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烟云】(八十二):运河畔的奔牛老街


标签:
旅游 |
分类: 【延陵烟云】 |
千百年来,老街见证了奔牛古镇积淀的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知了多位极具影响的文化名人,承接过多项绚丽多彩的传统艺文活动。
每年的正月十五,奔牛举办元宵灯会已经成为传统,它是原武进县65个乡镇中最多姿多彩最历史悠久的一项特色民间文艺活动。清朝时奔牛灯会已经颇为兴盛。民间百姓将元宵灯会称为“行灯”,奔牛行灯多在长长的老街上举行。元宵灯会农历初五即开始出灯,至正月十五元宵夜全部亮灯达到高潮。届时,奔牛方圆数十里地的红男绿女、童叟妇孺云集,会聚赏灯。其时的老街两侧,户户搭台以候,所有店铺张灯开放,长街绚丽炫目,蔚为壮观。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苏东坡过常州赴杭州任职时,见奔牛闸已废,六月无水,他的诗中曾有“东来六月井无水,卧看古堰横奔牛”的名句。南宋诗人陆游曾撰《奔牛闸记》,发出了“苏常熟,天下足”的感叹。惜陆游所撰碑文已在1958年开浚大运河时被毁。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与皇太后南巡时曾在奔牛叶家码头上岸,驻跸(即皇帝的车驾行列驻扎地)在奔牛叶家村营盘。当时营盘在奔牛叶家庄东,即今陈巷村委叶家村附近,营盘左绕德胜河,右环孟渎(老孟河),大运河在其前;营盘占地约25亩,计东西长60丈,南北宽25丈。乾隆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他自称是“十全老人”,乾隆在奔牛叶家村营盘曾令武士习射。习射是满洲八旗子弟的基本功,这次比试,武士们的基本功还相当不错,竟十有九中。乾隆在奔牛很高兴,他亲笔题诗一首:“舣棹河滨早,抨弦弓手调。振声皆有度,连中岂须骄。问俗来南国,诘戎重本朝。从行诸将士,慎尔勉勒劳。”奔牛士绅曾将乾隆手书勒石立于三里庵中,惜今碑已不存。
奔牛还曾有季子庙和金牛台。元末明初,大教育家谢应芳曾有诗记之:“清明雨晴花正开,折花送客金牛台,……台后群山依大江,齐梁故里迷榛棘。”可见早在600多年前就有“齐梁故里”的说法。
原奔牛中学东围墙外有“伯牙渎”,这“伯牙渎”南枕运河,北入长江,河面宽阔,但清光绪《武进阳湖志余》说:“此渎在清光绪年间就已经湮塞,鱼也绝迹,伯牙桥也仅有一块石板置于渎上。”这里传说曾是春秋时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的发生地。奔牛是樵夫钟子期的故乡,今天仍有钟家村。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天的奔牛公园内重建了一座伯牙桥,并重塑了俞伯牙、钟子期谈琴论道的铜雕,看了真令人倍感亲切。
古代常州有端午节白云溪“龙舟竞渡”的习俗,古镇奔牛因紧邻运河,得天时地利之助,一千多年来也一直有划龙船比赛,且代代相沿。奔牛龙舟长二丈余,人们在船上搭彩楼,龙首龙尾旌旗招展,水手们穿号衣列船沿两侧奋力划桨,船上金鼓齐鸣,两岸掌声雷动为之助兴。在这一天,奔牛镇还必演《白蛇传》。奔牛元宵灯会更是闻名江南,连上海人都要赶到奔牛来观看。奔牛真是常州的一处文化宝地。
奔牛历史名人: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钟子期;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救国之道在于教育:何嗣焜;树人中学名誉校长:姚祖训;工商界巨子刘国钧;单杠王吴玉菎;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