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荣
13062359070
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小学
摘要:从三年级起,老师就要上好习作讲评课,教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不妨可以采用“五步教学法”来上习作讲评课。
关键词:学生学会修改作文;习作讲评课;“五步教学法”
好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新课程标准》中对3-6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有:“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等。可见,从三年级起,老师就要上好习作讲评课,教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不妨可以采用“五步教学法”来上习作讲评课。
一、第一步:复习作文要求,回忆写作要点
在讲评作文之前,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复习作前指导课的内容。可以重温本次作文的要求,可以回忆师生在习作前讨论的要点,还可以总结本次习作的大致情况等等。这样可以加强作前指导与作后讲评的联系,使知识前后连贯。
二、第二步:欣赏优秀习作,激发写作热情
学生们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别人的夸奖。因此,教师讲评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每一篇学生习作,挖掘出每一个闪光点。在课堂上,老师展示出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欣赏,最后才揭示小作者的姓名。
采用这种做法,让学生有种文章被“发表”的满足感,极大地激发起每一个学生的写作热情。
欣赏优秀习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欣赏题目之美
首先,教师出示本次习作中学生取得好的题目,让学生说说:“你喜欢这些题目吗?为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些题目好在哪里。最后,学生再读自己的作文题目,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二)欣赏谋篇布局之美
教师可选择当次习作中学生在谋篇布局方面出现的各种亮点,让学生读后讨论:“小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作文中在谋篇布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大致有这些方面:
1、在叙述中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使顺序发生变化。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运用了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彩色的翅膀》,西师版五年级下册的《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等。我抓住教材的写作特点,及时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在讲评作文时,着重引导同学们欣赏运用了以上手法的作文,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这样写的好处。
2、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横向地安排写作材料,一目了然且形式新颖。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七单元作文是“难舍小学时光”,当时我班大多数学生都是以时间顺序来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纵向地安排材料。只有王子月同学别出心裁,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横向地安排写作材料。她回忆了在小学生涯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个人,讲述了他们和自己之间的故事,且就以这三个人的名字作为小标题,让读者一目了然。在讲评作文时,我就引导同学们欣赏王子月的作文,表扬她构思巧妙新颖。受她的启发,谢雨珈同学也采用小标题的方式,写了一篇《难舍的小学时光》。最后,这两位同学的作文都成功地登载在《少年先锋报》的特刊“收获毕业季”中。
3、在情节的安排上,或者设置悬念,或者一波三折,让内容更加吸引读者。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在写作上很有特点,在主人公打第三个电话时,课文用上“……”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文似看山不喜平”,因为这样的悬念,增加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得文章可读性更强。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个叫姜闻雨的学生在习作中主动运用了这个方法。我就引导全班学生欣赏她的这篇习作,让大家体会到,这样增加悬念,除了更能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外,还让文章更真切感人。
(三)欣赏语言之美
教师课前通读学生的习作,捕捉每个学生作文中写得美的语句,并逐句展示出来,让学生们读一读,再引导大家讨论:“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然后老师归纳总结这句话的妙处所在。
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欣赏学生语言之美:
1、表达学生自己观点的语句
2、与众不同、出人意料的语言表达
3、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话语
4、幽默、能带给读者笑声的语言
5、运用标点恰当且巧妙的句子
6、充满现代感的语言
7、有节奏感的句子
……
当然,在“欣赏”环节,教师应重点把握:每节课欣赏的内容要精心选择,一定要针对学生本次习作中最突出的优点,只选取一两个内容来欣赏,切忌面面俱到。
三、第三步:发现习作毛病,学会修改方法
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除了有一些优点,更多的应该是问题(或毛病)。此时,教师就要抓住其中最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应的语言训练,教给学生修改本次习作的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下面谈谈我的学生在作文时常见的毛病,以及我采用了哪些相应的语言训练:
(一)写信类文章缺乏读者意识,错误使用人称。
例如,许多学生在写《给**的一封信》《**,我想对你说》一类文章时,时而用第二人称“你”,时而又用第三人称“他”。文章还写得文绉绉的,一点儿没有与人对话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读者意识。
对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练习:给学生
“提供”一个读者,两人面对面交流,把文章改得更口语化、生活化。要告诉学生,作文都是给别人看的,得想想:“我的这篇文章是给谁看的?我该怎样写,他才能明白我的意思?”让学生多从读者角度思考,多把作文读给别人听,力争把文章改得让人一读就懂。
(二)写人记事类文章内容不具体、不生动。
内容不具体、不生动,这是许多学生作文的顽疾。对此,我觉得起码要用三堂以上的习作指导课,分别从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逐一作相应的语言训练,教学生把一句话写成具体的一段话。
1、学写人物连续的动作、神态的变化
这个语言训练,我是结合课文《全神贯注》中对罗丹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设计的。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写罗丹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再请让一个学生照着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此时,我告诉学生:这些词句,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般,真实而具体给读者展现了当时的情景。接着,我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作文,也把主人公当时连续的动作、神态的变化写出来。
现在手机、电脑普及了,我还曾经和家长配合,给学生录制《第一次……》等视频资料,作文课时边放视频边指导学生学写人物连续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
2、学写人物细致的心理活动
这个语言训练,我是结合《学会看病》《穷人》等课文来设计的。
这些课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尤为精彩。我安排学生积累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尽量把它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如在《一件令我感动的事》这个文章中,学生便很自然地用上了
“从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心咚咚地跳个不停,好像怀里揣着一只小兔”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
很巧的是,前段时间看魏书生老师写的《教学工作漫谈》,他说自己班上学生犯了错误都要写心理活动分析说明书。其实,这就是有关心理活动描写的语言训练。
3、学写人物的语言
这个语言训练,教师可以结合《灰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来设计;也可以从某次作文中学生的优点或毛病入手进行设计。
如西师版第五册二单元作文是写人物的。很多学生的文章从头到尾,主人公都不说一句话,全文就像个第三者在转述别人的故事。还有的作文,主人公说话了,可说的话根本不符合本人的身份,且提示语单一。我就这个问题设计了“教写人物语言”的训练。
讲评课上,我先指出了学生本次作文的这个毛病,再出示了《灰雀》中的一段对话,然后让学生看:“这段对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在交流中,我让学生懂得:只有细心观察,真实地写出人物当时说的话,才是一篇好作文;真正写得好的对话,还要用上不同的提示语。
这样讲评之后,学生的那次作文改得还是挺不错的。
(三)写某个场面时不知道该写哪些内容,主次不分明。
这是学生写场面类作文的通病。对此,老师们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训练:可用课文《开国大典》《看戏》为例文读中教写;也可点评本班优秀学生习作。教学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学会描写场面的一些基本方法,即:作背景介绍;按一定的顺序写;要关注场外观众的反应;应突出不同场面的气氛;重点部分也应紧扣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来写。最后,学生再按照要求去修改自己的作文,补上自己没写到的内容。
(四)描写景物类(游记)顺序单一,重点不突出,容易记成流水账。
尤其刚学写作文的时候,学生最容易犯这样的毛病。我采用的语言训练是:用写景类课文为例,教学生仿写,学习灵活用各种顺序描写景物。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六单元作文是:写一个自己去过的地方。多数学生都用游览顺序来写。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我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为例,告诉学生还可按总分总安排文章的结构,重点部分则从几方面来具体介绍。我请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马上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改写,效果很不错。
除了以上常见毛病(问题),学生作文的毛病其实还有很多。例如:1、滥用关联词语。2、语言重复。3、滥用表示顺序的词语。4、说大话。5、说套话等等。针对这些,老师们也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语言训练,真正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第四步:合作修改习作,小组交流展示
学生自己修改好习作后,我还引导他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是欣赏小组成员的优秀习作,二是相互提建议、作修改,充分发挥团队互帮互助的作用。
五、第五步:总结作后心得,课后拓展延伸
每次作文修改完毕后,我都要引导学生总结:“我从这堂作文课中学会了什么写作技巧或方法?我还可以在哪些作文中运用?”最后,鼓励学生自己课后练笔,举一反三。
通过这样的“五步教学法”,老师不必再辛苦地给学生改作文草稿,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可谓两全其美。“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习作教学之路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擅长写作。
参考文献: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课例》.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12年3月版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桂林漓江出版社 . 2010年2月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