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优秀的群文阅读课应具备哪些特征
(2016-01-19 23:45:03)
标签:
365 |
一堂优秀的群文阅读课应具备哪些特征
2008年由赵镜中、王林先生提倡的群文阅读教学形式,现在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是,在我们身边,许多老师仍有这样的困惑:“怎样才算一节好的群文阅读课?我们在群文教学的课堂上应该有哪些改变?”恰好,在2013年9月,我们教研组的何玲老师执教了一节群文阅读课《故事里巧妙结局一组》,我有幸全程参与了这堂课的研究。我想以这堂课为例,来谈谈一堂优秀的群文阅读课应具备的特征。
一、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一堂优秀的群文阅读课必须以学生为主,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何老师这堂课就是这样,这堂课设计的教学只有五个环节:学生听故事,激起阅读兴趣——学生猜想结尾——学生浏览故事,把握主要内容——学生比较阅读,发现三篇故事的相同点——教师梳理总结。不难看出,除第五个以外,其余环节活动的主人公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老师基本没有多余的讲解,大段大段的时间都留给学生听故事、读文章、进行讨论等,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时间。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所以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听故事,激起阅读兴趣”这个环节,学生们听老师播放的故事《摩尔根掉井里去了》,他们很快便进入到故事的情景中去了,听得聚精会神。紧接着是“猜想结尾”这个环节。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老师突然故意中断故事,安排他们猜想故事的结尾。学生们没听完故事原本觉得有些遗憾,但一听说可以自由猜想结尾,立刻又来了劲儿,一时发言十分踊跃。在“浏览故事,把握主要内容”环节,老师安排学生要快速阅读两篇新的文章。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不仅要阅读完两篇文章,还要完成阅读表格的填写。说实话,这样的设计,我们几个老师起初都有些担心学生完成不了。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由于老师给的学习任务明确,又有时间上的限制,学生们完成得又快又好。在“比较阅读,发现三篇故事的相同点”这个环节,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三篇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这时他们表现得更是无比积极,很快就把几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找了出来,有些答案甚至连我们老师都没有想到。
从以上教学实例可以看出,在群文阅读课上,只要我们老师的设计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那他们的学习主体性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学的效果就会大大出人意料。
二、设计的话题从读者角度出发,更利于学生进行探究
我们知道,群文阅读的学习任务,与传统教科书中的习题或课后思考题有本质的不同。群文阅读后的探究问题,应该把学生还原为读者,设想他们在阅读时,会有哪些困难或有哪些想法,并以此来设计探究的话题。而且,讨论的话题不宜过多。
在研究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就曾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读者,像读着玩似的阅读这几个故事。谁知刚读了《摩尔根掉井里去了》的一半时,我的心便提了起来:“摩尔根最后能救起来吗?这么多的群众和媒体来关注这件事,结果会不会适得其反?”等读完整个故事,我不禁瞠目结舌:摩尔根居然是一只鸡!我们完全被作者耍了一把!接着读另外几个故事也是如此,作者把我们读者的心吊起来后,最后给我们的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但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几个故事的结果虽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但都不让人觉得荒诞,因为高明的作者在前文中不漏痕迹地埋下了一处处伏笔。有了这样的阅读感受,我们几个老师就设计了这么几个话题“你读了故事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三个故事最大的相同之处在哪里?”“故事结尾虽然出人意料,但是合乎情理吗?为什么?” 由于这是根据自己阅读时的感受提出来的话题,完全照顾到学生们阅读时的想法,所以,整堂课学生们在围绕这几个话题进行探究时,讨论得热火朝天,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三、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传授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教授的阅读技能,大都是脱离阅读实际的。群文阅读中提到的阅读策略,与传统语文教学教授的阅读技能不一样。它指的是国际上讨论的阅读策略,是从阅读者角度归纳出的常见技能,包括了预测、图像化思考、推论、联结、比较、重读等内容。我们教师起初对这些“洋策略”也是相当陌生的。随着群文阅读研究的深入,我们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章资料,逐渐开始懂得这些阅读策略的涵义。但光老师明白是不够的,学生们也得掌握这些阅读策略才行。因为只有掌握了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时才能举一反三,逐渐成为卓越的阅读者。可这些知识如此深奥,怎样才能教会小学生们呢?
在何老师的群文阅读课上,就选取了几个浅显一点的阅读策略,巧妙地融进教学之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第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猜想结尾”中,何老师故意安排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尾。有的学生猜想:“消防队员救出了摩尔根”;有的学生猜想:“摩尔根在枯井里死去了”;有的猜想:“摩尔根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幸死去。”……老师一边评价学生的发言,一边总结道:“大家听到前面的故事,就可以猜想后面的结局,这可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这种方法就叫‘预测’。”说完,老师便将“预测”两个字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们经过亲身尝试,对“预测”这个阅读策略的理解便更深刻了。
又如,在“比较阅读,发现三篇故事的相同点”这个环节,老师出示学生自己填写的表格,然后请他们或横向、或竖向阅读表格中的内容,思考:“看一看刚才我们梳理的这个表格的内容,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当学生们说到“故事的结尾都出乎意料”后,老师立刻告诉孩子们:“我们通过观察表格,仔细比较了三个故事,就很容易发现了三个故事明显的相同之处。像这样把几个故事放在一起对比阅读的方法,叫做‘比较’。”何老师在这里停顿了一下,板书下“比较”这个词,接着说:“其实,几篇文章还有一些相同之处,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呢!为了有新的发现,我们得重新再读读这些故事。像这样第二遍、第三遍……读同一篇文章,我们叫它‘重读’。现在就请你们运用‘重读’的阅读方法,回过头来再读三篇文章,继续‘比较’,看看它们还有哪些相同之处。”在这里,老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水到渠成地引出“预测”“比较”“重读”几个简单的阅读策略,学生们很轻松地理解了原本有些难懂的知识。
当然,一堂优秀的群文阅读应该具备的特征远不止这些,我们只是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且行且思,不断总结罢了。但我们期望,通过群文阅读实践,我们的学生们能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将来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