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礼记·大学第四十三》行文结构分析

(2014-12-12 09:57:38)
标签:

转载

分类: 优秀教学博文

《大学》礼记本之行文结构分析

——副论朱子本《大学》

 

 

今人常见的四书之首《大学》,是朱熹从《礼记》中摘出的,原文为《礼记·大学第四十二》。《四书章句集注》记曰:“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可见,《大学》一篇的改本,实是始于北宋程颐,朱熹师从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所以审定四书为朱熹之事,然亦始于程颐,应该说朱熹承师而学,并以综之,集大成而后定四书五经。朱子学派尤为推崇《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今略有拙见,颇觉《礼记·四书》本身有自身的行文结构,实则并无太大改序之必要,下文析之。

 

一 礼记成书

 

古传“三礼”,为《仪礼》,《周礼》,《礼记》,《礼记》又分《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两种,“三礼”现传版本为东汉大儒郑玄所审定稿。现传《礼记》多指《小戴礼记》,郑玄定其为西汉戴圣所选编,今存49篇。戴圣宣帝时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吾以为,《礼记》之成书,应为战国秦汉之际,是相当长时间内,多人逐渐充实为作,到戴圣时,审定选编定稿。观战国前之古籍,《易经》,《内经》,《山海经》,《老子》,《论语》,《春秋》,《诗经》等可确定为战国前之古籍,皆行文极简,全书少则千字,多不过万余。此一因先秦之前,文字语言发展尚未极完备,二因当时著书唯刻于竹木简,工程实则浩繁,当然力求精简。(此一节此文不详论,他文记之)

毛笔,帛书,竹简可以大量成熟的使用,应该是到春秋末,战国之际了,及纸出现,已经是两汉之际的事情了。观《小戴礼记》全文,我手中的中华书局版的礼记,49篇,字数约12万字。单从行为字数,就可观应是书写材料较为广泛时方可记录成书。且要完成选定,必须要有极多的古籍藏本,材料采集方才可作。汉时,经秦焚书,项羽烧秦藏书,民间藏书实不多,唯汉政府设立之太学,方才有如此多的古籍藏书,而太学博士戴圣也才有条件去选编出《礼记》。而选编《礼记》亦是作为太学教材使用。所以综述《小戴礼记》这成书,应是集合了从战国起,儒家各代对《仪礼》的研究,论述,逐渐行文扩增,到戴圣时集大成,进行了选编,增补,再到东汉大儒郑玄为之做注,定本,方有今日之本传世。

 

二,《礼记·大学》行文结构分析

 

朱子言“大学篇多错简,所以改之”。我以为,如有错简,以郑玄更近于成书之时,且深有学识,必能审定,以郑玄之才,亦未言错简,吾以为《大学》本来面目应是如此。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处大学二字,朱子注曰:“大人之学”。实在没看懂这个注释是何意,何谓“大人之学”,难道还有“小人之学”?其实此处的“大学”二字,便是指学府,学校了。

《礼记·学记第十八》,其中多处提及大学。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这几处,“大学之道”,“大学始教”,“大学之教”,其意都是言学府。

 

又例

 

《礼记·王制第五》:“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学,所以学士之宫。” 此处郑玄注曰:“此小学大学,殷之制。天子曰辟廱,诸侯曰頖宫。尊卑学异名。辟,明也。廱,和也。所以明和天下。頖之言班也,所以班政教也。”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郑玄曰: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大学,实际就是学府机构的意思。大学之道便是言设立此学府的意义何在。

《礼记·学记第十八》:“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意相通。皆言设立此学府之目的在弘德,在新民,在化民易俗,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则列出大学之道,而后列出如何得到,续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便是解如何得大学之道,也就是说设立大学这个学府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办校原则,应该如何去教导学生。

     下一段从“古之欲明德,到国治而后天下平”一整段便是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先后”

     再下一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则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本”。尤其是此处的“谓知之至也”,便是说明,此段便是说明何谓“知至”。

朱子将此处的“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置于“子曰,听讼此谓知本”一段之后。章句本注:“此谓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朱子认为,文字没有阐述“致知”,然后在“此谓知之至也”之前又自己补了一段。其实前文已经说过,文中已经说明了什么叫“致知”,“致知”“知之至”也,便是明白事有本末,皆以修身为本,程子,朱子没有读出来,便自行改变文序,加上一段自己对“致知”二字的理解。如此而已。

 

另外一个问题,“格物”,朱子注“格,至也,物,犹事也”,其实就是也没有搞懂何谓“格物”,以至于开始改变原文。我们看全文,在谈知所先后的一段中,“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此七者除“格物”外,都有分章提及,独独少了格物,以至于几千年大家都被朱子迷惑,搞不懂什么叫“格物”了。其实《大学》篇中的格物意思及为简单,所谓格物,便是学习大学之道,说白了,就是来学府求学这件本身。来这个学府学习,便是格物了。如此而已。

 

有人说,这里怎么是七者,朱子不是提出了“三纲八目”应该是“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八者么?其实这还是朱子没有读明白的地方,

我们看“古之欲明德,到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段,其实便是从“治国开始的,所谓的“平天下”,其实和“国治”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国治而后天下平”,朱子非要弄个八目出来,似有画蛇添足之意了。

 

所以全文的结构其实本身就已经很明了。

 

1, 提出设立学府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提出设立学府的教育内容,原则“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论述先后,即“古之欲明德,到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段

 

然后下文就以上面的三段为核心,论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4,论述并强调“致知”,即“自天子,到此谓知之至也”这一段,同时这一段也强调了七者的核心乃是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四者是讲如何修身,治国,齐家是修身之后的终极目的。

 

5下一段阐述“诚意”,即“所谓诚其意者,到故君子必诚其意”这一段,我们这里要注意,一点,全文唯此段尾有“故君子必诚其意”,其他论治国,修身,正心等六者,皆无故君子必治其国,必齐齐家之语。这是为何呢?其实这是原作者对诚意二字的特别重视,并加以阐述, “诗云此以没世不忘”阐述君子之德,“康诰止于信”这一段阐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将“君子之得”“大学之道”至于诚意段后,便是对“诚意”的重视,也就是在讲“知至而后意诚”。在原文先后顺序里,意诚乃是致知之后,接致知而启正心,可谓来学府学习后的第一要点,实是为学的根基,所以作文者将“君子之得”,“大学之道”置于此处,前者强调来求学者的德行,后者强调师者应尊从的教学核心。即要求学生,老师都须意诚,此二者不置于诚意处,置于何处?

 

6,所以在这之后,又加入“子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这一段,以示总结,说明,诚意与修身一样,亦为本,亦为基。所谓“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意思便是不是性情中人,就不能完全领会它的含义。大敬民心,这叫知道根本。

 

7阐述“正心”之要

 

8阐述“修身”之要

 

9阐述“齐家”之要

 

10阐述“治国”之要

 

11对上文的“治国”之要又分几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

包括“君子有絜矩之道”“民心”,“德本财末”,“国取士之道”“以义立国,不以利立国”这几个方面。

这些章分别阐述了治国之要,即平天下之要,文字亦无就“平天下”再单独列章提出再进行阐述,也亦证吾前文所言“治国即是平天下”。所以朱子强将治国与平天下分开,确是有失本意了。

 

三:《礼记·大学》,朱子《大学》的总论

 

如上所述,《礼记·大学》,全文讲述设立教育机构的目的;教育的理念,即为学者“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要义,并提出做到此要义的原则“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并对其中尤为重要的诚意,修身,治国三者更不惜笔墨。行文中夹以对连接三者,承先启后的致知,正心,齐家三者的阐述。全文行文实为紧凑,主次分明,轻重得当,先后明确,这也符合了文字所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要义

 

程朱后来进行了一番自己理解之内的改版,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在根本上虽然没有损及文章的原意要旨,但也应该说是未能尽解原文之故。程朱极为推崇《大学》,将其单独列出为四书之首,确也是对大学之道的弘扬,“三纲八目“成为之后学人的为学核心。客观上亦有可取之处,惜就惜在,未能尽解作此文者之严谨,擅为改动,亦多加不为非常准确的释义(他文再详论大学之解注,此不赘言) ,使“大学”原文之意也有所伤及之处。传之后世,有幸有憾。正如《大学》所言:“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为学者实不能不以为戒。

 

另:查阅资料,发现多有人因朱子《四书章句注》而误以为在“子曰,听讼此谓知本”此段后还有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还加以进行了释解。一开始也让我差些误解。仔细对比了郑玄注礼记,四书章句注,以及中华书局的礼记各版,其实此处也是学人读书不仔细而导致的错解。实则原文“子曰,听讼此谓知本”后并无“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句这句是程朱从《礼记·大学》“自天子,此谓知之至也”处直接裁切下置于此处。朱子本《大学》中 “自天子,到未之有也”这一段后无《礼记·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便是名证了。有学人未能明了朱子如何改本而出现误中之误,慎之,慎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