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时光》读书笔记,感受曹林燕笔下乡村之美
(2025-02-17 14:20:47)
标签:
文化情感 |
小说《人间时光》是蓝田籍作者曹林燕佳作,2024年马军保战友所赠。文中好多细节可勾起我儿时美好回忆,所做笔记,是对曹老师的敬重和学习,也算是对儿时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风景的深度
在广阔的洋山峪川,在整个秋天,所有属于洋峪川和秋天的东西,都属于大地,它们是大地的词条,无一例外地依照着季节的变化规矩而行。在时间的陷阱里,所有季节的农民种植在洋峪川的庄稼,一定有着难以启齿的隐忍成分。它们可能是饥饿与贫瘠,或者是落后与荒凉,但它们在成大的的词条之前,都曾经路过一个村庄,并最终决定在村庄里住了下来。它们相信,村庄就是一首浪漫而严肃的诗,在时间的陷阱里越陷越深,终有一天,它们会深到生活的底色里,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就像他征服了一片土地的艰辛和激情瞬间被一咱快感和喜悦所情绪化一样。
田野里有我父亲躬身耕作时回荡的过往,
黄昏
一条银练从南山脚下环绕而过,在洋峪川广阔的田野上曲折迂回,潺潺流淌,那是美丽的洋峪河。河流两岸,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村庄被浓密的树林遮掩,几道坡梁起起伏伏,蜿蜒盘亘,中间夹着一座长岭,犹如飞龙横卧,衔云叶雾,脉接天相......
村庄里住着一个人
糨喜欢洋峪川的大片庄稼在秋天里悄悄凝作了一缕缕金色的光,那光带着无比湛明的特质,氤氲了整个田野,它与它的主人就这样被乡间的宁静时常包裹着,涂染着,最后抵达大地的深处。
它仰望南山,南山正被多种秋色洇染,那斑驳的色彩一层一层在慢慢地晕开......
大地上的身影
布谷鸟的叫声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细碎和殷切,田野里的麦子正在渐渐泛黄,麦芒上闪着耀眼的光亮,彰显着一种昂扬的姿态和诱人的质感。
风吹麦浪,草木弥香。,岁月在嘴唇一张一合的满足中得到磨砺,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全为一种甜美所稀稀释。
物与象在时间的界限里自然抵达并且集结相融。像思绪延伸的秘境,在风景的深处铺展着一场深情的叙事。
人和牛在常年的患难与共中,相互陪伴,相互扶持,形成了情感上的统一认知和行为上的默契配合。
太阳从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地气蒸腾,浓雾渐渐散去,南山眉目清嘉,身影端庄。
丛密的青草喂养了多少牛羊,贫瘠的土地填饱了多少胚子,清澈的河水滋养了多少村庄,沉重的脚步背负了多少身影......只有风和时间知道。
他们是大地上的词条,来自我的故乡。他们曾经拥有过一片土地,曾经拥有过一个村庄。他们灵魂的深处曾经拥有过风景的深度,他们广阔的胸怀里曾经拥有过大自然的坦荡。他们从一棵庄稼开始,在大地上认知世界,改造世界,他们饱尝了生活的苦难。也收获了丰收的喜悦。他们执着、勤劳、质朴、善良;他们粗犷、谦卑、乐观、坚强;他们是一群农民,是一片土地,是一个村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活图景。
路过故乡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大槐树因此也成为各地洪洞移民的后裔们寻根溯源,追念先祖的根和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
对于我的村庄而言,我也许永远只是个过客,因为我很早就作为一个叛逆者,远远地逃离了。
书写故乡,更像是一种道别,很决绝,也很无奈。觉得故乡的每一座村庄都很孤独。有些乡路空寂得像一个孩子的眼睛,但它们仍一意孤行地空旷、寂寥着。
芦苇丛葳蕤婆娑,它们善于收容。它们绰约的身影倒映在金色的河水中,像一幅绝美的画。
故乡的山水在心底唤醒了一种忧伤,像乡村的陈年往事,在洋峪川寂静的光阴里徘徊。
生养地
不要以为村庄华丽的变身和衣食充足就是一种幸福。在洋峪川,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土地仍是生存的第一要义,尽管躬身劳作的姿态显得那么卑微。
时至今日,年龄渐长,所倚重的仍有一部分摆脱不了对故乡自然风景的热爱。这里面既有感知世界里的客观情绪,也有理性世界里的主观寄寓,当然,一旦故乡情怀与时间褶皱恰好重合在某一个特定点位时,人的内心感受是非常复杂的。
布谷鸟省察着时序,轻巧敏捷地从我头顶飞过,它的叫声荡在麦穗上,在灼热的强光中晃动了几下,又通过风息,传送到远处去了。我看见麦穗攒动的样子,它们在风中相互摩擦发出的“哧哧”声,更像是一场宏大的季节庆典发出的乡间密语。芒剌闪烁,在白煞煞的白色下发出耀眼的光。麦流翻涌,一个旋涡接着一个旋涡向更远的地方伸扩而去,等到那波风影远去,眼前一切又恢复了原状。直立的麦秆在烈日下静默着,有时也会发出一些“铮铮铮”的炸响声,像是从大地深处传出来的一样。人伫立田间,渺小如一粒麦穗,在金色的麦浪里,被它的金属一般的光芒照亮了,也淹没了......
故乡是明亮之地,亦是寂静之所。当你愿意为它驻足的时候,它在你眼里处处都是朴素美学。
我们坐在院子里细数萤火虫,望星空,赏月色,每天临水而照,面山而居,消磨着最简单的人间时光。
我们品茗谈心,静坐发呆,呼啸山林,清凉兜风,解读河川,陪花坐一会儿......
那时朝霞正在粼粼地发光,时间在流动中起起落落,光色铺满了河面,成千上万的空气颗粒与水波荡漾的光影相映成趣,倒映出幕幕湿淋淋的水域故事。
我们深深地呼吸,轻嗅一下泥土的气息,望着蔚蓝闪亮的天空,慢慢想着幽静简约的心事。
去看一条河
当一个个村庄渐渐亮丽起来并且空寂起来的时候,我们对“远方”重新有了定义,它既是横向的乡情,又是纵向的心灵历程,有情感的,亦有距离的,有人情物理的风俗文化,有灵魂深处的血脉与胎衣的牵挂,又有现代文明对乡冲击后的疏离感和荒凉感。“远方”是一种愁绪,是一个具体又模糊的概念。
父亲
当种子从深处拱出,叩问大地之时,我不确定父亲是否欣喜过,哪些绿芽是否同时也在他的身体里拱着,但他那日渐佝偻的背和被生活压弯的腰身,却常常令时间倍加感叹。很多时候,我们被他的衰老模样吓坏了。
有时你分不清黑夜和白昼,分不清谁是谁,只有青色的山脊线从黑暗中又一次隐隐显露之时,你才知道忙碌的一天又重新开始了......
祖父的树
小树林有时翠绿如春团,有时墨绿如泼彩,有时黄亮如油画,有时枯瘦如铁枝,无论如何,当一片幽绿的树林被他用热爱的目光接住时空旷便在林中得到充分扩展。
外婆的村庄
当一群鸟儿陆续离开北方,向某一个地方飞去的时候,大地赋予一个季节的所有农作物也会相继成熟并被收割。大豆的叶子在秋天里变得金黄,高粱地、玉米地分别产生了一些密密的影子,这影子让人觉得神秘而厚重。
冬天的村庄可美了,南山隐约,近树疏离,田野沉寂,坡岭晕乎;河面结冰,石桥伫立;屋顶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远远望去,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叙述者
一片摇曳的晚霞横陈西天,霞光在村庄上空开始蔓延。父亲瘦小的身影在玉米地里不停地穿梭着,一双粗糙的老手无比娴熟地在玉米秆上掰着棒子。他脸上淌着热汗,气喘吁吁的喉间不时发出嘶啦嘶啦的声音,筋骨突暴的手背上布满了黑皴,挽起衣袖露在外面的胳膊上全是被玉米划伤的血痕......
遇见村庄
他皮肤黧黑,神情专注,粗糙的脸上印着农人的苍老和沉郁。
抱拙而朴,与土同尘。当洋峪川的风穿透他的筋骨,把一些病留在了他的身体里,暮年的他已被岁月弯曲成了一张弓,熬到皮包骨头,勉勉强强地撑起一身衣服。
月色钩沉
在蛙鸣如鼓,暮色浮动之际,点缀天宇的星星开始向幕后隐遁,它们要将真正的舞台留给月亮。
南山在月色里隐隐勾勒出一些峰脊的筋骨,气息沉静而清峻,散落于几座矮山脚下的村庄,影影绰绰地坐落在河对面,被一些树木包裹着。远远地望去,那村影像是在秋夜里密谋一般地对着话,而那树叶正托着流动的月光,听它们说道着洋峪川的一些故事。
有谁还会记得那一片土地曾经是祖辈世世代代耕耘过的地方?有谁还能唤醒那些已经沉睡的农具,又有谁还曾看见过我们的父辈晨扶朝露,暮驮夕阳,一路辛勤洒下的汗水和披星戴月留在洋峪川的深深足迹呢?
行走的脚步
夜色裹挟着长长的树影,摇曳着一个村庄的虚实变幻,掠过忙碌的背景,将流淌的汗渍洇成一长巷,温热的气息在周围随意浮动游走,驱散了黑暗中一切恐惧的纠缠与碰撞,让它们惊慌逃窜......
当第一缕晨光出现在他那呈现沧桑的脸庞时,爬行在他额头的皱纹,一定会在阳光下快慰地舒展开来,当最后一抺黄昏的余晖朝着他那过早浑浊的双眼扑涌而来时,他那倔强的目光里一定无奈地生化着一些轻微的雾气,行走于大地,他的脚步时而轻快稳健,时而沉重艰难,但无论如何,他必须承担起一切的苦难,病痛和衰老,用一个劳动者的坚韧和辛劳有尊严地活着。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也始终以勤劳清白的态度与宽广善良的胸怀对待人生,忠实而质朴地守护着洋峪川。
金黄的麦浪在热风中起伏翻滚......扑鼻的麦香荡平了整个田野,来自黄土腹地的味道和气息,充溢着村庄的每一个毛孔......
父亲将镰刀磨得铮亮,他的脚下踩着厚实的田野,田野在南山下郑重其事地开始了一场劳动者对土地的深情叙述。
风中有声
我常常会怀念起故乡来,我怀念昔日它清新的空气,怀念它曾经熟悉的炊烟和泥土的味道,也怀念记忆中洋峪川快乐的风以及风中传来的虫吟鸟唱,鸡鸣狗吠......
时间的背景
一声绵长的牛哞从远处传来,田野里生出一层淡淡的清雾,农民脸上带着为,油画般浑穆的气质,躬身耕作,行下次的脚步里,沁着滚落的汗水,那汗水藏着时间的悠长和意味,藏着深深的虔诚和自信。皴裂的土层里曾经嵌满的焦苦,在父辈们寂寞种植耕作的一生中,一次次变得潮湿起来......
千年古槐,虬龙盘根,繁叶婆婆,骨身苍劲,绿荫如盖;远远观去,动如龙舞,走近细看,静像狮醉。它骨干苍劲,形态优美,每年树上都开满了黄色的槐花,碎碎点点多似繁星,微风吹来,落花如雨如诗,四处飘落。它曾经美丽,深沉而厚重,凝聚了一个村庄的骨身血肉,浓缩着一个村庄的种种过往,虬结的躯枝里,包含了村庄所有的生命颜色和时间痕迹。
一条隐秘的河流
它始终是一条河流,深陷大地,隐忍着人世沧桑,岁月斑驳,
一地温暖
炊烟是一种往事
日子在火膛里慢慢地燃烧,像干裂的大豆秸杆,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这响声来自生活的根部,晃动着世俗最真实的烟火光影,弥散着泥土的味道和五谷杂粮的清香,向大地传送碰上农人的情绪和语言。
躬耕影像
最后一座古村落
关于秋天的那部分
天空也苍凉,极尽安静,像块盛大的幕布,灰蒙蒙的一片。
除了饥馑岁月留下的窘迫,还有苍茫人世深处的某种生活的沉重。
乡间老人
呵气成雾,冷则生寒。寒气凛冽,天空阴郁。天空呈现着欲降白雪的灰色。南山如既往地亢然肃立,它的萧瑟里带了薄雾逼近的静寂。
想起沧桐
那些富有质感的紫色一闪一闪地咕涌着,在春天里摊开了它们的情绪,形成了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回乡记
家门洞开,夜色清凉,四周有铁黑的树丛在摇曳,月亮如洗,它在高空静静地泊着,村庄便浸在一片银色里了。
这是关中地区广大农村一座普通的青砖瓦房,高处撑着檩架,屋顶是整齐排列的椽木,半空并设有横搭荆楼,只有一根粗大的原木柱子竖在那儿,一木鼎天地,屋内光线通透,地面陈设清洁。显眼处无非土炕灶台及案几桌椅,也是非常明净。房间布局沿袭北方传统的一明两暗,墙角放着一只年代久远的红木柜子,柜面漆画已模糊,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变成一种酱褐色,仿佛时常凝固其身,让人恍惚坠入一段旧事中......
乡愁与生俱来,还是任谁也逃不脱的血脉之思。
烈日炎炎的夏天,这些人的衣服上都是脏兮兮地沾满泥灰,皴黑而粗糙的脸庞及青筋暴突的脖颈处,正因太阳的炙烤而流淌着大颗汗珠,连他们的呼吸中也充斥着阵阵臭汗味。
第二部分
一月日常
母亲的世界里依旧堆满了厚厚的村事,我也不厌其烦地聆听着,记录着、宽慰着,直到她随时愿意将她有生之年在故乡所经历的一切都讲给我听。
当我能够沉静下来继续读书的时候,我同时也读懂了一咱寂寞,不仅仅是对故乡的书写,更是对生活的继续叙述。
二月宅居
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应中,劳动衍生了智慧,智慧创造了一个村庄,人们在村庄里得到了庇护,村庄在自然中找到自己。
三月白烹
古人日:书是青山旧友,能静中安坐,通心入境。人与书俱老,自是好处颇多。从来光阴之手,犹如人间清淡唱白。书能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也是熨帖。
四月清晏
柳絮开始在空中飘飞了,飞得不算高,絮团不大,也不密,浮浮沉沉,显得很悠闲、很随意,在树上树下,枝间草上不停游离。
五月森深
季节把一年之中最旺盛的光阴给了夏。清晨醒来,眼睛第一时间开始与浓郁的绿色对接,开始在风中打摆。它们是阳光的芒花,也是细雨的卑湿;是空中双燕剪风而过,是叶下黄莺呖啭歌喉,禾雀们善于啾啾唧唧,窗外喧闹,就边喜鹊也是欢喜地叽叽喳喳......
五月的眸是琥珀色的,风在动情地陈述一种惬意,节气也在这个时候竭力地向人们展示一种呼之欲出的质感。
人间相逢有知已,围炉煮酒,雪天对饮,冻湖晕景。苍茫雾气,混沌一片。穿过物影,物我两忘。
六月饱满
木槿开得九曲回肠,满树的花骨朵都像是奔赴着一场艳丽的光阴而来。木芙蓉绽得极有姿态,花瓣层层叠放,仿佛心中卷着万千故事,用尽了人间曲笔。
画影为地,坐幽成荫。那些在枝头的黄杏,还未入口,舌下便立即水涌渠成。
夏夜,有时月亮高高升起,有时月亮挑着屋檐,有时月亮又被云掩着。不管怎样,凡是有它出现的时候,夜空总是那么幽静明亮,所有泊在月光里的事物都是很轻的样子,连夜风也像是很轻,淡淡的光、淡淡的影、淡淡的世界、淡淡的心事,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样子。
七月安生
我们背叛了乡村,但乡村却仍用包容接纳着我们,它还原了我们最初的模样,赋予了我们最丰富的记忆,它依旧是我们立足社会、观察世界的情感来塬和人文标本。
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好的文章会把辽阔的时间光影传递给我们,而好的词语也可以把我们带到任何自己想要去的快乐心境。
八月未央
阅读更多时候只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与最美的文字的相遇中,每个人都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九月穿堂
秋蝉仍在嘶力竭地绝唱着,那声音听起来有貌似怀才不遇的人一样惆怅,在晚风中断断续续,时隐时现......
十月慰帖
槐树自带了沉静,像远道而来的老者,瘦枝疏叶,历尽沧桑,粗犷的纹理写满了对岁月的臣服与深情。
十一月嶙峋
园子寂阔,黄的落叶,是柳叶,飘落在脚下的小径上,像一条条安静的鱼,风一吹,便随着那斑驳杂乱的枝叶一起游荡,顺着风声而去,把自己典当给了冬天。
十二月清绝
有时阳光很慷懒,像几声浮动在空中的鸟鸣一样,慢条斯理地,一点儿也不生动,不过,没有关系,这是在冬天,连荷花、芦苇和水草都接受了寒冷的剃度,有阳光和鸟鸣就不错了。
春拾
喧嚣携着浮躁犹如穿堂而过的风,唯茶色书香能烘焙一番早春的冷寒,托出些温暖而庄重的情怀。
张力行大师教育学生“生活向下看,学问向上看。”
二月早春,完全可以用生活所感来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营造好的心情,让自己活得更得体。
我又发现了一株花树,叫不上名字,只见枝头满是含苞欲开的骨朵,羞答答的红,似有人间画色,疏阔纵放。枝丫苍劲,曲中求直,像是忽有一日,花儿要凌枝而开,满园春色恣情。春不待人花欲开。
冬天漫过我的眼
乌竹傲然挺立,婆婆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舞动着生命的不屈和倔强,而柳树显得文弱消瘦,修长的柳枝从高处垂落下来,细叶黄绿参半,在晨雾中轻轻摇曳,不时佛过甬道两旁的黄栌和冬青矮丛,给冬月平添了许多的诗意和浪漫。
守着一座房子的孤独和寂寞消磨时光。
远处的南山渐渐露出一些轮廓,在冬天的雨境里,宛若一幅洇开的水墨画,山影朦胧,亦真亦幻。
他们这些人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活到一身包浆,除了胸有五壑,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建树外,最主要的恐怕还是长期将读书奉为圭臬,不断丰富个人文化素养和精神世界。
想自己平生是个不善于应付复杂人情世故的愚笨之人,唯有读书时时聊慰心情。虽然自知狭才鼠目,浅薄苍白,却力求在文字中能努力觅得一隅安静之地,文心向暧,于阅读中沉藏峻急,吸纳彬蔚,感受清风幽谷,旧学遗韵。
冬之心
寂静的花园,寂静的小区,寂静的马路以及寂静的广场,视野所能到达的地方,都一溜儿踱过去,如远的静山寂寂云天。
初雪飘飘
一些村庄静静地偃卧在白鹿坡的半塬上,稀稀拉拉的,像撒落的豆子一般,隐现在一些树木之间,塬坡肋骨分明,沟畔相望,寂寥的小路蜿蜒迂回。爬行在一道道起伏的坡梁上,南山已经归隐,看不清它的模样,浓雾渐渐包裹了远处。
大雪终于覆盖了整片的三叶草坪,慢慢将小区里树枝的形状勒成一幅幅淡墨写意画,藏筋骨分明于凝重含蓄中,化清空峭拔于浪漫诗意处,自然朴素,简单清净而不乏端庄俏丽。
光的春天
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诗句,总是让人相信春天,相信春天是最可信赖的。春的意义就在于让花开千色,山水共融。
白露一日
怀念常常很模糊,像在梦境里找到一条通往乡间的小路。幽深的往事就变成了星灯,照着那条小路,一直深情地往前搜索着,直至到达最初的生长地。
山河草木,风物节令,是自然,亦是情怀。无非是思念的人儿,为自己在节气里勾勒了一种美好宁静,而这美好宁静里却藏了一个无以言状的“愁”字。
清明贴
春日里物尽天意,新枝初乳的喜悦光景,让人心感松软。但那坟茔的凄淒风咽,却是一半属于生者,一半另有安置。寒食轻烟,愁雨绵绵,思念故亲,又好似春风吹开一个人,吹醒了一段伤心往事,在清明帖里长久寂坐。
乡间的淡墨
夕光浓艳,景象非常。
秋天在十月安营扎寨
大地是一片盛大而浩荡的词汇,它赋予生命和精神双重的丰满。一个季节蓄存了它的所有激情,它会毫不犹豫地与时间纠缠。
品茗时,有文友日:书是固体的茶,茶是液体的书,这话说得极好,不过这有茶时光,阅读也仅仅适合一个人独处。茶、琴、书都是好东西,于秋、实为季节之美。
小雪速写
乡间田园如画面,一幅幅泥土清新,地气浓郁。小雪是个节气,是生活,也是文化。植物归藏,动物隐匿,天冻地封。
人可用烟火聊慰,人可用书卷文章聊慰。文人、茶人、匠人等等,各有御冬之事。
冬月是节气
窗外
秋天也可爱,一日之中的晨光熹微与落日古红都很美,枯叶旧书,霜花如白气,山峰也远,树木也稀疏,更有一条河流从身边淌过,多么惬意。
朝花夕拾
第三部分
雨之况味
落在伞上的雨像一种语言,滴答着时间,稠密而细碎。
这美像片刻的寂然,像肌肤在衣服里弹出的松脆声响,像风从雨中穿堂而过的声息,像草坪间某个泥洞里秋虫惆怅的哀鸣声,像树木在悄然生长的声音,像叶片里轻柔细微的蚕食,像雨珠打在树梢上的颤,像落入池塘的惊,像人间的无词歌,或者更像从大地深处发出的无以言状的奇异的涌动声......巧妙铺排,一切都很微妙而奇妙了。
街灯
又一个早晨
晚秋的勾勒
田畈始呈萧散之象,山坡涂上了果酱色。树木的枝头在慢慢消瘦,慢慢潦草、骨感,衰气与枯意悄然显露,树叶由绿变黄,由黄变红,又由红变黑,树与树相互的间隙也日渐清晰,拉远,一种空,就这么趁势而来了。
叶枯
枯,像一种荒凉的笑,被节气生生地铃了印记,枯叶则是被人遗忘的书签,虽然萎靡,仍不失一种优美,它的静穆之气,亦含了朴拙之趣。
冬天的树
荒芜之野,岑寂之地,草木勾勒,云雪烘染。屋内,人语茶谚,水色渐淡,好似窗外静山疏林,一片幽远。
茶汤的背影
水与叶相遇,在杯碗中生了文化。千年茶汤,泛着神秘的光芒,在人与草木之间,钩影沉浮。一杯茶,一个人,阳光正好,时间就在茶气中缓慢行走。汤色红明,绿艳或者姜黄、虚白,人都在草木之间,贴近自然,忠于自己。
人远离了世俗争端,走出名利的樊篱,便在静中“冯虚御风,遗世独立。”了。
目遇之成色,茶浓茶淡,茶中风山,茶汤的背影蕴藏了太多禅意和美学。
草丛的时光
小路的闲情
雾像微烟,像薄纱,像飘落在小路上的些许心思,贞静又寂寞,敏感又羞涩。
它们这般卑微而刚毅地在时间的缝隙里生长着,与树木做伴,与小路为邻,伺候着冬天的漫长光景,恰似一幅春的画卷,潜藏大地。
桥段
响雷滚动,雨声纵横。风中裹挟着如豆雨粒,雨粒时又裹挟着混沌尘泥,铺天盖地地狂扫过来。
黄昏的光线开始勾勒出暮色的浓稠和幽暗,树木和楼层在时间里生出了影影绰绰。街巷像高楼与高楼之间的黑色缝隙,或者说,更像城市森林之小径。路灯渐渐地在小径上亮起来,晚归的人抑或刚刚出发的人的脚步声,像一张尘世的网,网住了曲折的人事和物事。
荷塘的梦境
幽客青苔
境中绿野芳踪,印痕寂寂。苔里养着一片幽,幽里有世界上最高贵最安静的故事,看得见时间的铺垫,看得风生命的坐落。它是波澜壮阔的寂静之音,是沉默的人类语言学,在它毛茸茸的呼吸里,人们触摸到了生活的某种内质。
远景
村中央棵千年古槐,依然嶙峋盘卧,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它是村庄的活地标,比村中所有的建筑都诚实。在它那沧桑沉寂的身躯里,似乎正藏着一个村庄稳秘而闪亮而卑微的文明与过往,它枝丫拙朴遒劲,宛若古风,正以一身的斑驳之痕向洋峪川交代着自己的一生。
远景如旧事,在心中起了雾,一轴山水苍茫如碑贴。
春天的质地
茶汤境界里的三沸: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缘边如泉涌;三沸腾波鼓珠浪。煮茶的过程如此惊艳,然茶最终生了禅意,动为静,静为动,合自然之象。
雪夜
那绿便绿了的,不只是祡罗兰的嫩芽,还有缠绕的常春藤,剑气的虎皮兰,瘦长的仙人虫,摇曳的吊兰,葳蕤的绿萝,拙朴的玉树和垂挂的鸭跖草。
遇见一座城
遇见一座城,犹如遇见一段旧时光,有隔世的味道。
一种情绪
到黄昏的时候,余晖终是映着那些植树林子。树梢碎影婆婆,半面寂寂,半面光线纷纷。
花木之门
如月光盛满了尘世,如草木走进了睡梦......
石阶
阳光在石阶上密密走过,时间在石阶上密密走过,风霜雨露,星月云雾从石阶上密密走过,许多脚步也从石阶上密密走过。石阶承着一个季节,一家日子,一些故事,一片光影的明暗,疏密,长短以及凹凸,在生命场上纷纷沉默、聚集、重叠、散落,无论山野、乡村、城市,石以德度人,拙朴入世;阶以光映路,行于脚下,最终求得一个静字。
时间的样子
家里的绿藤已爬上了窗边的一角,一丛幽绿。风吹来,那藤叶在窗角腾揶摇曳,像一种初生的光柔软得像女人的手。
石桥
时间在桥身上生成光和影,最后变作尘世,交由一座村庄和一片田野来叙述。
陶罐里养着一些时间
雪天
光线
霜意
冬之鸟巢
曾经这块土地上有过生命,生活与大自然的交织上演,曾经这块土地上有过命运的悲喜和震荡。他们创造了村庄和声颜色,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无限地热爱过,冶艳的、贫瘠的、田园的、粗粝的、温情的、无奈的......历经沧桑,他们在洋峪川的坚韧和卑微里已经提炼出了最美的故乡。
陪山坐一会儿
山涧空气格外新鲜,风影里弥漫着泥土,草木与野花的清香,不时沁入人的心脾,于是,人的眼里就满是惬意,鼻观里便满足山林的芳馨了。
竹林畔
一件一件盛装乡土生活的竹制工艺品,透着岁月经年的质朴与宁静,也呈现着他们对人世的敬重和包容。
一个小阳春
西山披了晚霞的时候,风中起寒意,天空如幕布,很有些层次感。山体上空最顶的一大片是月白色,接着是一抺灰色,灰色下面是微微的蓝,夕阳的光色在微蓝之下又铺展了一层,挨着峰巅的亦是一大片月白色。
木兮有枝
一夜风紧,落叶枯萎了树木,树木枯萎了冬天。冬天善于裸露,也善于埋藏。落光了树叶的枝头,除了裸露,还是祼露。片叶无存,干冷凝练,枝将光阳给了空深寒,遒劲自修,直指苍穹。
有趣的事情
寂静
山与寺
风景是路过生活的一部分,跋涉才是风景中的一些许乐趣。
白杨发抖
凤翔沟
土地是农民苦中的大乐,生态是家园的绿色屏障,他和他们深陷其中。
石榴花
石榴花的花语是成熟,美丽。一个“榴”字也是充满意趣,被人们赋作“留”的意思,从古至今,应接了友情、爱情和吉祥,丰产、富足与多孙的人间美好愿望。
苋菜之眼
午后
香自槐花来
槐花麦饭,是岁月深处勾起的味蕾,是风过槐森飘荡的香息,是雨落山野遮掩的小径,是苍茫大地麦田成熟的喜悦,是黄昏时分荷锄扶犁的背影,是月下取水的叮当响声,是虫 鸣蛙鼓的黑夜挑灯忙碌......
槐花麦饭,来自乡野,是草木人家与自然亲切相依的一种生活场景,也是尘土里升起的一种烟火味道。
离开的人偶尔回乡看看,并不打算再回来居住,留守的人安静等待,只是为了一块巴掌大的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