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情怀】艺圃那一池秋水

 (2016-08-22 14:11:48)
	
			
					(2016-08-22 14:11:48)		| 标签: 旅游 | 分类: 【姑苏情怀】 | 
 
 
 
穿金门而过。
艺圃离阊门或金门近些,但无论从哪里走都会穿过无数的巷弄,好在一路都有指示牌和箭头引导。
按手机里的高德导航,穿金门,便进入了一片小巷弄中,小巷极富生活气息。
艺圃前身是明代袁祖庚所建的醉颖堂。袁祖庚(1519~1590)字绳之,长洲(今苏州)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考核官吏、管理司法的官),四十岁后辞官退隐,在苏州择地建造
宅园,并悬匾额“城市山林”,过隐士生活。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艺圃是苏州现存明式小园林的代表 
艺圃的第二任主人是文震孟。文震孟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徵明,祖父文彭、父亲文元发也是著名书画家,而且都有“功名”。文震孟自己还是个状元郎,一直在京为官,秉公为政,廉洁自律,并多所建言,最后官至大学士。他与兄弟文震亨(即《长物志》作者),在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中,立场坚定,不屈不挠,始终站在东林党人一边,受到朝野不少人的拥戴。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文震孟购得艺圃时,还是个秀才,他对已经废圮的艺圃只是略加修葺,改“醉颖堂”名为“药圃”。其后几十年,尽管文震孟的地位愈来愈高,对自己的这所宅园,却从未扩充过一分土地、加建过一楹房屋,基本上保存了“醉颖堂”时期“写意山水园”的特色。文震孟于崇祯九年(1636)罢官返苏,当年秋天逝世于药圃。这时腐朽的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8年后,即1644年,明亡,文震孟兄弟文震亨忧愤而死。之后,药圃就日趋荒芜。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园归山东莱阳人姜埰 
后来此园又数易其主,但园名仍叫艺圃。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绸缎同业立为七襄公所。到了民国初,由于经济问题,园内房屋出租为民宅,艺圃变得支离零落,不堪入目。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艺圃被列为苏州市古典园林修复规划项目。在修葺时按“修旧如旧”原则,布局、风格与原貌相近。

艺圃为一颇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其艺术价值远胜于晚清之园林作品。从山水布局,亭台开间到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无不透析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以凝练的手法,勾勒出造园的基本理念。
园布局非常简洁明了,从北向南为建筑;水池——山林,为苏州园林最基本的布局手法。西南角布置数座小庭园以为辅景,似有通幽之感。造园者根据小园的特点,不求面面俱到,舍去一切繁杂琐碎的因素,尽心顷力于营造一方山色空朦、水波浩渺、林泉深壑、亭榭虚凌的园林艺术景观,以取得“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此园的住宅部分不似其它园林以围墙来分隔,而是直接临水,与园林相交融。临水的水阁为住宅的一部分,在此可将全园景致尽收限底,是全园最佳的观景点。水阁与两侧附房,形成了水池的北岸线,岸线平直开阔,略显单调,但有利于从建筑内部毫无遮隔地感受对面的天然画境,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今之艺圃范围,占地5亩。园之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延光阁、博雅堂为主体建筑;南部以水池为中心,假山林木,以自然景物为主。园之西南,过了响月廊,又是一组建筑,自成一体,包括香草居、鹤柴轩、南斋等,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前一篇:【醉里红尘】  故乡的天空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