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 ” 课后反思(彭林荣)

(2012-11-12 12:26:09)
标签:

杂谈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组课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

教学反思

彭林荣

    在开学时,我们教研组需要制定教研活动主题。经过商量,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决定着重尝试一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

    2012年10月25月,我上了一节的组内研究课,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学校的赖天惠主任、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以及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都来听了课。大家一致肯定了我们对“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的大胆尝试,同时,还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上完这节课以后,我自己觉得收获颇多。

    一、尝试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大致找到了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需研究的重难点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是依据新教材主题单元编写的这一优势,在实践中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发现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是依托教材的单元主题,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这改变了大量阅读只能在课外进行的传统格局。二是通过阅读群文,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改变了语文教学“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出现了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定期拓展”的递进式语文教学局面。三是将教材配套的相关阅读资料与课文有机整合,合理、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了课程资源。四是能经济、有效地提高儿童阅读量,综合提高儿童的语文能力。

    在备课中,我翻阅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学到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我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尝试,并适当地进行了改变。 

    第一步是“单元导读”。

    因为我们没有可回顾的相关课文,所以,我把第一步定为“单元导读”。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前面的“单元导读”,了解这个单元的主题,明白可以用哪些阅读方法对本单元几篇课文进行阅读。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步是“阅读概览”。

    学生需要对要阅读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阅读概览”主要是在学生完成“群文阅读记录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自主阅读第六组的几篇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作批注,并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以前我曾教过六班学生作过批注,学生并不觉得困难。

“群文阅读记录表”内容如下:

课文标题

作者

主要内容

让你最感动的句段或最精彩的片段

阅读后的收获或想提出的问题

 

 

 

 

 

 

 

 

 

 

 

 

 

 

 

 

 

 

 

 

   “群文阅读记录表”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同时,我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记录表”了解学生的自主阅读状况,让自己的备课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在课堂上,六班多数学生都能借助课外填写的“阅读记录表”,对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

    第三步是“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

    这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让孩子们一同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所以我都尽量做到认真聆听,充分地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在一两个点上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

    该选择怎样的点来展开呢?这是我这次备课中觉得最困难的环节,为此好了很多时间。我觉得这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需研究的重难点。因为这需要教师针对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来设计,需要老师们深入钻研教材。我一边研究教材,一边学习相关资料。经过学习,我知道了有价值的展开点产生于这样四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二是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矛盾点;三是来源于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四是能够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

    我通过反复思考,又听取了赖天惠主任的建议,最后把四篇课文各自的展开点(即教学目标)定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运用抓重点词句和联系上下文体会内容等阅读方法,感受父爱的伟大。《慈母情深》一文,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了解课文中用倒装句、排比句的好处,体会深深的母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写人物的内心感悟的语句,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学会看病》一文,引导学生品悟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感悟母爱真谛。

    这个环节设计得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建议其他老师在尝试“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时,应该在这个环节多下功夫,那样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第四步是“主题拓展”。

    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在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四篇文章的主题,对比四篇文章写法上的异同。现在,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得,一方面可以拓展到更丰富的课外阅读去,另一方面还可以从阅读这一系列类似的文章中,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二、听取了许多老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自己更客观地审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在这次对“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的尝试中,我得到学校分管教学的有关领导、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以及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的无私帮助,他们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让我能更客观地审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不足一: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了引导学生倾听个别小组同学的汇报,老师也适时进行了点拨和提升。但没有继续请别的小组同学汇报,有些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我还有些拘泥于自己预设的教案,没能真正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我在交流《“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有一个组的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前文描写巴迪内心感悟的语句,让学生们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几个学生很容易就谈道:“我们既不能因为听到对自己的表扬而骄傲,又不能因为听到对自己的批话而气馁”。这时我还担心有些学生没听明白,又请别的同学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讲一遍。谁知这样反而是些画蛇添足。而此时,本应该请别的小组同学继续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而接下来,我却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去了。由此可见,我虽然在思想上明白了应该“以学定教”,但在行动上还有些差距,没有彻底抛开以前教学的条条框框。

    不足二:我对学生阅读的鼓励、表扬还不够,以至于后半节课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前半节课高。

    老师在上“群文阅读课”时,应该不断鼓励、表扬学生交流阅读所得。在交流《慈母情深》一课时,当时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很强烈,我见时间不太够了,便说:“还没交流到的同学,我们课后另找时间继续交流,好吗?”此时,几个学生眼中都有些许失望。而后,我也没有做到不断地鼓励、表扬学生,孩子们的积极性就降低了不少。这实在有些遗憾。

   “一课一得”,通过上这堂组内研究课,我觉得受益匪浅。如果有说得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