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上市公司“假重组”防止踩雷
(2014-07-01 09:22:41)
标签:
机会主义实质关联方特点净资产收益率股票 |
分类: 市场观察 |
每到年底,此起彼伏的资产重组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心,“美丽”后面有“陷阱”,如此大规模的资产重组难免鱼龙混杂。本期刊登的文章,就是从事会计财务研究的专业人士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总结的几种识别“陷阱”———假重组的简易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真假重组资产重组通常是指企业将一项(批)资产转化为另一项(批)资产的行为。就资产重组的动机而言,资产重组可以分为报表重组和实质重组,报表重组并不期待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产生实质性的改善,只求改变当期或短期内的会计报表数字,如提高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实质重组可以提高企业的真实业绩,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改变企业的面貌,对企业的未来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鉴于上述特点,因此,报表重组常被称为“假重组”,而实质重组则被称为“真重组”。
二、热衷于假重组的原因上市公司热衷于假重组,既有内因,也不乏外因。内因主要包括:
1、为获得再次融资机会,如配股权、增发新股等。证监会规定ST类个股目前没有配股资格。与兢兢业业提高经营业绩相比,通过假重组提高报表业绩不失为一条“捷径”;
2、为避免亏损,被扣上ST帽子,用假重组避避风头,先赢利一年再说。对于已经沦为ST的企业,则期望尽快摘掉头上不光彩的帽子,假重组自然也是方便经济的选择之一;
3、运用障眼术,发布重组消息,配合庄家炒作;
4、在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上市公司的业绩紧密挂钩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为获得高额的奖励,也有动机牺牲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虚假重组。
上市公司进行虚假重组的外因主要有:1、尽管证监会、交易所都对收购兼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行为和信息披露规范,但有人为了高额利益铤而走险;其次,我国有关购并的会计准则尚未完善,使假重组公司操纵利润有一定的“空间”;此外,证券市场缺乏退出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重组的频繁发生。上市公司自然可以观察到这些市场体制的缺陷,喜欢假重组也就不足为奇;2、由于我国改制的特殊背景,上市公司与其集团母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不仅限于股权联系,更多的是一种血缘关系,因此,上市公司就可以不顾市场平等交易的原则,与关联方之间进行虚假重组;3、缺乏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和激励,也助长了高级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