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盘门三景,是雄踞苏州西南的"盘门"水陆城门、横跨运河的"吴门桥"、临流照影的"瑞光寺塔",由滔滔大运河把三景连结在了一起,成为苏州古城的名胜区。
"盘门"始建于春秋吴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虽经历代多次改筑,但位置基本未变。由于吴国在辰位,越国在已位,因此刻林木作蟠龙镇北,面向越国,以示吴国征服越国之意,故名"蟠门"。后因水萦回交错,改称"盘门"。历史上盘门一带的繁华仅次于阊,胥二门。盘门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其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已绝无仅有。今城垣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所建。相传,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曾绕城巡视,并登城楼眺望。
助役白牛
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禅师重葺瑞光寺。市民争相助役,有白牛也自来助役,昼夜不息,“工毕即毙”,为颂扬白牛奉献精神,苏州市地方税务局助资“助役白牛”石雕,以仰之。
瑞光塔赞碑
石碑为明代遗物,镌刻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瑞光塔赞词,崇祯年间名臣姑苏文震孟手书。
古代小美女穿越。
听禅白龟
瑞光禅院古有白龟池,宋元丰二年(1079年),园照禅师在瑞光禅院开堂讲法,池中白龟爬出听禅,神化为灵龟。后人遂在白龟池边置巨型汉白玉龟以示纪念。
瓮城
瓮者,口小腹大。陆门两门异向中间有一道城,腹中大空,为边长约20米的方型, 故称瓮城。瓮城四周城墙陡峭,一旦诱敌深入,闸断退路,如同瓮中捉鳖,可获全歼之胜。瓮城为元末张士诚重建,后经明清两代续修,仍其原有形制。
盘门重修记。
将军楼
将军楼,在古代是供望御敌之用的,古称戍楼,门上还开有一个“品”字型的小口,这是伍子胥为了防止敌人用火攻烧门而设计的,是我国最早的消防设施。
陆门
陆门分内外两重,外门较小,宽约2.6米,高约2.7米,深约6.3米,城门全用花岗岩所砌。内门宽约4.2米,高约5.3米,深约13米,城门用城砖砌筑。城门中间有通天夹道作放闸之用,一旦陆门关闭,水门下闸,敌军纵有铁甲万千,也将在城下却步。陆门外门内原尚有一道城门,上世纪五十年代维修时拆除。
绞关石
绞关石是古代功放工事设施之一,多设于城门和关隘之上,以御敌为主要功能。盘门水陆城门并列,均设绞关石,可启可闭为攻守之用,水城门设绞关石,既可御敌,又可起控制水位之用。
土炮
古代的盘门乃兵家必争之地,为重现昔日吴都风貌,城头正前及东南方架有三尊清代制造的土炮,使人想起当年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攻城场面。土炮的炮身长度分别为120厘米、180厘米、160厘米,炮口直径为别是8厘米、10厘米、12厘米。
水门
水门分为前后两道。内水城门原设水闸及栅门,随时可用绞关石启闭。不仅能作军事防御,又能控制水位。水门外门宽约7.9米,高约7.8米,深约3.9米,水门内门宽约8.9米,高约5.3米,深约12.3米。内外两重水门,全用花岗岩构筑,四根粗大石柱立于石块堆砌的基础上支撑着拱顶,形成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船交会通过。此水陆并联城门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城墙
现有城墙全长为三百米,高度五米多,城墙顶部为宽阔的平台。在平台处可见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布局和结构的全貌。另外,城墙上还保留锯齿形稚堞、女墙、射孔、闸门、绞关石、防火孔等。
"瑞光寺塔"傍近"盘门"和"吴门桥",大运河之滨,日夜照影于东流的大运河上。曙光初临,万道霞光齐射塔身,还是暮色苍茫,落日余辉照映塔顶,"瑞光寺塔"都是灿烂辉煌。如循梯登塔,临空远眺,天际白云悠悠,大地碧绿如海,江南水乡风景如画,吴中风物尽收眼底。
(资料摘于景区铭牌及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