧,手割破了,你妈若是知道,心疼死了。”百灵鸟坚强地说:“没事儿,革命先辈连死都不怕,我手上割破点皮,算啥哩。”有人见百灵鸟执意和大家一起干活,便提议道:“灵芝,你歌儿唱得好,给大家唱首歌,鼓鼓干劲也是一样的。”其他人异口同声地附和道:“刘灵芝,唱一首!”

在大家的再三要求下,刘灵芝清了清嗓子,开口唱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一曲唱罢,小院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有人又喊着:“再来一曲要不要?”其它人附和道:“要!”百灵鸟连连摆手道:“我有点感冒,嗓子疼的唱不出来了。”

李少泽拿起刚用竹子削制的竹笛说:“刘灵芝嗓子疼唱不了,我给大家来个笛子独奏《喜送公粮》”

欢快激昂的乐曲,似阳春白雪,如高山流水,响彻夜空,响彻云霓,久久的回荡在大家的心头。

李红根队长看了看墙上的挂钟,说道:“已经九点多了,收工吧。想娱乐的娱乐,想回家的回家。”听了队长的话,知青小院立即沸腾起来,众人拉着手跳起了“忠字舞”。

李少泽拉着刘灵芝的手边跳舞边使劲儿捏刘灵芝的手。刘灵芝不情愿的甩开李少泽的手走到一边去跳舞。

却说自从住进知青小院后,李少泽多次对刘灵芝暗送秋波,每天晚饭后他有事没事地来到刘灵芝的房间聊天,有时聊到深夜还赖着不走,刘灵芝便挥动着扫帚喝道:“李少泽,你走不走,再不走,小心我揍你。”

对于李少泽的心思刘灵芝心知肚明,可她怎么也看不上李少泽尖嘴猴腮的长相和阴阳怪气的声调。

 白天,其他社员都拉着架子车、挑着担子为生产队里送粪,好心的队长李红根为了照顾刘灵芝,就让她随队里的车把式马伍子装马车送肥。

马伍子一米八的个头,浓眉大眼, 1964年高中毕业后本来考上了大学。但因家庭出身不好,政审不合格,与大学失之臂,只好回乡务农,如今快30岁了,仍是光棍一条。他见队长分来了如花似玉的百灵鸟和自己搭伴干活,甭提多高兴了,装车卸车时他哪里舍得让百灵鸟动手,自己挥舞着铁锹只听风声呼呼作响,一会儿就把两个人的活全干完了。

卸下车上的粪,百灵鸟便坐到车厢里。马伍子坐在车辕上挥动着哨鞭赶着马车飞跑,高兴时还吼几句花儿。“锦鸡娃展翅蓝花花开,嘎妹子你从天上来;出水的芙蓉沉鱼的雁,哥和你永远不分开。辕马驾车哟梢马跑,世界上最数(嘛)嘎妹妹好……”他那粗鲁的歌声惹得百灵鸟不时的“咯咯”发笑。

百灵鸟也启动清脆的歌喉唱起那首最动听的歌儿,“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嗖嗖”的寒风推着乌云在天上奔跑,一会儿就化做雪花洒向大地。

马伍子看刘灵芝毛衣外穿一件粉红色罩衣,在风雪中冻得缩做一团,便脱下自已沾满粪土的破毡袄披在刘灵芝身上。

刘灵芝见马伍子身上只穿一件单褂子,脱下毡袄嗔怪道:“伍子哥,还是你穿上吧,你穿的比我还单薄,若是着凉感冒了,大车谁赶,骡马谁喂,我在哪儿去混工分哩?”

马伍子又把毡袄披在刘灵芝身上,呵呵一笑,爽朗地说:“我是风雨雪霜锤炼出来的黑旋风李逵,不要说下这点小雪,三九寒天,钻进冰窟窿去洗澡,盛夏季节,跳到渝河里去踏浪,比浪里白条张顺的水性还好。那儿像你,细皮嫩肉的,虽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也是田园里的花朵,怎经得住风吹雨打呢?”

刘灵芝用毡袄紧紧地裹住身体,呵呵一笑说:“你说我是温室里的花朵,我就是温室里的花朵。”用黄梅戏的腔调开口唱道:“毡袄虽破能御寒,雨中送肥苦也甜。汗水好比润脸油,山风恰似羽毛扇。你赶车来我装粪,我唱歌来你扬鞭。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马伍子接着唱道:“风吹雨丝千条线,水湿马尾一片毡。两脚踏翻尘世路,一线牵成今古缘。马蹄嗒嗒踩破地,鞭稍叭叭响连天。眉稍挂笑眼含泪,身上虽热心里寒。”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