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理电影《魔警》 文/汪伦
(2014-06-17 10:51:10)
标签:
365 |
分类: 生活体悟 |
化学学院
林超贤电影《魔警》囊括了港片吸引观众的元素,快节奏、大场面。剧情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叙事的方式有插叙、有倒叙,开场的过程就设置了很多疑问,随着剧情的展开而逐步的清晰;题材是警匪加心理惊悚(精神分裂);画面压抑、血腥。用了很多电影里惯用的手法,由于这类题材电影里有太多经典影片,林导的这部电影故事及画面都未能给人留下太多的印象,有过目即忘的感觉。而这部电影在众多中文电影的亮点在于其人物刻画,应该说主演吴彦祖的表现很是到位。
现在我们常规的叙事方式来还原一下电影人物:
冲突的两个角色分别是吴彦祖扮演的警察王伟业,张家辉饰演的劫匪韩江。在旧屋的拆迁对抗中,一个警察(韩江父)意外致死王伟业的父亲。王伟业当时还是个孩子,父亲的离去让他的心无法平复。王伟业自小受父亲的影响很深,影片中多次呈现王伟业被父亲教育要正直、不要走邪路,王伟业犯错被父亲用皮带抽打。父亲的人格对幼小的王伟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这也为后面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幼小的王伟业放火烧死了韩江的父亲。
多年后,香港房价大涨。这是故事大背景。很多人辛苦的攒钱却买不起房,影片中用一个诙谐的情节描述了这一背景:一个劫匪说我只干这一票,够买房就行。长大后的王伟业成了一位警察,他为当初放火烧死韩江父亲而后悔不已。于是开始接近和照顾韩江的母亲(影片中的婆婆),在与韩江母亲的接触过程中他知道了很多关于韩江的事,并慢慢的开始有了角色的变化,从而有了双重人格(父亲人格影响下的完美主义与韩江潜移默化的邪恶)。韩江以警察身份组织抢劫,后受重伤。王伟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输血救了韩江,被警队的人唾骂,后来同僚聪明仔被烧死。王伟业开始了痛苦的自责,发誓要亲手抓到韩江。后因内讧韩江携钻石在逃跑过程中坠落山崖致死。
因为此时的王伟业的开始有了精神分裂的症状,正义的自己与邪恶的韩江存在于同一身体内。影片后面出现的韩江,应是王伟业自己的另一重人格。石屋凶杀案,强奸的劫匪其实是王伟业在幻觉幻听时杀的,警方发现杀抢劫犯的凶器上有王伟业的指纹。
王伟业一直试图找到真实的自我,并试图去走出心魔。在影片的最后他想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身体里的韩江,但听到车内有人喊救命时,他找到了弥补心理黑点的机会,找回自己。
影片通过王伟业画方格的意象,脑海中不断出现的火场意象,刻画了他冲突的内心。在接受心理治疗师催眠的场景中,他始终没有吐露出自己内心冲突的根源,“未完成事件”一直在他的内心压抑。他没有朋友,他只有呆在水里才能感到安全。负罪感、自责感让他无法平静,采取用皮带抽自己这种自残的方式去平衡。最终释怀是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这无疑是一场悲剧。一个严苛的追求公平正义的人,内心无限的渴望完美的人,却以悲情的方式演绎了自己的人生。究其根源,有评论是社会的病态——高房价、拆迁,也有评论说是父亲的病态人格。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铸成故事的开始,故事的结束却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涉及的未完成事件:对于一直悬而未决,个人处于不能理解、没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持的状态,而那创伤却一直要求弥合,弥合的要求被否认、被潜仰、被合理化。未完成情结一旦形成,纠正的办法一般是宣泄和补偿两种。
王伟业经历中的未完成事件一直持续存在着,他选择潜仰,游泳、呆在水里获得短暂的内心安宁。却终究不能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终不能有益问题的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认识并清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才能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达到人格的完整。
当然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在这里不是要求电影去改变什么,作为观众的我们或许可以更好的去处理类似的情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