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的老街,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将远逝的沧桑或多或少地显现了出来。一个城市,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如果没有了老街,好比历史行走到这里突然停下了脚步,没有了温暖的民间烟火,也断掉了城市的文脉之根。
这个有着七千多年制陶史并被称之为“中国著名陶都”的江南小城——宜兴市,便有着许多老街,其中保存比较完好被当地人称之为“南街”的老街,绵延在苏东坡所说“此山似蜀”的蜀山脚下,紧挨着归隐乡野的范蠡泛舟过的蠡河,不温不火地演绎着陶都的故事。
蜀山古南街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南临蠡河,北依蜀山。街长达千米,宽仅三四米。街房的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如晒衣服,只需将一根竹竿从自家窗户架到对面人家的窗户即成。自然平衡的临街风景线日复一日在延续着老街如江南细雨般湿漉漉的故事。倚门而坐的拣菜妇人、手摇蒲扇赤膊下棋的老人、手捧紫砂壶的壮汉、在街角摇尾走过的小狗、透着阴暗光线的搓麻将人……
这些场景,使典型的明清江南古老街,顺着贯穿陶都古镇的蠡河水,流淌着陶都的诗味韵味。
紧闭的门,虚掩的窗,泛着鱼鳞光的石条路。依着蜀山的墨绿山影,就着蠡河的汩汩水流,数千年来,曲曲折折古南街的破旧屋檐以自身浑厚的民俗文风积淀,养出了陶都的性灵,育出了紫砂壶的浑厚。
作为江苏省第一批古建筑保护单位和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蜀山老街,据说旧时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这里,过半的住户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他们利用自己的住屋,后屋为制作生产坊,临街前屋则摆起货架设店经营。整个老街,足有三十余家紫砂陶器店,可见当时紫砂业的兴旺。除陶器店外,老街还有茶馆、布店、五金及小百货店,都以家庭为中心,他们相安无事,童叟无欺,过着与世无争的自足日子。老街边上的蠡河则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木船,有渔民,有运输蔬菜的乡农,更多的则是陶瓷制品的运输船,通过这条河,把南街的陶瓷运到了四面八方。如果说,蜀山给了老街以厚重的支撑外,那么蠡河,则给了老街以延续的生机。
就像向晚乡野的农舍上飘起的缕缕青烟,南街是阴郁而清凉的,是寂寞而沉美的。它不张扬不显眼,随性自然,寂寥无语。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享誉中外的紫砂壶,而是由水、火、土所糅合成的一种质朴恬淡的紫砂精神。
南街在陶都的心脏,不喧哗不浮躁,含蓄而内敛,紫砂文化的积淀,早磨砺得它荣辱不惊。一扇幽暗的不起眼的门的背后,里面都会蕴含着一段超越时空的紫砂故事。在南街从容悠然的背后,南街的子孙们也匆匆地追赶着时代的脚步,他们用陶瓷艺术特有的魅力,为老街增添着别一种深层次的美。蜀山古南街,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自然的本真,在极端落寞的美丽中给陶都保留了一份充满了吴地文化底蕴的骄傲。
(资料摘于网络)
背景音乐:风竹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