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陈忠秋)
(2013-09-12 13:47:04)分类: 计划与总结 |
科学七年级上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2)班的科学教学任务,本班级本地生不多,大部分学生来自外县外省,成绩不理想,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科学是一门入门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加以正确引导,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学期教学总目标
1、思想品德方面
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课外适当注意个别辅导,找原因找差距。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学习是的引导和课外的学习指导,使之更上一个层次。结合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知识技能方面
以落实教学大纲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提高教育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方法及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3、学习常规、学习习惯方面
课前预习,明确重、难点;
独立思考,勤动脑,勤动手,勤作笔记;
定期进行章节检测,及时反馈,及时巩固。
三、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
教材安排的顺序是科学入门、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物质的特性,组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到这门课程,虽然有一定的知识作铺垫,但不能过难过深,所以还是以比较直观的描述性内容为主,较少出现需要抽象推理的内容。
科学新教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发展,较好地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简单的拼盘式处理。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密度和效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好教学,使所讲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展开。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针对学生课后巩固不够及时,不够自觉的情况,每堂课适当抽出时间进行知识点检测反馈。
2、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多鼓励,多督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学习自觉性;同时,课后适当所出时间对他们加以辅导。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后适当地加以引导、指点,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提高一个档次;同时,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加以辅助,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视野。
3、
定期进行知识点落实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并进行补漏工作。
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便于学生巩固。
五、教学进度总体安排
教 学 进 度 表 |
||||
周 次 |
日期 |
教学内容 |
课时 |
执行情况 |
1 |
9.2-9.8 |
1.1科学并不神秘 1.2走进科学实验室 |
1 2 |
|
2 |
9.9-9.15 |
1.3科学观察 1.4科学测量 |
1 4 |
|
3 |
9.16-9.22 |
1.5科学探究 第一章复习测验 2.1生物与非生物 |
1 2 1 |
|
4 |
9.23-9.29 |
2.2细胞 2.3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
3 3 |
|
5 |
9.30-10.6 |
国庆放假 |
|
|
6 |
10.7-10.13 |
2.4常见的动物 |
4 |
|
7 |
10.14-10.20 |
2.5常见的植物 2.6物种的多样性 机动 |
2 2 1 |
|
8 |
10.21-10.27 |
第二章复习测验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2 2 |
|
9 |
10.28-11.3 |
3.2地球仪和地图 机动 |
2 2 |
|
10 |
11.4-11.10 |
期中考试 |
|
|
11 |
11.11-11.17 |
3.3组成地壳的岩石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机动 |
2 2 1 |
|
12 |
11.18-11.24 |
3.5泥石流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
2
|
|
13 |
11.25-12.1 |
3.7地形和地形图 第三章复习测验 机动 |
2 2 1 |
|
14 |
12.2-12.8 |
4.1物质的构成 4.2质量的测量 |
2 2 |
|
15 |
12.9-12.15 |
4.3物质的密度 4.4物质的比热 |
2 2 |
|
16 |
12.16-12.22 |
4.5熔化与凝固 4.6汽化与液化 |
1 3 |
|
17 |
12.23-12.29 |
4.7升华与凝华 4.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第四章复习测验 |
1 1 2 |
|
18 |
12.30-1.5 |
期末总复习 |
5 |
|
19 |
1.6-1.12 |
期末总复习 |
5 |
|
20 |
1.13-1.19 |
期末总复习 |
5 |
|
21 |
1.20-1.26 |
期末考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