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司估值常用2方法

(2014-06-20 13:26:24)
标签:

例子

常用

道理

还是

答案

股票

分类: 市场观察

为了减少年度总结的工作量,现在提前写一些想法。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对人、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理解,和对安全边际的把握,才是投资之“道”,而今天谈的估值方法,只是“术”层面的东西。水平有限,对“术”也只能谈点感想,与大家交流。

 

一、 价格/未来现金流折现

  

毫无疑问,这个是投资的“终极问题”,而“终极问题”的问题在于,无法直接计算求解。为什么呢,因为严格来说未来的事情是谁也不知道的,未来的现金流“怎么流”,天知道,对一个未知的东西折现,怎么算?芒格先生说得好,沃伦是用现金流折现估值的,但是我从没有看到他算过现金流折现。意思应该是说,现金流折现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具体方法。常常看到有人,尤其是一些研究报告,煞有其事的以某折现率、某年限等算出一个未来现金流折现,有时还取不同情况算出一个列表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好。虽然这是别人的自由或工作方式,我无法笃定地说是错的,但是这样做至少可能会有很强的心理暗示:我用的是最权威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方法 我算出了一个很确切的值 我还考虑了不同情况下的折现值–>;我算出来的值是可靠的可以直接与公司价格比较进而得出低估/高估的结论。

  个人觉得如果要用现金流折现,就应该用芒格先生所暗示的心算,如果无法用心算出现金流进而得出高估或低估的结论,那就是还处于模糊地带,应该继续跟踪公司价格与价值的变化,而不能为了得出结论而去作太多假设得出一个精确但往往错误的结论。

 

 二、市盈率(PE)

  

市盈率是广大股民最喜闻乐见的估值方式,但是很不容易用好。首先是这个E earning 盈利,怎么理解?是去年的盈利,还是过去35年的平均盈利,还是今年的预期盈利,抑或是未来35年的预期平均盈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白PE是价格/未来现金流折现这个“终极问题”的一个启发式替代问题(也即是说从计算PE得到的答案并不一定是价格/未来现金流折现问题本身的答案)。所以,至少我们应该计算的是未来的PE,对应替代未来现金流,但是,因为未来的E也未知,那么就只能用已知的E来替代或估计,最终,我们计算的PE是一个替代问题的替代问题。从这一角度而言,PE对于解决终极问题的帮助似乎非常有限。

  

顺着这一思路来看第二个问题:PE怎样算高,怎样算低?因为PE 是更简单,更粗略的近似解,所以只能在PE明显过小或过大时才能佐证终极问题,才会有意义,其它值并不能支持决策。第三个问题,无论决定采用哪个E来计算PE,这个E常常是失真的:实际税率变化,政府补助,折旧率(尤其是高固定资产比率的公司),存货减值/跌价准备(如最近股价低迷的服装行业),大的费用性投资(如医药公司扩大销售规模),杠杆率,利率变化,偶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等),行业政策变化……所以并不是从利润表中找到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利润就能算PE了,应该仔细分析这个已知E是怎么来的,即这个公司的业务过程是怎样的,客户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东西具体怎么卖出去,钱怎么收,有哪些成本,哪些费用,行业竞争态势,上下游关系……说到底,还是得依靠对行业与公司的理解,来还原一个更为客观的,能够作为参考的已知E,而这个还原的过程,也会让人对未来E的变化的趋势会有更深的认识。最后,再以足够的安全边际为这个已知/未来E给出一个大致的目标价格P.

 

还有不少的估值方法,比如市销率等等,就不一一谈了,原因主要是我更不了解,就不乱说了。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估值方法只是“术”,投资之“道”在于对人、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理解,和对安全边际的把握。但是“道”还是得依靠“术”来实现,所以认清各种“术”的本质与局限,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术”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要综合运用各种“术”从多个角度衡量,追求模糊的准确而不是精确的错误。

  

时间与精力有限,只能大致写一些感想,如果大家觉得有意思,我也有时间的话,可以尝试写一些具体的例子与大家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