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94版1立特纸钞欣赏
http://s14/mw690/b2b6ae30gcedc6084eb6d&690
http://s7/mw690/b2b6ae30gcedc60b17a46&690
http://s4/mw690/b2b6ae30gcedc60a600d3&690
纸钞正面:尤莉亚.泽麦特Julija Zemaite肖像
纸钞背面:位于立陶宛帕鲁斯Paluse的教堂和钟塔
尺寸:135x65MM
字冠范围:AAA至AAH,补号为1ZZ
印刷公司:德纳罗
http://s15/mw690/b2b6ae30ncee99967d9be&690
刚获独立之际,立陶宛即开始委托设计师设计本国货币。时任货币设计小组组长Miknevicius心目中的1立特应该是这样的:正面绘有一个头戴草帽、历经沧桑的老农,欢快地吹奏着笛子,背面是圣乔治屠龙雕塑。后来由于立陶宛央行率先推出立特硬币,使得低面值纸钞的需求变得不那么迫切,于是设计工作停顿了。当立陶宛央行再次提出发行低面值纸钞时,Miknevicius已不再为央行工作,其设计仍处于未完工阶段。由于91版系列纸钞拙劣的防伪,落后于时代的设计(从审美角度看,还是非常漂亮的。属于本人喜欢的美感。),立陶宛央行此时也更换了纸钞印刷公司,邀请英国老牌德纳罗公司代为印刷纸钞。为了确保由德纳罗印刷的新系列纸钞风格一致,不给现任设计小组组长Jonaitis带来适应前任设计风格的困扰,央行决定从零开始重新设计与新系列纸钞风格相一致的低面值纸钞。于是乎94版1立特纸钞应运而生。由于低面值纸钞损耗率太高,顺应硬币取代低面值纸钞的大趋势,后来立陶宛再也没有印刷过低面值纸钞。
http://s3/mw690/b2b6ae30ncee999954922&690
http://s16/mw690/b2b6ae30ncf1251df21bf&690
位于立陶宛东部城市帕鲁斯的教堂是立陶宛境内现存最古老的木质教堂
http://s8/mw690/b2b6ae30ncee999453d27&690
教堂的雕刻将其木质质感表现得相当充分
Jonaitis在94版1立特纸钞设计中采用了尤莉亚.泽麦特肖像,这也是立陶宛纸钞中第一次采用女性头像。尤莉亚.泽麦特在立陶宛可谓家喻户晓,她登上最普遍的面值,可谓实至名归,就如同华盛顿登上1美元纸钞一样。但是,作为新任货币设计小组组长,Jonaitis仍显得经验不足。举例而言,1立特正面的尤莉亚.泽麦特肖像遮盖了立陶宛中央银行名称的一部分;1立特正面最右侧的面值“1”与序列号太过靠近;背面的教堂和钟塔与周围环境的颜色过于接近,混成一团,没有层次等等。而最大的争议就是背面的位于帕鲁斯的教堂和钟塔与正面尤莉亚.泽麦特的生平几乎找不到任何交集。如果当初能沿用圣乔治屠龙的主题可能更加适合,因为尤莉亚.泽麦特反抗黑暗和压迫的精神和圣乔治的主题颇为吻合。
http://s11/mw690/b2b6ae30ncee9995b3fea&690
http://s7/mw690/b2b6ae30ncee99972cde6&690
瑕不掩瑜,94版1立特的承印商居然邀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雕刻大师Slania来操刀尤莉亚.泽麦特肖像。在大师的鬼斧神刀之下,尤莉亚.泽麦特肖像栩栩如生,紧蹙的眉头、密闭的嘴唇都显示了女作家艰难的生活。我最为欣赏的是,大师对细节的捕捉,尤莉亚.泽麦特所佩戴头巾上的花纹和蕾丝都被完美的展现出来。该雕像也被公认为立陶宛纸钞中最为杰出的雕像之一,锋芒盖过高面值的200和500立特。
当然,纸钞如果只谈技术和做工,未免过于空洞。而纸钞背面的故事,尤其这些国外纸钞上主人公的生平故事,往往不为国内藏家所熟知。读来也颇有一番感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在波罗的海小国家喻户晓的作家生平。
http://s5/mw690/b2b6ae30nceea23a12524&690
前苏联于1956年发行的纪念Julija
Zemaite的邮票
尤莉亚.泽麦特于1845年出生在立陶宛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她父母深受波兰文化影响,认为立陶宛的文化和语言是低下的农奴的文化和语言,禁止泽麦特接触。不过泽麦特并没有听从父母的禁令,她偷偷地和农奴子女交朋友,了解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泽麦特的知识并不是来源于学校,一部分由自己的父亲和亲戚教授的,其余来自阅读。
泽麦特支持1863年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后来她嫁给了独立运动的积极参与者Laurynas
Zymantas。她丈夫原先是农奴,没有任何土地,所以婚后的生活很艰辛。1885年, 泽麦特搬到她兄弟位于Usnenai的住所,生活条件有所提升。也是在那里, 泽麦特接触到了诸如Ausra、Varpas和Apzvalga等杂志。在Usnenai, 泽麦特遇到Poyilas
Visinskis,后者给她介绍了立陶宛国家运动的目的。在了解到泽麦特写作才能后,Poyilas Visinskis鼓励她用立陶宛语创作。在泽麦特49岁那年,她第一本立陶宛语作品《秋天的夜晚》问世,并于1894年正式出版。Poyilas
Visinskis和Jonas Jablonskis(立陶宛5立特纸钞上的主人公)共同帮助泽麦特修改文章,培养她的才能。
http://s12/mw690/b2b6ae30nceea2382a15b&690
泽麦特手稿
泽麦特于1911年搬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在那里,泽麦特为两份期刊《立陶宛新闻》和《晨星》杂志做编辑,并积极参与立陶宛文化活动。
当德国人于1915年占领维尔纽斯时,泽麦特搬到俄罗斯Petrograd。在那里,她帮助照顾立陶宛难民。1916年,泽麦特前往美国和她的儿子Antanas共同生活了几年光阴。在美国期间,泽麦特积极投身于美国立陶宛社区的建立,为受战争影响的立陶宛人募集善款。1921年,泽麦特返回立陶宛,不久后去世,安葬在Marijampole市。1966年,一个纪念泽麦特的博物馆在她童年时期的家里建立起来。
泽麦特受到她曾经的穷苦农民经历的巨大影响,其作品聚焦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间的交流和冲突。在立陶宛农奴制度崩溃后,农民是如何生存的,如何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国家压迫、文化认同。泽麦特的作品堪称立陶宛世纪交替之际农民生活百科全书。
泽麦特也被称赞为开创立陶宛写实主义散文的第一人。在她之前,绝大多数立陶宛作品都是诗歌和教育作品。她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媳妇》、《Petras
Kurmelis》、《恶魔婚礼》、《恶魔葬礼》、《Sutkai》和《一个好头颅》。
原文:http://banknoteden.com/TMFOM
Lithuania 1.htm
紫外灯下美图欣赏:
http://s7/mw690/b2b6ae30ncf0fcb9556b6&690
http://s14/mw690/b2b6ae30ncf0fcb72ecc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