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妆玉琢 人面桃花 ——中国古代女子妆容初探

标签:
文化 |
人们对于美的梦想,从开始认识自己之时就已经存在,并且这种追求从没有一刻停止过。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嗜好,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甚至可追溯到之前的夏、商时期。是的,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古代女子相比毫不逊色,且有着特色的制作工艺,其妆容特点更是各个朝代风貌的印记。
http://s9/bmiddle/003gRVqUgy6DNUjxqyYc8&690人面桃花
以粉饰面
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一白遮百丑”这种说法。以粉饰面是古代妇女化妆的第一步,《战国策》:“郑国之女,粉白黛黑”,《楚辞》则有“粉白黛黑施芳泽”,都可以说明早在先秦时代妇女就已经用粉来装饰自己的脸部了。
http://s12/mw690/003gRVqUgy6DNUga0pt9b&690人面桃花
铅粉是最早的人造颜料之一,又叫光粉、胡粉、白粉等等,铅粉敷面,有较强的附着力,但若保管不当,容易硫化变黑,所以古代常用的化妆粉还有米粉。米粉以米粒碾碎后加入香料而成的。至于涂抹方式,通常以粉扑沾染妆粉,再涂布于脸上。到了汉代以后,为了储存方便,铅粉被吸干水分后制作成粉末或固体状,由于质地细腻,色泽洁白,也易于久藏,便渐渐取代了米粉,使用的时候能涂成个大白脸。铅粉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白”似乎连命也愿意搭上。
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可见古人对于化妆也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化妆在古代也被视为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此外,由于唐代女子服装多有袒露肌肤,为整体美白效果,她们常常涂粉于皮肤袒露处。在历史的发展中,以白粉敷面的习惯一直在延续,只是不同时间的化妆方法不同。
修眉饰黛
古时候人们对双眉非常看重,认为双眉是人的元命的表面象征。而《诗经》中的一句“臻首峨眉,巧笑倩兮。”更是流传千古。从文献资料上看,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画眉之风,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是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楚辞》、《战国策》等古籍中都有不少关于“粉白黛黑”的记载。
最开始妇女画眉的方法是将原有的眉毛除去,再用颜料在原来眉毛的位置画出想要的眉形。到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主要为为长眉,同时还有画阔眉等。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垂珠眉、月眉、涵烟眉、倒晕眉等,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涂胭抹红
http://s12/bmiddle/003gRVqUgy6DNUpfuRR5b&690人面桃花
我国在颊上涂抹胭脂可以说历史悠久,但对真正开始的时间,至今未有定论。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色彩之一。商代出现了红色的丝织物、朱书,至春秋战国时期,染织业蓬勃发展,其间红色染料的广泛应用,这都与妇女红妆风尚的兴起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在脸上搽胭抹红,为古今中外妇女化妆的基本妆制。
胭脂起源于纣,以红蓝花汁凝成脂,涂在脸上做桃花妆。因起源于燕国,所以称为燕脂。古代女子的妆面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材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芳木等。而在红蓝传入之前,中国的妇女以朱砂作为红妆的材料。
http://s13/bmiddle/003gRVqUgy6DNUfxxla4c&690人面桃花
为了使用、贮藏的便利及美观,古代胭脂做成膏瓣,或是混染成粉类,制成花饼,也有的用汁液浸棉、丝、纸的。在使用时,如果是膏状,只要挑一点点,用水化开,抹在手心,再均匀涂在脸上就可以了。
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还可以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樱唇点檀
在古代妇女的面饰中,有点唇的习俗。“唇脂,以丹作之”,丹是一种红色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涂在唇上课强调唇型同时增加唇色的鲜艳度,但它本身不具有粘性,很容易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代人们又在其中加入了适量的动物脂膏,不但防水又可以增加色彩的光泽。五代时有多种点唇的名目:石榴娇、小红春、大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园、天官巧等,用的全是红色。唐人除了用口脂外又以胭脂涂唇,可以说是唇妆上的一种新突破。由于唐代与外族交往频繁,妇女的妆束有不少受外域的影响。上述除了用胭脂涂唇外,还有更大胆的用“乌膏注唇”的创举;元和末年,奇异化妆流行,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涂唇,似悲啼之状,因此称为“啼眉妆”。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情趣的演变,人们的点唇形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各个时期的点唇样式都有一些特点,这些我们可以从历代仕女画及各个时期的壁画、陶俑上看出来。
http://s11/bmiddle/003gRVqUgy6DNUpFqGuba&690人面桃花
纵横花靥
除了上述常用的几种手法,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如花黄、花钿、面靥、斜红。花黄,又称额黄、约黄等,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贴在脸上,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
花钿又称花子、面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花钿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仅是一个红点丹,复杂的有各种小动物及花朵的图案。
http://s12/bmiddle/003gRVqUgy6DNUiblNNeb&690人面桃花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据说妇女脸上注的,原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做成黄豆大小的圆点;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至于斜红妆式,早在南北朝时便有,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其样式是用浓红在两鬓至颊各绘一个弧形妆饰,或繁复如创伤,或工整似弦月。
http://s8/bmiddle/003gRVqUgy6DNUhtW87c7&690人面桃花
在化妆配饰方面,古代妇女比如今的女人有过之而不及,多彩多姿的不仅仅是形式,她们以粉饰面,两颊涂胭抹红,修眉饰黛,点染朱唇,甚至用五色花子贴在额上,增添美丽的效果。更风情的在于她们对妆容的精细以及端坐在铜镜前的从容淡定,分外的悠闲、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