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
(2023-05-29 10:05:24)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家是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传统习俗,主要解决父母在世赡奍和去世的后事处理,明确兄弟们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分家是父母为兄弟们进行的家产分割,一般情况下由家长父母邀请亲戚代表,族姓有威望代表,有时也邀请村干部参加;共同协商分家所遇到的问题,见证分家过程,并书写有“分单”。
韩大爷和冯婆婆一生养育四男一女,大儿子文革晚期推荐上了大学,后到外省工作。后边的三男一女分别在父母的节衣缩食下初、高中毕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相续成家,并在共同的努力下都各自盖起了属于自己住房。韩大爷在为老三盖成新房后,按照习俗和传统,举行了分家仪式,并请了村里的文化人执笔,撰写了白纸黑字的分单。分家时一般情况父母大概年龄在五、六十岁,按农村人的话讲“正是干活的当打之年”,父母大部分跟着最小的儿子,可以帮最小的儿子再出一些力气,干一些家务或农活。九十年代末期,韩大爷因病,离开了人世。按照分单由老二韩大明负责去世的一切费用。韩能成在家排行老三,分家时明确母亲去世后,由他来负责一切后事,生前吃喝用度由老四负责。老大定期不定期的给家里寄点钱,每隔三四年回家探望一下父母。二00一年母亲即将走完人生的最后里程。父亲去世后韩能成除每年春节外,很少探望母亲,婆媳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茅盾。生命垂危之季,村里有人建议老人到老三家里去住,以便后期事宜处理。老人态度强硬,坚决不到老三家里去。老三韩能成也放出了毒言“如果母亲死不到他家,后事费用他不负责。”大儿子已在家照顾母亲一月有余,老三儿和妻子仅探望过一次。看到母亲让到老三儿家恐惧的眼神,左右为难的老大,这个时候站在了母亲的一边,并承担起了母亲离世后的全部费用。
其实大儿在弟兄们中,生活的比谁都要艰难,只是披了一个在外工作的外衣,有了一个拿工资的名号。九十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企业破产,自己成了下岗一族。每月有一千多元的工资,为了供儿子上大学,他一直在外打工。三兄弟中有谁能知道母亲逝世丧葬花销的近三万多元,都是他从朋友处借来的。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后,他把兄弟三人叫到一起,说了一些感激的话,并语重心肠告诫三个弟弟,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母亲的一至三周年纪念日,三兄弟就看着给过吧。第二天,韩大爷大儿子在村里逐户登门告别。十多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有回过这个生养他的小山村,近七十岁的他不知生活的怎样。
高大伯与高大妈一生养育了两儿两女,分家时大儿子负责父亲后事,小儿子负责母亲后事,生前父母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年轻时高大伯和高大妈都是村上的能人,高大伯有一身的力气,有木工和泥瓦匠的手艺,方圆十里八乡谁家盖房,谁家做砖瓦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高大妈缝补浆洗、做饭烧菜样样在行,特别是锅盔烙的厨艺在村里可是大有名气。以前忙罢(夏收过后)要给娃送曲连(锅盔),一些难以掌握烙馍技巧的妇女,都要请她去帮忙烙锅盔。高大妈特别有经济头脑,把农村的土鸡蛋收上拿到城里去买。根据季节变化,一有时间就到坡上挖些中草药,买了以贴补家庭日常开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给两个儿子每人盖上了三间两层平房。2021年4月份,85岁高龄的高大伯在田地收拾玉米杆时,不慎摔倒,导致大腿股骨骨折。送医院需手术治疗,当得知需要3、4万多元治疗费用后,高大伯坚决要求出院,回家保守治疗。他知道要让两个儿子拿出3、4万元治疗费用,是何等的艰难。大儿子在西安打工,补贴他们一家,要保障孙子上学。小儿子的孩子刚刚买了房子,在外还借了不少的外帐。高大伯当年11月在自己破旧的才房土炕离开了人世。大儿子一直要等到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后,才能将遗体搬到他的房子办理后事,因为分家时明确他管“死”。
高大妈在高大伯离世后两个月零十天,也追随老伴的脚步,到天国团聚。
王家三伯是王姓家族的聪明人,经常参预王姓家族家庭的分家事务。有一次三伯参预三兄弟的分家,当分到一个过去剩面粉用的土陶瓦罐时,兄弟三人都想要这个器物,现场气氛紧张。此时三伯心生一计,他给兄弟三人说,我看你们谁也不要要了,我把它送给村上的五包户,说着话他就双手端起瓦罐向门外走,刚走到门外,两手一松瓦罐掉在了门口的路石上,瓦罐摔地粉碎。他返回屋里对兄弟三人说,没有拿好掉地上碎了,接着分。
农村分家是一个头痛的事情,经常为分家产争的是面红耳赤。一碗水如何端平,考验的是家长和分家人的智慧和能力。
在农村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父母分家不公,偏心严重,有的甚至当作不尽赡养义务的借口。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一母能养七儿,七儿难养一母。”“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可是有些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却在这一点上连动物都不如。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具备的优育品德。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为人子女,吸吮母亲的乳汁得以离开襁褓;牵着父母的手开始了人生的脚步;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与抚育之中渐渐长大。生病的时候也是父母傲过不眠之夜照顾我们,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为了子女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笨拙的给予,不善言辞,却深如江海。
吉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前一次孝,胜过墓地万次扫。
常言道:“好女不在嫁妆,好儿不在家当。”分家只是一种形式,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好的德行。时间在走,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好好陪伴他们。这样,人生才不会留悔恨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