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童年的影子——读《朝花夕拾》有感黄雅倩
(2022-07-25 21:18:20)
标签:
文化 |
分类: 2021级 |
追寻童年的影子
有一道身影笔直地矗立在中国文学史上,刚正而坚毅。追寻着这道身影,我来到了百草园,隐约看到了一个天真好奇的孩子,认识了切切察察的长妈妈,观赏了有趣的迎神赛会,了解了可怖可爱的白无常……这道身影便是鲁迅先生,夕阳西下,他轻轻拈起一朵落花,递与我。我低头凝视,那落花分明就是鲁迅先生的童年啊!
初次接触《朝花夕拾》,是在三年级的暑假。姐姐正在进行手机阅读打卡任务,她一边翻看着蓝色封面的书本,一边轻声叙述着《朝花夕拾》里的故事。就在这个假期,我陆陆续续地听姐姐读完了这本书。虽然大多数时间里我处于懵懂状态,但对于书中有趣的桥段却印象颇深。
那时听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也想要做一番小鲁迅。家门口的小院便是我的百草园。你看,院子里铺满了绿油油的地毯,一旁还有一块L形的菜地。菜地里,生长着繁密的藤蔓,新鲜的青菜,还有一颗矮小的枇杷树。环顾着四周,我仔细搜寻稀奇有趣的事物。果然有!毛茸茸的蒲公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于是小心翼翼地折一株蒲公英,吹一口气,白色的茸毛刹那间四处分散,慢悠悠地飘舞在空中。阳光照耀下,每一缕茸毛都镀上了一层金色,分外耀眼。这一幕,美到惊艳,惊艳了我的内心。
片刻之后,继续探险的游戏。这儿没雪,当然不能学着小鲁迅去捕鸟。那么我便去捕捉在草丛里躲猫猫的蚱蜢吧!用手拨开草丛,一道碧绿的影子一闪而过,蚱蜢!我立马扑过去,可它却早已没了踪影,不愧是跳跃冠军啊。试了好多次,我依然一无所获。正气馁呢!突然瞧见有只蚱蜢躲在绿叶旁边,我屏住呼吸,缓缓移动,然后一个猛扑,双手合十。逮住了吗?小心翼翼地开个缝,朝手心里一看,“耶,终于逮住了!”一阵欢欣雀跃。
在似曾相识的“百草园”里,我寻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也寻到了鲁迅的童年。
二
没过几年,小学毕业了。小升初之际,妈妈给我报了辅导班。于是,看《朝花夕拾》便成了我的阅读任务。我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读得很吃力。不必说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也不必说句子的话里有话;但是一些词语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奇拔”、“象牙之塔”、“噜苏”、“配合”……因此,我看一个章节都要折腾好久,读得支离破碎。得亏是在暑假,我才有空闲读完《朝花夕拾》。
再次光顾《朝花夕拾》,我依然对鲁迅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什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还有那盛大的迎神赛会。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然后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一条长旗,接着高跷,抬阁,马头,还有鬼卒,鬼王,黑白无常。真真是一场精彩的盛事啊!
即使小鲁迅后来去了三味书屋,依然能在枯燥的读书中寻到乐趣。寿镜吾先生并不十分严厉,“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于是,同窗们纷纷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里快活一下,“可以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贪玩调皮,热爱自然的小鲁迅写得栩栩如生。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幼小的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在院子里玩耍嬉戏,喜欢养只小仓鼠陪伴左右,喜欢看图画书……我想,要是能一直这么幸福快乐就好了。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临近小学毕业之际,爸妈们每时每刻都在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啊!”听了无数遍,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我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爸妈急起来,周末的时候,规定写完作业,不可以去别处玩;可以休息几分钟,然后是复习,阅读堆积的书籍,简直压力山大,直叫人喘不过气来。不仅仅是父母如此,老师们每日布置的作业也都能跟清明上河图比较了。每天都是十二点入睡,身体也渐渐吃不消了,无精打采,郁郁寡欢。我的童年褪去了所有美丽的色彩,只剩黑白两色,就是学习和睡觉。
那时那刻,猛然想起《五猖会》里的小鲁迅。他笑着跳着,满心欢喜地期待坐船去看五猖会。父亲却说:“去拿你的书来。”“给我背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小鲁迅的头上似乎浇了一盆冷水,是冬天的冷水,冷得他直颤抖,颤抖着声音背诵鉴略。那种扫兴与难受,痛苦与煎熬,正是我所经历的啊!
长辈的殷殷期望,沉重的学习任务,彻底将我快乐的童年摧毁、埋没!只在脑海中残留一道曾经的童年的影子。
三
上中学后,老师布置的名著阅读正是《朝花夕拾》,需要认真阅读,完成阅读笔记。又一次,我拿起了《朝花夕拾》。这次阅读,我仍然追寻着鲁迅的童年。在阅读中,埋藏在书籍中的童年慢慢浮出水面,啊……啊……,原来如此,这童年似乎是我原先没有理解的。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述说着那个时代的童年读物,粗拙,缺少精美的图片,语言枯燥难懂,让儿童的阅读没有丝毫乐趣。而他能得到的最先的画图本子,便是《二十四孝图》。这本书虽然插入的图片让小鲁迅高兴,但里面的内容却令人反感至极。你瞧!卧冰求鲤,大冬天的脱了衣服,赤身卧在冰上,可是有性命之忧啊;郭巨埋儿,更加残酷了,想要掘地活埋孩子,这不是杀人未遂吗?封建孝道,除了残酷就是虚伪。《老莱娱亲》更是写尽了肉麻和虚伪,但这所谓的孝道却被人们口口称颂。当时社会的这种封建观念从儿童幼小时就开始恶意的引导,曲解了孝顺的含义。这座思想上的大山重重地压在儿童身上,让人直不起腰,只能卑躬屈膝。
不仅仅是封建思想这座大山,还有家庭的重担也压在了小鲁迅身上。《父亲的病》中,“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于是找了几位中医出诊,药方奇特无比,出诊费也是奇贵无比,都要一元四角,更何况隔日一次。父亲的病让这个家庭日益艰难,无奈之下,少年鲁迅出入当铺与药铺,受尽他人冷眼。而临死前的叫唤让父亲无法安然的去世,这也是他内心最深的愧疚。家庭的变故,父亲的生病、去世,如同又一座大山压在了小鲁迅身上。
重重大山压迫下的童年如此地艰难,然而他并没有低头弯腰。在成长中,他一直抗争着。
在成长中,在抗争中,鲁迅那颗纯真的童心依旧,“俯首甘为孺子牛”。
四
从朝花到夕拾,从儿童到成人,鲁迅在没有路的旧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沿着这条道路,追寻着鲁迅的童年,我清楚地看到了那个小小的影子,成长为一道高不可攀的身影——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笔直地矗立在中国文学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