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无锡】登宜兴屺山追寻悲鸿先生的足迹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无锡】 |

宜兴屺亭街道前身为屺亭镇(也称计亭)为古驿道亭名,因位于屺山西得名。1911—1949年设屺亭镇(后改为乡),1959年成立屺亭公社,1983年10月复为乡,1996年撤乡设镇。2006年,撤销屺亭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屺亭街道办事处。沟通宜兴、武进及长江的武宜运河横贯其境。

屺亭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故乡,徐悲鸿先生于1895年诞生此地。1914年习画于震旦大学,1917年留学日本,1923年入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校,擅长中国画、油画、素描。曾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出版有《素描集》、《徐悲鸿画集》等多种专集。徐悲鸿故居位于屺亭桥塘河西侧,为砖木结构3开间阁楼房屋。2000年经重新修建后已正式开放,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瞻仰和参观。

屺亭小学创办于1912年,2005年后改名为“悲鸿实验小学”,以培养学生兴趣特长著称。该校学生曾在省市级比赛中取得多项奖项。现任校长为裴士芳女士。悲鸿实验小学坐落于蠡河之畔,校歌中有“涛涛蠡水长”之句。经过多次的扩建合并形成现在的规模。学校占地179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900平方米,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手拉手先进学校、无锡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无锡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安全文明学校、无锡市冬锻先进学校、宜兴市先进学校等;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亲自题名的“徐悲鸿中队”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中队。

便是屺亭,有烟囱的地方是屺亭的热电厂。

相传古时候,芳桥内有个阳山荡,因为没有遮拦,每到冬天,西北风刮得阳山荡的水浪高三尺,水质混浊得根本不能饮用,当地民众叫苦不迭。到了晋代,阳山荡边上的阳山脚下,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大力士,姓周名处,他想要是阳山荡西面有座山把风挡住就好了。一天,周处便到宜兴城南面的铜官山上去挑土来筑山。当他把一担土挑到那里时,忽然暴风骤雨,再也不能向前走了,只能把土担歇下来,等风雨过了再走吧!谁知一直落到天黑还没有停,怎么办呢?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担土就寄再这里,明天再来挑。他便独自空手回家了。到了明天清早,风也歇了,雨夜停了,太阳也出来了,他便兴匆匆地来挑昨天寄在那里的一担土,谁知道这担土已经变成一座山屹立在那里了。周处见了就高兴地说:“我本来挑土就是为了筑山,既然这担土已经变成了一座山,当然很好。”这样,阳山荡的水再也不用混浊了。后来,人们就称此山为“寄山”,意为这山的土是周处挑来寄在那里的。又传,曾有一位叫屺佬的人,在此山修炼成道,故又名“屺山”。后来,人们认为“寄”与“屺”两字谐音,就用“屺山”为名,沿用至今。

走进天王殿回望荆溪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