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中的平行线》评课稿
邵仙丽
2013年6月6日我有幸临听了吴晓飞老师上的《折叠中的平行线》,让我收获很大。吴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以操作为起点、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主动思考,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内容上,吴老师灵活运用教材,遵循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有效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又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具体说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1、情景创设,新颖别致。
吴老师以一张小纸条,作为情景引入。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有了疑问:这节课到底要学什么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性和数学素材的现实性,揭示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双主”作用充分体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时刻围绕学生展开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研究每一个问题,给学生时间展示他们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每当学生有疑惑时,吴老师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点拨,启发学生,当学生正确的回答时,吴老师又及时地给予肯定:非常厉害、掌声在哪里等,使课堂充满和谐的“人情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以基本活动串联课堂教学。
吴老师的整堂课教学围绕折长方形纸片这一基本活动,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复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在教学中吴老师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证明等数学活动,通过折长方形纸片这一基本活动让学生充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综合的应用。吴老师还通过引申、总结、应用变式把基本活动进行推广,使得动手折叠与动脑思考有机链接,让学生深切感知基本活动的价值所在。整节课在看似“玩”的过程中,数学的魅力得以真情绽放,让学生感受到“玩数学”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是动手与动脑的和谐,是冷峻与情趣的联姻,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4、用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吴老师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拾级而上,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个问题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做到问问有深意,问问有目的。提出的问题新而不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