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
(2012-10-19 20:55: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儿童文学 |
儿歌
一、儿歌的含义、作用
(一)含义:
以低幼儿童为接受对象,用口语化的韵语唱诵的、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短歌。
Ø
Ø
Ø
Ø
(二)作用:
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
鲁兵《背小猪》P107
2、儿歌是儿童启迪心智的需要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动物儿歌和植物儿歌《青蛙》
《什么花春天最早开》P97
3、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需要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十四和四十》这首儿歌是典型的矫正发音的。
二、儿歌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散见于古籍
《康衢童谣》(据列子仲尼篇所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百姓愿戴与否,乃微服遊于康衢,闻儿童谣说:
玄我蒸民,莫匪尔极。不知不识,顺帝之则。)
2、专门搜集整理
明代吕坤编著《演小儿语》,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
“鹦哥乐,檐前挂,为甚过潼关,终日不说话。”
3、现代儿歌的诞生
三、儿歌的分类(见书P106)
1、从唱诵者的角度划分,儿歌可分为母歌和儿戏两类。
母歌——又称育儿歌,是育儿者唱诵给婴幼儿听的,或者是边唱边让幼儿自编自唱的儿歌。
儿戏——幼儿自己唱诵的儿歌(包括在幼儿园里唱和幼儿自编自唱的儿歌)。
民间儿歌,又称传统儿歌,具有内容的多样性无定向性、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大胆的谐趣等特征。
创作儿歌,又称现代儿歌,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在思想上更具深度,艺术上也更纯粹。
3、从形式的角度划分,儿歌可分为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
4、从主题的角度划分,儿歌可分为知识性儿歌、教育性儿歌和游戏性儿歌。
知识性儿歌大多是咏物的,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用最简明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
教育性儿歌,则寓教于乐。
游戏性儿歌,又称趣味性儿歌,以童趣为中心,注重奇妙的想像。
四、儿歌的审美特征
(一)天机活泼的稚趣美
清代郑旭旦在《天籁集》里最早提出儿歌是“天籁”,“天机活泼,时时发现于童谣”。儿歌生活活泼,稚趣盎然。
赏析《小黄狗》
王清秀《笑歪嘴的儿歌》P101
吴昌烈的《太阳和月亮》
(二)节奏明朗,富于音乐美
音乐性是一切诗体作品的共同特征,儿歌与其他诗体作品相比,更强调音乐性。因为儿歌以幼儿儿童为接受对象,而幼儿对文学的接受更侧重于感官性接受。因此,儿歌强调听觉,重音韵效果,有很强的音乐性。儿歌的音乐性表现在鲜明节奏和押韵上。
1、 鲜明的节奏——由诗句的停顿构成明显的节拍。
2、押韵和谐。有句句押韵 、隔句押韵、变换韵脚、一字韵等
胡木仁《弹钢琴》P100 节奏性强;三次转韵,自然而富于变化
《矮矮的鸭子》(谢武彰)
(三)儿歌与游戏的互补互融
歌戏互补,具有游戏性。儿歌的一个实用价值是辅助游戏。诵、唱、戏、笑合为一体,因而具有明确的游戏功能。它往往与游戏配合,游戏也总是与相应的儿歌相伴随,歌戏互补性成为儿歌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例:迷语歌——猜迷;
赏析《拉锯》
《抽中指》P95
(四)语言浅显,明白易懂
儿歌是适合六岁以下的幼儿听赏念唱的歌谣,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语言要十分浅显,明白易懂。为适应幼儿直觉感知的思维习惯,儿歌总是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如形态、色彩、声音等进行具体描写,运用的表现手法以比喻、拟人、夸张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绘声绘色地描摹生动的形象,如蒋应武的《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有个小熊来过桥。
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
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
“小熊同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
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
这首儿歌具体描写了小熊克服恐惧心理胜利走过小竹桥的过程。一开始,作者设置悬念,这么一个年龄非常小的小熊要过这么一个摇摇晃晃的小竹桥,能过得去吗?作者还注意用烘托手法,“头上的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来描写小熊紧张恐惧的心理。鲤鱼的形象非常鲜明,他对小熊进行热情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终于让小熊顺利过了小竹桥。
(五)内容单纯,篇幅短小
幼儿主要靠听赏的方式接受幼儿文学,再加上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这就要求儿歌的篇幅较之于其他文体样式要短小些。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低,这就决定了儿歌的结构要简单,内容上也要单纯集中。例如四川的儿歌《幺妹幺》:
幺妹幺,捡柴烧,自己捡,自己挑。
这首儿歌仅12个字,篇幅可以说短得不能再短了,结构也十分简单,然而却形象地表现了一个热爱劳动的小妞妞的形貌心态,内容浅近,明白晓畅,易诵易记。
五、传统儿歌的特殊形式
1、摇篮曲:又称摇篮曲、催眠曲、抚儿歌,指哄孩子睡觉时由母亲或其他成人吟唱的儿歌形式。
赏析莱蒙托夫的《摇篮曲》P108
2、数数歌:指将数字和形象结合,通过吟唱式的数数,帮助儿童认识数的儿歌
3、游戏歌:儿童游戏时所唱的儿歌。形式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 婴幼儿边游戏,边唱和谐优美的歌谣,有益于身心健康,增长知识。
如《骑竹马》《转圈》
如《天籁集》的绍兴儿歌P110;
如何顶真?
金波《野牵牛》
5、问答歌:又称对歌、盘歌、问答调,以设问作答的方式来结构儿歌,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道理,有利于培养儿童思维和探索精神。
如《谁会飞》P111
对数谣:问答歌和数数歌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儿歌形式称为“对数谣”,特点是以数排列,有问有答。
如《十数对花谣》P111;徐焕云《数猫猫》
6、绕口令:又称急口令、拗口令,指用双声叠韵词语或发音相同、相近的字词组成的具有简单意义和幽默韵味的传统儿歌形式。如《挂铜铃》P111
问:你知道哪些绕口令?
8、谜语歌:由谜面和谜底结成。谜底就是所猜测的对象,谜面则是启示猜测者的话语,往往运用比喻、拟人、描述等方法去暗示谜底的特征。
幼儿谜语歌与谜语有着严格的区别。
首先,难度不同。谜语一般由大龄儿童和成年人来猜,它的难度是较大的,有些谜语的谜底难以捉摸,很多成年人难以猜出。幼儿谜语难度较小,它是适应幼儿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而制定的,内容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主,谜底主要是常见的事物,包括花、鸟、草、虫、狗、猫、鸡、兔、水果、人体器官、自然现象、生活用品等等。而成年人谜语的谜底则无所不包。
其次,文体形式不同。幼儿谜语以韵语形式为主,大都以儿歌的形式制作;而成年人的谜语的形式则不拘一格。
第三,幼儿谜语歌的语言是十分浅显通俗的幼儿生活口语,而成年人的谜语具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
第四,成年人猜的谜语难度较大,所以要求谜面、谜目、谜底三者俱全;幼儿谜语歌因其谜底大都简单易猜,它的谜目可以而且常常略去。
问:你知道哪些谜语歌?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打一自然现象)
紫色树,刺儿扎,紫色树上开紫花。
开了紫花结紫果,紫果熟了盛芝麻。(打一蔬菜名)
勾划与问答调的区别:
问答调的提问比较简单、直接;并且有问必有答。
9、字头歌
“一韵到底”,每句末尾的字词完全相同。末尾的字大多是“子”“头”“儿”,也称子字歌、头字歌、儿字歌。
如程逸汝《破蚊子》;
河北传统儿歌《爷 爷 爷 爷 给馒头》
从西头到东头,
这边来了个小老头。
穿着靴头,
戴着帽头,
腰里掖着个小斧头。
上山头,砍木头,
砍了这头砍那头。
跟上山来个小丫头,
拿着一篮小馒头。
如传统儿歌《头字歌》:
天上日头,地下石头,嘴里舌头,手上指头,桌上笔头,床上枕头,背上斧头,爬上山头,喜上眉头,乐在心头。
再如传统儿歌《小小子儿开铺儿》:
小小子儿开铺儿,开开铺儿两扇门儿,小桌儿,小椅儿,乌木筷子儿小碟儿。
十棵小树儿,成一排儿,手儿拉手儿,不怕大风儿。
10、时序歌:又称时令歌,指用优美的韵律引导孩子根据时序的变化去初步认识、了解自然现象的传统儿歌形式。
《十二月花》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千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花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香,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案上供,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内蒙古传统儿歌《十二月菜》
一月菠菜刚发青,二月出土羊角葱。
三月芹菜出了土,四月韭菜嫩青青。
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茄子紫英英。
七月葫芦弯似弓,八月辣椒满树红。
九月大瓜面又甜,十月萝卜瓷丁丁。
十一月白菜家家有,十二月蒜苗水灵灵。
六、儿歌的表现手法
问:读了那么多儿歌,请问有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
儿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等。
(一)比喻
这是儿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可使儿歌写得更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距离他们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的事物。喻体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如许浪的《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弯弯,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由于把弯月比作摇动的小船,把圆月比作转动的银盘,所以在亲切而动态的描写过程中,使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变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
(二)拟人
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儿歌创作中被广泛运用。例如,李文雁的儿歌《小雨点》:“小雨点,爱干净,/马路洗得亮晶晶。”把小雨点比拟成一个爱干净的孩子,这在儿童看来是十分有趣的事。
(三)夸张
儿歌中的夸张和想象密切关联,而且还常常带点幻想的色彩。如《种葵花》:“大海连青天,山高接蓝天。我来种葵花,种满高山巅。葵花叶,绿油油,葵花瓣,黄灿灿,葵花杆子如竹杆,离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盘,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颗子,渔人当小船。……”可以想见,由于夸张,这首儿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惊喜。
(四)起兴
起兴一般用于儿歌的开头,用以造成一种气氛。如传统儿歌《菊花开》:“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还有一朵给白鸽。”开头一句是起兴句,看似和后文没有联系,仔细品昧,却可以想见小主人公原先坐在板凳上摇着玩,突然见到旁边菊花开的情景,起到了营造环境气氛的作用。
(五)摹状
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颜色及声音摹拟出来,包括摹形、摹色、摹声三个方面。儿歌中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会增加儿童的吟唱兴趣。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噜,睡得香;一个一个长得胖。”既有对形体的摹拟,也有启发联想的对声音的摹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六)反复
反复是儿歌的重要形式特征。如西藏儿歌《雪花白,雪花亮》中“雪花白,雪花亮”这两句,反复了三次,既便于儿童吟唱、记忆,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七)设问
设问,也是儿歌常用的手法。它可以引人注意和深思,同时也能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有起有伏,生动别致。如杨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红花开一地。多少雨滴在飘落?一滴两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草儿绿又绿。滴滴雨滴落在哪?落南落北落东西……。”这首儿歌,如果没有两个设问句式的穿插,就会显得平板。
七、阅读欣赏儿歌的方法
1.以将来的工作对象——婴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选择上乘的优质儿歌。(这一阶段活动属于“鉴”的范畴。)
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质朴、奇妙、瑰丽、富有幻想与童趣。我们成人固然不可能再回到童年,但要做好婴幼儿与文学的中介,当好婴幼儿与儿歌之间的“桥梁”,就必须怀着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以婴幼儿的眼光去观察,以婴幼儿的耳朵去聆听,以婴幼儿的心灵去用感受、体验,深入理解儿歌,让作品先感动自己,再经过自己的再创造去感动婴幼儿。
2.抓住儿歌特征去品味儿歌。
3.整体感受作品
(这一阶段是认识、品味、欣赏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获得审美享受的阶段)语言美、声律美、技巧美、意象美、意境美、意旨美
4.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作
(这一阶段是阅读提升与审美创造阶段。)
诵读、品味儿歌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展开类比与联想,进行再创作,完成儿歌鉴赏的全过程。
八、结语
儿歌作为儿童“人之初的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要把握儿歌的稚趣美、音乐美、游戏性等审美特征,也要熟悉儿歌的各种形式,学会鉴赏并尝试着创作儿歌。
九、作业
1、儿歌的审美特点有哪些?
2、传统儿歌有哪几种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