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2012-11-30 11:54:19)
标签:
教育 |
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一般地说,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树立学身边的典型,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引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生活常识结合起来。比如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经历故事情节的同时完成情节所规定的运动技能任务:又比如,让学生在学习投掷技术的同时还要了解投掷物的质量、形状对投掷远度的影响。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趣味横生,身心得到锻炼的同时获取知识。当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重体育锻炼的成分,建立学生展示的舞台,创造学生获得成功感受的机会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爱好、各自的特点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令每个孩子都喜欢体育运动,并且希望在自己所参加的项目或集体活动中显示出个人成就。小学要以培养和建立兴趣爱好为主,使孩子形成参加多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二、要渗透给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和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 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运动等。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也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家长如果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锻炼,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