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2019-12-26 14:53:01)
标签:

廖敬乐

南阳戏曲曲艺

南阳地方文化

南阳大调曲子三弦书

南阳鼓词河南坠子

——传承南阳本土文化,为展示民族文化自信接力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南阳曲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留下数不尽的曲艺艺术作品,名家唱段更是数不胜数,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这些传承下来的图文、影像资料,更好传播南阳地方曲艺文化,20191218日,由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监制,南阳市戏曲工作室主办的《南阳市地方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系统,经过三个月的精心策划设计和大量内容资料信息整理后,正是上线,网址:http://www.nyszbwg.com

     《南阳市地方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系统,由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监制,南阳市戏曲工作室主办,河南商圣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制,博物馆系统分线上线下两套系统。

线下主要以触摸展示屏为展示终端,内容涉及南阳地方曲艺发展史、种类介绍、人物传记、大事记、名家唱段等为主,结合配音解说,精彩展示南阳地方曲艺文化风采。

 

线上系统主要以网络展示,分PC端与手机端,内容同步,自由切换。信息内容覆盖面广,信息全面。主要内容涵盖:南阳地方曲艺发展历史、曲艺动态、名人百科、唱段欣赏、信息上传等。其中名人百科中收录了南阳市众多著名的曲艺艺人、词曲家、器乐演奏家等,并配有详细的人物介绍和图片、视频资料信息。唱段欣赏板块,视频、音频内容涉及南阳大调曲子、三弦书、鼓词、河南坠子、新野槐书、淅川锣鼓曲、蛤蟆嗡、丹江号子等地方曲艺,拍摄制作画质精美,音质清晰,目前共收录一百多段经典唱段。并收录近百篇唱词供下载使用。在后续的更新中,将逐步更新省内乃至国内知名艺人或学者对南阳曲艺的影像资料,如国家文联副主席刘兰芳、著名作家二月河等影像资料。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博物馆文化背景

 

南阳曲艺,源自南阳盆地的乡音和民声,是我国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人们口头演唱的文学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原西南地区男女老少喜爱的艺术形式。伏牛以南,汉水之北,南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即古宛城,为周秦之际兴建,两汉盛极一时,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东汉时南阳曾作为陪都为中国第二大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古城之一,有“南都” “帝乡”之称,四圣先贤故里。襟三江而带群湖 枕伏牛而蹬江汉,楚汉文化在这里交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著名的“曲艺之乡”,享有“书山曲海”的美誉。

曲艺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历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衍变,由于它通俗易懂,小型多样 流动性强 表演生动,所以适宜在民间流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其顽强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西方娱乐文化 电影电视的衍生,极大冲击了曲艺文化的发展,团体组织几乎濒临崩溃,为了挽救它 党和政府采取种种措施,设立曲艺厅 茶社等专门场所,还有业余艺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在街头巷尾 吹拉弹唱 露出峥嵘。然而 在演绎者和围观者中,已很少看见年轻人的身影。

 

无论是锣鼓曲 蛤蟆嗡 新野槐书,还是河南坠子书,身为传统曲艺,满载民族文化,都与一代老艺人一起,行至鬓白,却又精魂不尽。南阳汉画馆珍藏的汉画中,多有编钟 排箫 弦乐等组成的乐队,画面自由飘逸如行云流水,依稀可见两千年前大汉礼乐文化之风采,一人唱 众人和,琴箫瑟瑟 笙歌燕舞。而今,世人已无法目睹,我们只能在现代文艺中窥探其一丝音容。而传统曲艺面临的尴尬局面,似乎来的悄无声息,那些优美的曲段,精彩的故事,在与我们招手的同时,仿佛又不愿意离去。那些吟唱了一生的老艺人们,等在每个黄昏的街头,与其说是在自娱自乐,不如说是在等待挽留。

 

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需要投入百分百的心血与精力,乃至一个人的一生,而今 以商业的眼光考量这一过程,似乎是一桩赔本的买卖。琴声入耳辗转,千百年化为一瞬,不论有多惊心动魄,都平淡地转换为几声韵调,在世人的笑声里归为平静。艺人唱尽天下事,嬉笑怒骂 似狂似癫,曲终人散后,这一切似乎都回归于人性最本质的平静里。时间随着历史的车轮每日都在改变,而曲艺的变化,却如艺人们手中的八角鼓,磨去边角,蒙上新尘,逐年老去。虽老却顽强不息,一灯如豆,亦可照亮庙堂,照亮人心。 

 

至此,《南阳市地方曲艺数字博物馆》系统的正式上线,在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戏曲工作室的精心维护下,必将为推广和传播南阳地方曲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动力。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博物馆开放内容

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是南阳地区主要曲种,源于明 清俗曲,初兴于开封市,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后,逐渐形成不同于开封鼓子调的曲种。20世纪30年代,因河南曲剧俗称小调曲子,鼓子曲改称大调曲子。大调曲子追求高雅 大方,原是贵族的艺术,一般在茶楼或是富家堂会演出,后来在民间节日,以豫西跷曲的形式上街表演,随着更多的人喜闻乐见,最终走上戏曲舞台。2008年 南阳大调曲子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三弦书:

三弦书全称三弦铰子书,又称铰子书,早期称板书。因用三弦 铰子伴奏而得名,南阳主要曲种之一。音乐大致分为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20086月,南阳三弦书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坠子书:

坠子书即河南坠子,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言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2006520日,河南坠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鼓词:

鼓词又称鼓儿哼、鼓儿词、犁铧大鼓等,以南阳 镇平县为集中地,主要分布在南阳 社旗 唐河 新野 方城等县。鼓词是一种古老的说唱形式,相传是道教宣传教义的工具,汉代时即有击鼓演唱之雏形。2008年,南阳鼓词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槐书 :

槐书为本地曲种,清光绪年间形成于新野县沙堰镇芦堰村,槐书的基本曲调只有四个乐句,垛子句是叙事的主要载体,伴奏乐器原只有一个小锣和一个堂鼓。作为全国稀有曲种,2015年新野槐书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锣鼓曲:

锣鼓曲流行于淅川县,因用锣鼓伴奏得名,又称地灯曲,是用民歌连缀说唱故事的形式,曲调多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小调 山歌 田歌 号子等。201112月锣鼓曲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蛤蟆翁:

 

蛤蟆嗡是南阳的汉族曲艺小剧种,起源于公元1877年前后,已有140余年的历史,蛤蟆嗡的音乐分为唱腔和弦乐曲牌两大部分,流传于淅川县境内,201112月蛤蟆嗡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阳市曲艺数字博物馆网站上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