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诗大序》 刘维维

(2013-08-28 20:05:50)

 

《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睢》前的序,是我国第一篇诗歌理论的专论。一直以来, 《诗大序》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洒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两千多年的儒家诗论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抒情言志说六义论及其以政教观为核心的诗学功能论对后世的诗论家们长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本质: 吟咏情性

“诗言志”是中国古人对于诗歌本质的最早认识。《诗大序》指出:“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如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又说:“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伤人伦之废, 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 以风其上” , 既认识到诗歌是“志之所之” , 又是“吟咏情性”的, 这就更全面、更准确地概括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诗大序》第一次提出了诗歌“吟咏情性”的观点, 这是对诗歌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认识到了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 这就对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的大量创作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 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近两千年的诗歌创作中, 以抒情诗为主, 而且成就巨大, 这正是“吟咏情性”诗学思想的最好证明, 同时“吟咏情性”的诗歌观点对后世的诗歌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自然万物, 四时更替, 无不触动作家的情思, 激起主体的创作欲望。陆机从诗人创作心理发生的角度来论情感,并在文体论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命题, 这与《诗大序》“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论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甚深。

二、诗与政通

《诗大序》提出“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的观点。一个时代的政治状态如何, 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 直接引发人们产生相应的感情, 这种不同的感情被诗人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不同的诗歌。建安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建安七子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他们饱尝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和折磨, 因此在创作中能够继承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在思想意识领域, 他们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 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受, 而且由于统治者都爱好诗歌, 他们大力提倡文学创作, 并且身体力行, 因此上行下效, 建安文学出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 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到了西晋, 武帝司马炎掌握政权, 天下重归于一统, 社会相对安定, 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为高级士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西晋文坛呈现出相对繁荣的局面。正如钟嵘《诗品序》中所说:“太康中,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勃而复兴, 踵武前王, 风流未沫, 亦文章之中兴也”, 太康文学以陆机和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 辞采华丽, 诗风繁缛, 与建安风骨大相径庭, 就是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文学作品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总之,《诗大序》整理了先秦以来儒家的诗论,“以一种最为简明的形式, 使儒家的诗论系统化和经典化了”。《诗大序》中吟咏情性的观念, 诗与政通的思想、主文谲谏的意识, 美刺论, 六义说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我们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诗歌创作, 从而推动诗歌的不断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