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歌

(2012-10-19 20:55:53)
标签:

教育

分类: 儿童文学

儿歌

 

一、儿歌的含义、作用 

 (一)含义:

以低幼儿童为接受对象,用口语化的韵语唱诵的、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短歌。

Ø      适合婴幼儿听赏念唱的顺口易懂的短小诗歌。

Ø      是婴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Ø      生长于民间文学的土壤,口耳相授、代代相传。

Ø      听觉感知的语言艺术,是活在孩子们口头的文学。

(二)作用:

   常言说,童时习之,可以终身体认。

   儿歌是婴幼儿专用的精神食粮,最具“人之初文学”。儿歌总是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因此儿歌对儿童的作用也就和游戏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对于培养婴幼儿思维、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训练语言、培养道德

     1、儿歌是儿童情感教育的需要

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

鲁兵《背小猪》P107

2、儿歌是儿童启迪心智的需要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动物儿歌和植物儿歌《青蛙》

《什么花春天最早开》P97

3、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需要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十四和四十》这首儿歌是典型的矫正发音的。

二、儿歌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散见于古籍  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述异记》、《汉书》、《新唐书》等。

《康衢童谣》(据列子仲尼篇所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百姓愿戴与否,乃微服遊于康衢,闻儿童谣说:
  玄我蒸民,莫匪尔极。不知不识,顺帝之则。)

2、专门搜集整理

明代吕坤编著《演小儿语》,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

“鹦哥乐,檐前挂,为甚过潼关,终日不说话。”
    清代《天籁集》称儿歌为“天下之妙文”。 

  由此可看出,古代儿歌重政治,很少关涉儿童生活,多表现为老百姓的议论、讽刺、评断,

3、现代儿歌的诞生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把征集的歌谣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名称沿用至今。

三、儿歌的分类(见书P106

1、从唱诵者的角度划分,儿歌可分为母歌和儿戏两类。
  母歌——又称育儿歌,是育儿者唱诵给婴幼儿听的,或者是边唱边让幼儿自编自唱的儿歌。
  儿戏——幼儿自己唱诵的儿歌(包括在幼儿园里唱和幼儿自编自唱的儿歌)。  2、从创作者的角度划分,儿歌可分为民间儿歌和创作儿歌。

民间儿歌,又称传统儿歌,具有内容的多样性无定向性、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大胆的谐趣等特征。

创作儿歌,又称现代儿歌,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在思想上更具深度,艺术上也更纯粹。

3、从形式的角度划分,儿歌可分为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

4、从主题的角度划分,儿歌可分为知识性儿歌、教育性儿歌和游戏性儿歌。

知识性儿歌大多是咏物的,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用最简明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

教育性儿歌,则寓教于乐。

游戏性儿歌,又称趣味性儿歌,以童趣为中心,注重奇妙的想像。

四、儿歌的审美特征
  (一)天机活泼的稚趣美

清代郑旭旦在《天籁集》里最早提出儿歌是“天籁”,“天机活泼,时时发现于童谣”。儿歌生活活泼,稚趣盎然。

赏析《小黄狗》

王清秀《笑歪嘴的儿歌》P101

吴昌烈的《太阳和月亮》

            太阳月亮两娃娃,

            打开妈妈化妆匣,

            太阳拿起胭脂抹,

            月亮抓到香粉擦,

            抹呀抹,擦呀擦,

            一个抹成红脸蛋,

            一个擦成白脸巴。

  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和月亮写成两个淘气的孩子。白描手法、色彩对比

(二)节奏明朗,富于音乐美
  音乐性是一切诗体作品的共同特征,儿歌与其他诗体作品相比,更强调音乐性。因为儿歌以幼儿儿童为接受对象,而幼儿对文学的接受更侧重于感官性接受。因此,儿歌强调听觉,重音韵效果,有很强的音乐性。儿歌的音乐性表现在鲜明节奏和押韵上。
  1、 鲜明的节奏——由诗句的停顿构成明显的节拍。
  2、押韵和谐。有句句押韵 、隔句押韵、变换韵脚、一字韵等

    赏析《菊花开》

胡木仁《弹钢琴》P100 节奏性强;三次转韵,自然而富于变化

《矮矮的鸭子》(谢武彰)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

             伸长脖子,吃吃青菜。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三)儿歌与游戏的互补互融
  歌戏互补,具有游戏性。儿歌的一个实用价值是辅助游戏。诵、唱、戏、笑合为一体,因而具有明确的游戏功能。它往往与游戏配合,游戏也总是与相应的儿歌相伴随,歌戏互补性成为儿歌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例:迷语歌——猜迷;       数数歌——玩中识数 

赏析《拉锯》

《抽中指》P95

(四)语言浅显,明白易懂

  儿歌是适合六岁以下的幼儿听赏念唱的歌谣,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语言要十分浅显,明白易懂。为适应幼儿直觉感知的思维习惯,儿歌总是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如形态、色彩、声音等进行具体描写,运用的表现手法以比喻、拟人、夸张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绘声绘色地描摹生动的形象,如蒋应武的《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有个小熊来过桥。

  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

    “妈妈你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

  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

  “小熊同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

  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

  这首儿歌具体描写了小熊克服恐惧心理胜利走过小竹桥的过程。一开始,作者设置悬念,这么一个年龄非常小的小熊要过这么一个摇摇晃晃的小竹桥,能过得去吗?作者还注意用烘托手法,“头上的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来描写小熊紧张恐惧的心理。鲤鱼的形象非常鲜明,他对小熊进行热情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终于让小熊顺利过了小竹桥。

(五)内容单纯,篇幅短小

幼儿主要靠听赏的方式接受幼儿文学,再加上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这就要求儿歌的篇幅较之于其他文体样式要短小些。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低,这就决定了儿歌的结构要简单,内容上也要单纯集中。例如四川的儿歌《幺妹幺》:

  幺妹幺,捡柴烧,自己捡,自己挑。

  这首儿歌仅12个字,篇幅可以说短得不能再短了,结构也十分简单,然而却形象地表现了一个热爱劳动的小妞妞的形貌心态,内容浅近,明白晓畅,易诵易记。

五、传统儿歌的特殊形式
    儿歌的特殊形式是指儿歌受到汉语语音、词汇的影响,在世代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形式,这些形式有的因内容造成,有的因功能造成,有的因语音造成,有的因词语造成。常见的特殊形式有以下几种:
  1、摇篮曲:又称摇篮曲、催眠曲、抚儿歌,指哄孩子睡觉时由母亲或其他成人吟唱的儿歌形式。

     蕴含圣洁的母爱和美好的情感,声调温柔,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具有特殊的魅力。所以, “从母亲嘴里听来的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听到的文学”(泰戈尔)

赏析莱蒙托夫的《摇篮曲》P108
  2、数数歌:指将数字和形象结合,通过吟唱式的数数,帮助儿童认识数的儿歌

    如《五指歌》、四川传统儿歌《数蛤蟆》

3、游戏歌:儿童游戏时所唱的儿歌。形式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 婴幼儿边游戏,边唱和谐优美的歌谣,有益于身心健康,增长知识。

如《骑竹马》《转圈》
    4、连锁调:又称连珠体、连环体、连句、衔尾式,是一种运用特殊修辞、结构、用韵手法构建诗文体式的传统儿歌形式。常用顶真手法。

如《天籁集》的绍兴儿歌P110;

如何顶真?

金波《野牵牛》

5、问答歌:又称对歌、盘歌、问答调,以设问作答的方式来结构儿歌,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道理,有利于培养儿童思维和探索精神。

如《谁会飞》P111

对数谣:问答歌和数数歌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儿歌形式称为“对数谣”,特点是以数排列,有问有答。

如《十数对花谣》P111;徐焕云《数猫猫》

6、绕口令:又称急口令、拗口令,指用双声叠韵词语或发音相同、相近的字词组成的具有简单意义和幽默韵味的传统儿歌形式。如《挂铜铃》P111

问:你知道哪些绕口令?

 

    7、颠倒歌:又称稀奇歌、滑稽歌、古怪歌、反唱歌,是一种使用夸张、颠倒的手法来描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形状,达到以表面的荒诞揭示事物本相和实质的目的的传统儿歌形式。如《听我唱个扯谎歌》P113

8、谜语歌:由谜面和谜底结成。谜底就是所猜测的对象,谜面则是启示猜测者的话语,往往运用比喻、拟人、描述等方法去暗示谜底的特征。

幼儿谜语歌与谜语有着严格的区别。

  首先,难度不同。谜语一般由大龄儿童和成年人来猜,它的难度是较大的,有些谜语的谜底难以捉摸,很多成年人难以猜出。幼儿谜语难度较小,它是适应幼儿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而制定的,内容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主,谜底主要是常见的事物,包括花、鸟、草、虫、狗、猫、鸡、兔、水果、人体器官、自然现象、生活用品等等。而成年人谜语的谜底则无所不包。

  其次,文体形式不同。幼儿谜语以韵语形式为主,大都以儿歌的形式制作;而成年人的谜语的形式则不拘一格。

  第三,幼儿谜语歌的语言是十分浅显通俗的幼儿生活口语,而成年人的谜语具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

  第四,成年人猜的谜语难度较大,所以要求谜面、谜目、谜底三者俱全;幼儿谜语歌因其谜底大都简单易猜,它的谜目可以而且常常略去。

问:你知道哪些谜语歌?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打一自然现象)

 紫色树,刺儿扎,紫色树上开紫花。

 开了紫花结紫果,紫果熟了盛芝麻。(打一蔬菜名)

勾划与问答调的区别:

问答调的提问比较简单、直接;并且有问必有答。
  9、字头歌

“一韵到底”,每句末尾的字词完全相同。末尾的字大多是“子”“头”“儿”,也称子字歌、头字歌、儿字歌。

如程逸汝《破蚊子》;

河北传统儿歌《爷 爷 爷 爷 给馒头》


从西头到东头,                     摔了一个小跟头,

这边来了个小老头。                 碰了丫头的花花头。

穿着靴头,                         小丫头,不啼哭,

戴着帽头,                         理理头,拾馒头,

腰里掖着个小斧头。                 找到了砍木头的小老头,

上山头,砍木头,                   小丫头,叫老头:

砍了这头砍那头。                   “爷爷爷爷我给你送馒头。”

跟上山来个小丫头,

拿着一篮小馒头。

 

如传统儿歌《头字歌》:

天上日头,地下石头,嘴里舌头,手上指头,桌上笔头,床上枕头,背上斧头,爬上山头,喜上眉头,乐在心头。

再如传统儿歌《小小子儿开铺儿》:

小小子儿开铺儿,开开铺儿两扇门儿,小桌儿,小椅儿,乌木筷子儿小碟儿。

十棵小树儿,成一排儿,手儿拉手儿,不怕大风儿。

10、时序歌:又称时令歌,指用优美的韵律引导孩子根据时序的变化去初步认识、了解自然现象的传统儿歌形式。

《十二月花》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千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花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香,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案上供,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内蒙古传统儿歌《十二月菜》

一月菠菜刚发青,二月出土羊角葱。

  三月芹菜出了土,四月韭菜嫩青青。

  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茄子紫英英。

  七月葫芦弯似弓,八月辣椒满树红。

  九月大瓜面又甜,十月萝卜瓷丁丁。

十一月白菜家家有,十二月蒜苗水灵灵。 

六、儿歌的表现手法

问:读了那么多儿歌,请问有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

儿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等。

(一)比喻

这是儿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可使儿歌写得更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距离他们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的事物。喻体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如许浪的《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弯弯,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由于把弯月比作摇动的小船,把圆月比作转动的银盘,所以在亲切而动态的描写过程中,使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变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

(二)拟人

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儿歌创作中被广泛运用。例如,李文雁的儿歌《小雨点》:“小雨点,爱干净,/马路洗得亮晶晶。”把小雨点比拟成一个爱干净的孩子,这在儿童看来是十分有趣的事。

(三)夸张

儿歌中的夸张和想象密切关联,而且还常常带点幻想的色彩。如《种葵花》:“大海连青天,山高接蓝天。我来种葵花,种满高山巅。葵花叶,绿油油,葵花瓣,黄灿灿,葵花杆子如竹杆,离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盘,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颗子,渔人当小船。……”可以想见,由于夸张,这首儿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惊喜。

(四)起兴

起兴一般用于儿歌的开头,用以造成一种气氛。如传统儿歌《菊花开》:“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还有一朵给白鸽。”开头一句是起兴句,看似和后文没有联系,仔细品昧,却可以想见小主人公原先坐在板凳上摇着玩,突然见到旁边菊花开的情景,起到了营造环境气氛的作用。

(五)摹状

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颜色及声音摹拟出来,包括摹形、摹色、摹声三个方面。儿歌中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会增加儿童的吟唱兴趣。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噜,睡得香;一个一个长得胖。”既有对形体的摹拟,也有启发联想的对声音的摹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六)反复

反复是儿歌的重要形式特征。如西藏儿歌《雪花白,雪花亮》中“雪花白,雪花亮”这两句,反复了三次,既便于儿童吟唱、记忆,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七)设问

设问,也是儿歌常用的手法。它可以引人注意和深思,同时也能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有起有伏,生动别致。如杨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红花开一地。多少雨滴在飘落?一滴两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草儿绿又绿。滴滴雨滴落在哪?落南落北落东西……。”这首儿歌,如果没有两个设问句式的穿插,就会显得平板。

七、阅读欣赏儿歌的方法

1.以将来的工作对象——婴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选择上乘的优质儿歌。(这一阶段活动属于“鉴”的范畴。)

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质朴、奇妙、瑰丽、富有幻想与童趣。我们成人固然不可能再回到童年,但要做好婴幼儿与文学的中介,当好婴幼儿与儿歌之间的“桥梁”,就必须怀着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以婴幼儿的眼光去观察,以婴幼儿的耳朵去聆听,以婴幼儿的心灵去用感受、体验,深入理解儿歌,让作品先感动自己,再经过自己的再创造去感动婴幼儿。

2.抓住儿歌特征去品味儿歌。

   (美口悦耳是优秀儿歌的物质,鉴赏时应着重反复诵读、品味,享受儿歌带给我们的独特美感)

             《小老鼠上灯台》

3.整体感受作品

(这一阶段是认识、品味、欣赏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获得审美享受的阶段)语言美、声律美、技巧美、意象美、意境美、意旨美

4.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作

(这一阶段是阅读提升与审美创造阶段。)

诵读、品味儿歌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展开类比与联想,进行再创作,完成儿歌鉴赏的全过程。

八、结语

儿歌作为儿童“人之初的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要把握儿歌的稚趣美、音乐美、游戏性等审美特征,也要熟悉儿歌的各种形式,学会鉴赏并尝试着创作儿歌。

九、作业

1、儿歌的审美特点有哪些?

2、传统儿歌有哪几种特殊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