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 立体构成——3.3立体构成的造型形式

(2012-10-14 22:00:23)
标签:

设计

构成

立体构成

杂谈

分类: 设计

3.3立体构成的造型形式

  立 体构成的造型形式除了在基本的形态要素的基础上发展之外,还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灵感,从仿生的角度进行构成的研究,但仍然和点、线、面、体这些最基本的形态 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利用空间这一特殊的构成形式,并能将其巧妙地结合于实际的应用设计中,才能真正地理解造型形式的含义。

3.3.1线的构成

  由 具备线特征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法则构成新的形态叫做线的构成。线在立体造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能决定形的方向,也可以形成物体的 骨骼,称为结构体的本身。许多物体构造都由线直接完成。错落有致的树枝,无限延伸呢的铁轨,岁月沧桑的皱纹,都给人们以实际线的体验。线相对于面和体块更 具速度与延伸感,在力量上更显轻巧。

  不同形态的线会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用直线制作的立体构成造型,使人产生坚硬、有力的视觉感受,但略显呆板。曲线形成的造型则会令人感到幽雅、舒适,但若处理不当则容易混乱。

  同样形态的线会因材质的不同而引起视觉与触觉上的不同。如同样是直线的棉签与牙签、钢管与木条所造成的心理感受就截然不同。棉、毛、藤等天然植物材质具有温暖、轻松的亲和力,而钢铁、塑料、水泥等人工材料和其他可分割成线形的材料。

   ●线框构成

  线框由硬质线材构成,它是构成物体的骨骼,决定物体的基本形态。线框中最简单的构成是桁架,它由4条直线构成,在力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即用最少的材料构造教大的构成物,并能承受很强的外力。桁架的构成原理常用于大型建筑物,以达到既经济又单纯的目的。

  硬线的不同形态与构成方式能产生不同的线框形态,12条硬线可以构成正方体、长方体、梯形体以及其他不规则体。将硬线构成的线框进行重复、渐变、密集等韵律构成,则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线层构成

  将硬线沿一定的方向轨迹,作有秩序的层层排列,则会使呆板的硬质直线变得优雅生动,具有很强的韵律和秩序感,尤其是在轨迹为曲线形态时。

  作为层构成时,要在方向与空间位置上把握秩序与变化,以渐变为宜,否则容易凌乱。

   ●软线构成

  软 线线材有麻绳、绒线、呢绒细线等具有软性触感的线形材料。软性自身很难定型,且视觉上缺少力度感,但若将其进行编织或依托硬性材质进行拉引,则能获得较强 的造型空间,同时也能提升它的力度感。造型丰富的中国结、盘扣就由软性线材编织、盘绕而成,传统纤维艺术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为软性线材。

  蜘蛛以树枝、墙面或其他硬质材料为依托,将纤细的吐丝织成优雅、轻巧的蜘蛛网,用以捕捉较大的昆虫。应用蜘蛛网的构成原理,可以将“软弱”的线材依托硬材进行拉引,uode优美而张紧的曲面。

  软性线材的拉伸力大于其压缩力,拔河时可见一斑。若将此构成原理应用于建筑工业设计中,则可节约许多材料,同时能够减轻设计物的重量和提升美感。

   ●自由线构成

  地面的龟裂纹、满墙的爬山虎、密而有序的鱼刺都展现了自然造化的魅力,并都有着自身的构成规则。这些形态生动、构造合理的自然物体都是在创作时取之不尽的素材。

3.3.2面的构成

  由具备面特征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法则构成新的形态叫做面的构成。具有轻薄感,其厚度和周围的环境相比较显示不出强烈的实际感觉时,就属于面的范畴。面形态因视觉的转换会呈现出线或体的特点,面的侧面切口具有线的延伸感,正面又具有体的厚实感。

  面的构成的材料有:卡纸、有机板、ABS板、玻璃、泡沫板、面料、皮革以及可以分割成面状的材料。

   ●层面构成

  在生活中切面包时,面板切片的形态是由面包体进行层层分割而成的。若把这种分割方法用于其他的形态,如几何体、有机体以及具象形体,则会因被分割体及分割方法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层面形态。将分割后的层面进行层层排列构成,可称为层面构成。

   ⑴切割

  从 正方体的正面或侧面作等距离垂直切割,每一个切割出来的面都与正方体的正面或侧面平行,这样获得的层面均为正方形,其形状与大小都是重复的。从正方体的顶 面垂直向下切,切面与正方体的正面或侧面都不平行,成45°角。由此得到的层面是渐变的,形态由条状渐变为长方形,再由长方形变回窄的长方体。

   ⑵位置排列。

  将分割后的层面进行移动,以产生空间距离的变化,或前后错位,或疏密变化,则会产生不同的韵律效果。

   ⑶方向变化。

  层面进行不平行的方向渐变,按垂直、水平或中心方向旋转。

   ⑷切割线变化。

  改变切割线的形态,以曲线、折线或其他不规则形进行分割,产生层面本身的变化,继而进行不同的排列,为形态与空间创造多种可能。

   ⑸被分割的基本形变化。更换被分割的基本形,以具象进行分割,排列构成,则又产生新的造型与构成空间。

   ●曲面构成

  牛 顿说:“自然决不做徒劳的事情,它每做一件徒劳的事情,就意味着它少供应一些东西。因此,自然满意简化,不喜欢奢侈与浮华”。海螺、贝壳、花生等物以简 练、轻巧的曲面外壳保护自己的躯体,它们就像伟大的设计师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造物奥妙。首先,这些曲面外壳的构造合理且简单,它们都以很少材料构成;其 次,它们展示了非常优美的造型。相对于平整的面,曲面更具有承受外力的能力。由于曲面造型美且具备有机感,构造简单,原料节俭,因此许多设计师都将其原理 应用于建筑设计,尤其是大型的公共建筑,如悉尼歌剧院以及许多体育馆等。

3.3.3体块构成

  宇 宙空间多数物体是以体块的形态呈现的,如山川、星球、生物躯体等都给人们实际的体块感受。体相对于线与面来说具有厚重、稳定和充实感,并且在体积上占有优 势。由具备体块特征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法则构成新的形态叫做体块构成。根据其构造,可分为实体、虚体与半虚半实体。

  实体的内部充实,具有厚重感,如木块、石头、物体躯干等;虚体由面包围而成,内部为空,如气球、房屋及各种容器等;半虚半实体则教实体更具透气感,而比虚体更具充实感,如海绵、蛋糕等。

  用于体的构成材料有泥土、石膏、木块、水、蔬果和卡纸等。

   ●多面几何体构成

  在立体构成世界的基本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正方体、球体、圆锥体,这三种形体被称为三原体,由此可以衍生出多种复杂的形体。

  各个面的形状和面积都相同的体叫做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有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等,面越多则越接近球体。几何体尽管形体简练,但较机械,缺少有机感与变化,为此,可以对几何多面体进行改造,使其保持几何形的简练,又不失生动变化。

   ⑴表面处理。

  利用2.5维的各种处理手法使多面体的表面产生立体变化。

   ⑵边缘处理。

  将直线的棱边进行曲线、折线或其他不规则先替换。

   ⑶棱角处理。

  棱角是由三个或多个面相聚而成的线,若将其切割或增加另外的形体,则会产生新的形态。

   ●几何体群化构成

  将几何体进行群化,以重复、渐变、密集等韵律重新构成。

   ●几何体的有机构成

  流 水冲击过的河床,总会留下流水的痕迹。要使几何形呈现有机感,则可以借鉴自然力对于物体的作用,即将外力施加于几何体,让几何体产生与外力抵抗的形态。在 这一点上必须具备超乎常理的想象力,设想如果微风轻拂一组正方体,是否也能泛起层层涟漪呢?石膏球会不会像蜡一样因热力而融化呢?就像摩尔的雕塑以极其简 练的形态带给人们浑厚的生命力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3.3.4仿生构成

  对自然形态直接应用的仿生思维,是在造型设计中惯用的思维方式。自然造化本来就具备合理的结构和优美的形态。仔细寻找,放松地去感觉,美好的形态也许就在河边的柳树,或者掠过身边的燕子身上。

3.3.5空间构成

  空间是形与形之间包围的空气形成的“形”,它依靠“正形”存在。造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如何利用空间的设计,如房屋设计、车厢设计以及各种生活器具的设计,其目的就是让使用者在心理和生理上舒适地享用空间。

  空间作为“负形”,给人们造型的心理效能与物理效能与“正形”一样重要。小的距离空间显得活泼,灵巧,它能使“正形”与“正形”之间相互吸引,构成量感与紧张感。但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拥挤、压抑感。大的距离空间显得宽敞、透气,但若过大,则会造成松散、缺少凝聚的感觉。

  在空间设计时,应注意材质带来的变化。透明材质易产生透气、轻巧和延伸感,不透明材质则产生固定、厚重感。现代建筑及其他生活用具经常使用透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拥挤的城市生活空间显得透气、舒畅。

  前面讲过,想要获取对一个物体的整体概念,不能仅从一个角度获得,因此一个物体的视觉概念,是多角度进行观察之后得到的总印象。利用人的视觉这种“在同一时间只能感受同一角度”的特点,可以进行错视空间的构成。

3.3.6应用设计

  立 体构成的应用设计范围广泛,包装、吊牌、贺卡、橱窗、POP广告、广告折页、展示、建筑模型等均可列入此范畴。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广告媒体的竞争也越演 越烈,广告媒体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由平面到立体,由声到画,到声画结合等。近年来纸制品的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其成本低廉、成形容易、造型丰富、品种齐全, 为立体造型提供了更好的创作条件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