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无锡】泰伯庙

(2017-06-10 15:02:01)
标签:

旅游

文化

分类: 【行走无锡】
【行走无锡】泰伯庙
泰伯庙南临近梅里中路处有一牌坊,朝南一面上书:梅里古都。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今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庄严辉煌

 
【行走无锡】泰伯庙
 
牌坊朝北一面上书:至德高风。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行走无锡】泰伯庙
 
高坛名叫德鼎台,中央是只巨大的青铜大鼎:德鼎。
 

【行走无锡】泰伯庙
照壁上由著名书法家言恭达题写的:德让天下 四个金色大字。

 

【行走无锡】泰伯庙
照壁上泰伯奔吴的精美砖雕。
 
 
【行走无锡】泰伯庙
 
照壁上的精美砖雕。
 
 
【行走无锡】泰伯庙
 
位于照壁与至德名邦之间金水河上的单孔拱形石桥:香花桥。
 
 
【行走无锡】泰伯庙
 
 泰伯庙前的金水河。
 
 
【行走无锡】泰伯庙
 
是不是修砌香花桥时没有把古树挪走,而是把树砌在了石桥之中?看上去就像古树从石拱桥中长出来的一般。
 
 
【行走无锡】泰伯庙

 香花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
 
 
【行走无锡】泰伯庙
 
 位于泰伯庙东南方的一座旱桥:三让桥。
 
 
【行走无锡】泰伯庙
 
 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六米,有云龙、仙鹤雕饰。
 
 
【行走无锡】泰伯庙
 
 泰伯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伯庙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走无锡】泰伯庙
棂星门与戟门间的园内景致,遍植松柏。

 
 
【行走无锡】泰伯庙
 
 
 
 
【行走无锡】泰伯庙
 
 泰伯庙示意图。
 
 
【行走无锡】泰伯庙
 
戟门,上面有陆定一题写的泰伯庙三个大字。这是八十年代重新修建的。

 
【行走无锡】泰伯庙
戟门前的石狮,造型优美,活泼灵动。

 

【行走无锡】泰伯庙
 泰伯庙内的主建筑:至德殿。
 
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
 
 
【行走无锡】泰伯庙
 
 至德殿
 
 
【行走无锡】泰伯庙
至德殿前挂有两副对联,这是其中一副。


 
【行走无锡】泰伯庙
该像由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泥塑大师柳家奎主持塑制。像高4.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圭,身穿玄衣纁裳,为商周古帝王服饰,衣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末、黼、黻等十二章纹,脚穿赤舄。泰伯像古朴庄重,高贵典雅,完全符合历史人物的时代特点。

【行走无锡】泰伯庙
殿内有清康熙帝题“至德无名”,乾隆帝题“三让高踪”和当代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题“锡邑之光”等。

 

【行走无锡】泰伯庙
殿内有历代修庙碑记13块,其中有明王鏊的《重修泰伯庙记》、钱荣的《泰伯庙赡田记》。这是泰伯庙最早的两块明碑。殿上高悬赵朴初所书"至德高风"匾额。至德殿前重新制作了竖额。殿上有台湾泰伯后人,台中吴氏宗亲会理事长所撰对联:"至德无称,八百开基绵世泽;天伦信美,千年遗范在人间。"

 

【行走无锡】泰伯庙
吴国疆域变迁图。


【行走无锡】泰伯庙
泰伯简介。

 

【行走无锡】泰伯庙
 
在至德殿东面,韩国泰伯后裔捐款恢复了泰伯庙故井,旁边立有复井缘由的仿明式四面碑。

 
【行走无锡】泰伯庙
泰伯庙古井。

 

【行走无锡】泰伯庙
唐代诗人李绅曾寄居泰伯庙,写的一首:泰伯井。

 

【行走无锡】泰伯庙

 
【行走无锡】泰伯庙
大夏堂

 

【行走无锡】泰伯庙


【行走无锡】泰伯庙
至德殿后面的一系列原有殿宇都已基本恢复。

 

【行走无锡】泰伯庙
玉皇殿

 

【行走无锡】泰伯庙

 
【行走无锡】泰伯庙
德承千古,旁写有:泰伯尚德倡廉教育基地。
古时泰伯的那种三让天下、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当今更值得推崇与学习。

 

【行走无锡】泰伯庙


 
【行走无锡】泰伯庙
 


 
【行走无锡】泰伯庙
 
白云留住

 
【行走无锡】泰伯庙
 
位于最后的关帝庙。
 

 
【行走无锡】泰伯庙


泰伯庙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庙的最前部分,金水河、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已从梅村中学校区中划归泰伯庙。坊北是由6根青石柱加青石护墙组成的棂星门。进了棂星门,庄严的戟门迎面而立。这是八十年代重建的。过戟门后是第二个院落,泰伯庙的主体建筑至德殿巍然而立。在修复泰伯庙至德殿时,发现至德殿的建筑虽在中轴线上,但向西南稍偏15°,而泰伯墓也有这个特点。说明当年修建泰伯庙墓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礼制。这是有待古建筑与礼制关系这个研究课题来解决的问题。重修至德殿正脊上鸱吻时,恢复了明代式样。对至德殿的梁枋施用了明式包袱锦彩绘,给人质朴古老的感觉,又具有南方的特色。

 泰伯庙庙貌庄严,殿宇深沉,松柏成荫,净洁清亮,体现了泰伯的开拓和谦让精神,成为江南一处吴文化教育的优良基地。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