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无锡】泰伯庙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行走无锡】 |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今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庄严辉煌
牌坊朝北一面上书:至德高风。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高坛名叫德鼎台,中央是只巨大的青铜大鼎:德鼎。

照壁上的精美砖雕。

位于照壁与至德名邦之间金水河上的单孔拱形石桥:香花桥。


是不是修砌香花桥时没有把古树挪走,而是把树砌在了石桥之中?看上去就像古树从石拱桥中长出来的一般。







戟门,上面有陆定一题写的泰伯庙三个大字。这是八十年代重新修建的。
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


该像由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泥塑大师柳家奎主持塑制。像高4.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圭,身穿玄衣纁裳,为商周古帝王服饰,衣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末、黼、黻等十二章纹,脚穿赤舄。泰伯像古朴庄重,高贵典雅,完全符合历史人物的时代特点。

殿内有历代修庙碑记13块,其中有明王鏊的《重修泰伯庙记》、钱荣的《泰伯庙赡田记》。这是泰伯庙最早的两块明碑。殿上高悬赵朴初所书"至德高风"匾额。至德殿前重新制作了竖额。殿上有台湾泰伯后人,台中吴氏宗亲会理事长所撰对联:"至德无称,八百开基绵世泽;天伦信美,千年遗范在人间。"
在至德殿东面,韩国泰伯后裔捐款恢复了泰伯庙故井,旁边立有复井缘由的仿明式四面碑。
古时泰伯的那种三让天下、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当今更值得推崇与学习。
莲
白云留住
位于最后的关帝庙。
泰伯庙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庙的最前部分,金水河、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已从梅村中学校区中划归泰伯庙。坊北是由6根青石柱加青石护墙组成的棂星门。进了棂星门,庄严的戟门迎面而立。这是八十年代重建的。过戟门后是第二个院落,泰伯庙的主体建筑至德殿巍然而立。在修复泰伯庙至德殿时,发现至德殿的建筑虽在中轴线上,但向西南稍偏15°,而泰伯墓也有这个特点。说明当年修建泰伯庙墓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礼制。这是有待古建筑与礼制关系这个研究课题来解决的问题。重修至德殿正脊上鸱吻时,恢复了明代式样。对至德殿的梁枋施用了明式包袱锦彩绘,给人质朴古老的感觉,又具有南方的特色。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前一篇:【醉里红尘】仲夏午后的湖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