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如何有效进行心理调适提升职业幸福感

(2019-02-28 15:22:44)

教师如何有效进行心理调适

提升职业幸福感

桃山林业局第一小学  

近日,翻阅报刊,偶然看到这么一组调查数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被调查教师有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中度工作倦怠,有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数据固然有些呆板,但引人深思。在新闻报道、身边的朋友这样的一些说法: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工作没有了积极性,对学生没有了耐心,备课、考试也不再追求“完美”……这已经成了许多一线教师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现象,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民族的兴旺在教育,教育的兴衰在教师。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那么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情绪、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压力作为一种刺激反应的产物,会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均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改革决定于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地区教育质量,形成良好教学风气,造福于他人和社会。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典型症状为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刻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有自闭倾向、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实质意义,十分无助、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得过且过 。主要体现在一下四方面: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人际关系和行为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心理症状):

1)避免参与竞争: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

2)失去工作乐趣: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

3)挫折、焦虑、沮丧状态: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

4)敏感度降低: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2、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长期疲劳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

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3、人际关系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在人际关系紧张过程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

4.职业行为问题。

一位教师在谈话中说到:“我曾经为教学感到很兴奋,心中有无数种教书育人的想法,希望孩子们因为我的培育,一步步变得更加优秀,但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对着孩子们大喊大叫。我感到非常内疚,但是日复一日地应付他们让我很沮丧。”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职业倦怠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在职业规划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了时间、经历,但成绩平平,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出成果难,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2)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3)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4)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5)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职业倦怠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三)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其实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也就是说,当工作压力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不到缓解时,教师职业倦怠才会产生。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及至职业倦怠的原因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

休伯曼(HubermanM.)把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归纳为5个时期:

1)入职期(career edtry),时间是入职的第一至三年,是“求生和发现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表现出对新职业的复杂感情,一方面是初为人师的积极热情,另一方面是面对新工作的无所适从,却又想尽快步入正轨的而急切的希望获得教学的知识和技能。(面对突如其来工作的无所适从,茫然。比方说第一次公开课,许多第一次等等,这时候无形的心理压力,也会导致对职业的一种倦怠感。)

2)稳定期(stabilization phase),时间是工作后的第四至六年。这一时期教师逐渐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比较自如的驾驭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入职时的压力和不适已经消失,教师们此时已经能够比较轻松、自信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同时要求自己在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与提高。

3)实验和歧变期,时间是工作后的第七至二十五年。该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道路上的转变期。教师的转变有两个方向: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教师开始对自己及学校的各项工作大胆地进行求新和力求改革,在教学材料、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教改实验,关注学校发展,对学校组织和管理中的漏洞进行批评和指正,不断地对职业和自我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单调乏味的教学轮回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对是否要继续执教产生动摇,因此开始对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新的评估。

4)平静和保守期(serenity and conservatism),时间在从教的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年左右。经过对教学和学校的激烈改造或是对教师职业的反思和重估,教师的工作进入了平静开展阶段。此时他们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来应对教师工作,但同时也失去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因此教师的志向水平开始下降,教师的工作也变得较为保守。

5)退出教职期,时间是教师工作的第三十四年以后,教师的职业生涯步入了逐步终结的阶段。

教师“职业生涯”阶段论的理论体系,是通过细致的研究个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特点,对教师职业生涯产生影响的理论。

2、职业因素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必然处于持续的高压力状况之中,从而极易导致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首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

其次,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再次,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3、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期望过高。

其次,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偏低,与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并不相称。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

4、学校因素

首先,人际关系紧张。

其次,不合理的评价机制。

再次,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

5、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首先,个体的人格特质。

其次,一些背景因素也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测试你的倦怠

自测:你倦怠了吗?请回想一下自己在过去一个月内是否出现过下述情况,然后据此从备选答案中选择适合你的答案:请大家仔细阅读,12道题,很快的时间,现场举手示意(510分钟)每一道题选A5分,选B3分,选C1分。然后将所有题目的得分相加,即可求得总分。 分数结果解释:1220分:很幸运,你还没有患上职业倦怠症,你的工作状态不错,继续努力哦。2140分:你已经开始出现了职业倦怠症的前期症状,要警惕,请尽快调整,你需要为自己的职业状况进行反思和规划,以提升你的职业竞争力。4160分:你很危险,你对现在的工作几乎已经失去兴趣和信心,工作状态很不佳,长此以往极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最好尽快向职业规划方面的专家求助。

 

三、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缓解教师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都有限的,而教师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

再次,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是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还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教育;要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以及人际交往技巧,从而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职业倦怠。

 ()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

其次,改革教师及教学管理体制。

此外,学校还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比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素养;建立“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保障;每隔三到五年给予教师脱产或不脱产进修的机会;与兄弟学校建立多项交流关系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等。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三)个人素养和思想道德方面加以修炼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1、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 

2、放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感。

3、磨练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

4、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四、学会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因为社会、职业、学校及个人因素造成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厌恶情绪。长期的压力积累,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教师是一个民族事业的希望,将他们置身于如此不堪重负的心境中,职业倦怠会教育出更多失败产品。所以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降低倦怠情绪,给予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同时,作为教师自身需要不断超越自己,做到多方面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职业倦怠中走出,重新焕发精神面貌。相信教师能从几十个跳动的生命中感受到这份阳光底下最光彩夺目的事业的快乐!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缓解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必须从教师本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作为我们个人来讲,在其他客观因素都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最主要的是我们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自我排除和调节。怎么样自我调节呢?

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日趋普遍的问题,近两年来,人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寻找职业幸福感。即,试图通过帮助教师获得“做教师的幸福感”,来提高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幸福感,通常是对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的描述。而职业幸福感,顾名思义,就意味着要将职业与生活,尤其是职业与生命质量之间建立某种关联。

那么我们如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第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第二,要认清自己的价值。

第三、要学会享受教育中的幸福。

第四、享受“爱的幸福”

第五,注重个人素质提升,不断提高幸福的能力

第六,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方法。

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

1、学会倾诉

2、学会享受生活。

3、多做有氧运动

4、培养广泛兴趣

5、掌握一定的放松训练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的呼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