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神机妙算刘伯温》领略千古第一谋臣深不可测的智慧
(2022-09-12 21:38:52)| 标签: 文化历史 | 
 
《神机妙算刘伯温》一书,2020年12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年9月第4次印刷。作家丁当用讲故事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讲述刘伯温官场神机妙算传奇的一生。
刘伯温五十岁才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很快便成为朱元元璋在元未战争中第一智囊。据《明史》记载,刚见面的时候,刘伯温便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纲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一遇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秘密商议,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一次次大获全胜,由一介布衣得以登基称帝。之后,朱元璋采纳刘伯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明盛世的百年基业。
他是一个政治家,是大明帝国的总设计师,他设计的规章制度为帝国两百多年的有效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连帝国的名字,都是他起的。
他是一个儒生,但他最擅长的是阴阳五行,风水占卜。他“掐指一算”,能知过去和未来; 
他是一文人,一个畅销书作家,他的书长期盘踞在明初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强,甚至在他过世之后依然有无数署着他名字的书出现,这些书无一例外都风靡一时,因为他的名字就是畅销的保障。
他是一个建筑师,在他的主持和统筹下,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名城重新焕发出了帝王气象。
他更是一个传说,身前身后,留下了无数靠谱和不靠谱的故事,这些故事直到今天依然在神州大地上流传。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不是人死了钱没花光,而是人死了,却跟没活过一样。
1131年七月初一,小刘基出生在浙江处州路青田县武阳村。刘基的父亲、母亲和他的家庭留给他的宝贵财富:儒雅的气质、深厚的学养、正直的品格、四两拨千斤的谋略外圆内方的为人准则。
1327年元泰定四年,刘基考上了有着将近六百年历史的名牌大学:石门书院。书院的雏形见于唐朝,到了北宋初年,天下太平,讲学之风蔚然盛行,文士们往往占据山林和城市,在闲暇时间讲授儒学经典。
1332年元至顺三年八月的一天,刘基去杭州,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以举人,名列十四。考中了举人,第二年他进北京参加会试。会试揭榜,刘基中第二十六名进士。这一年他二十一岁。
1336年,刘基终于得到了替补上场的机会,赴江西瑞州路高安县,担任县丞一职。县丞可理解为副县长,正八品。按元朝的制度,县分三等。官场贪污腐化,社会风气腐败。“在老鼠窝里谁也别装蝙蝠,在老鹰家里谁也别充猫头鹰。”但刘基既不想当贪官,也不愿当庸官。
1340年,刘基刚到而立之年。在江西官场上五年的沉浮,让刘基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要战胜奸佞,只有靠智慧;要防止坏人算计,只有靠计谋。这一年他给自己放了整整七年长假,用来读书、旅行。
1348年三十七岁的刘基,再次任江浙儒学副提举,成为教育战线一名基层官员。同年一个叫方国珍的私盐贩子打响了大规模武装反抗元朝的第一炮。打了大胜仗的方国珍果断地集结大军,剑指江浙,雄赳赳,气昂昂地出现在朝廷守军面前,然后----他投降了。1350年,这位已经爱上海盗生活的男人又反了,继续回去当海盗。1352年,方国珍再次造反,第一个就拿台州黄岩港开刀。
刘基在官场处处不招人待见,但大家对他的才能是认可的,都知道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才,主修兵法、天文、和奇门遁甲,虽然不会“来事儿”,但极能办事,于是,刘基被重新起用,任命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在战场上,刘基赢了,但在官场上,他却再一次输得彻彻底底。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用牙齿来解决舌头解决不了的问题。刘基有一口好牙,却输在了舌头上。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刘基性格的悲剧。也是元王朝的悲剧。1353年,刘基来到了绍兴,开始了三年的被羁管生涯。从1333年中进士,直到1358年辞官,刘基已经替元朝打了二十五年工了。这二十五年中,刘基起起落落,旋即辞去,旋即复用,他对朝廷的忠心是从业没有变过的。但是1358年的这次贬官,彻底颠覆了刘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二十五年竭忠尽智,到头来却不如方国珍混得有声有色。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君主,能有什么前途?
当刘基还在处州“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一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早已席卷了全国。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刘基最崇拜的一个偶像。
1363年,张士诚攻陷了安丰,刘福通战死,韩宋政权灭亡,轰轰列列的红巾军起义算是落下了帷幕。但对于元帝国来说,这不是黎明,而是黒夜的开始,因为当红巾军在北方吸引了元军主力的时候,南方有三个枭雄正在崛起,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而元帝国真正的终结者,将在这三人的角逐中产生。
1368年,朱元璋派部将胡大海南下,十二月,大军攻克兰溪,直指婺州,婺州背后就是处州。
辞官之后,刘基回到青田老家,他一度心灰意懒,想要闲云野鹤度此一生。但刘基毕竟是儒生,很难真的像道家一样超脱世外,想过去忆往昔,于是乎,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郁离子》,这是一本寓言集。全书共十八篇,或长或短,反映了刘基治国、治军的观点和主张。在《郁离子》中,刘基拐弯抹角地揭露了元朝的歧视政策、统治者的昏聩腐败,以及对老百姓搜刮掠夺等弊政。
1358年,朱元璋团队耐着性子请了他三回,刘基终于走进了朱元璋的军营。这一年,元帝国失去了忠贞的策士,朱元璋得到了优秀的军师,他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蜀中三杰”。决定出山的刘基离开青田,先到金华报到,跟早已等在那里的宋濂、章溢和叶琛会合,然后由胡大海带团北上南京。
没过多久,朱元璋任命宋濂为江西儒学提举司提举,又任命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而唯独把刘基留在自己的中枢指挥系统,参谋机密要事。
胜败之间,暗藏了多少谋略算计。陈友谅的大军打到了南京城下,坏消息传来,朱元璋头大了。刘基献出妙技,化险为易。龙湾之战的诈降计让朱元璋稳稳占据了上风。
朱元璋的诈降算不上天衣无缝,只要陈友谅对康荗才稍微留个心眼,提防一些,他就不可能陷入这样的圈套。当一个人的自信无比膨胀的时候,他会变得很容易被欺骗,要是一个本身就对自己不太自信的人,就算你是真心投降他也支百般猜忌。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管在哪个年代,最贵的都是人才。尤其是在朱元璋整体军事实力不如陈友谅的情况下,定奇谋、出奇兵成了制胜的唯一法宝,而刘基这样的顶级谋士就是最重要的筹码。
按照儒家古礼,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孝三年,因为孩子学会走路之前,有整整三年时间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的。普通人在这三年中不能有任何娱乐和交际活动,而如果是官员,则要停下手头一切工作,立刻请假回家,这叫作“丁忧”。
1367年9月,随着张士诚的死亡,江南地区已经没有割据势力能和朱元璋一决雌雄了,从十年民军内耗中抽身出来的朱元璋,终于有精力把目光投向北方的大元帝国。
给帝国起名儿,也就是国号。在三千多个常用汉字中,刘基选中了“明”作为国号,他的理由是:首先,《易》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日月为明,明就是太阳和月亮,明象征着光明。更巧妙的理由是,朱元璋姓朱,朱就是红色的意思,与“明”字正好传承。历史上习惯把帝王姓氏和国号连起来称呼,比如李唐王朝、赵宋王朝,但怎么听都没有朱明王朝来得霸气。
1366年,随着地盘越来越大,朱元璋的派头也越来越大,他需要重新建造一座伟大的城市,一座和帝国荣耀相匹配的国际大都市,以及一座和朱元璋相匹配的宫殿。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刘基身上,因他精通一门比建筑学更加重要的学问:风水学。
南京的风水非常令人振奋。金陵帝王州,南京的风水可以用虎踞龙盘来形容,城西的石头城像一只蹲着着的老虎,东北的钟山则像盘屈的卧龙。
而南京城的四周群山环绕首尾相连,钟山呈东西走向横卧于南京城东北,钟山西北,幕府山于乾卦绵延横亘,屏障长江;钟山之东,铜家山、龙王山、青龙山、大连山于震、巽两卦层层护卫,呈东北---西南走向前包抄;钟山西面,五台山、清凉山等山峦起伏,低俯守护,为白虎砂;钟山西南,雨花台、岩山、罐子山、牛首山、韩府山、将军山、翠屏山等山丘连绵,于坤卦镇守拱卫;钟山之南有横山,状如天印的方山在远方正朝,江宁平原作为明堂平坦无垠。
可惜的是,这座城市递交到刘基手里的时候,风水已经被破败得差不多了,前有秦始皇开凿淮河,“水破天心”,破了南京的风水格局,后有楚庄王紫金山埋金,镇压南京王气,再加上历朝历代不科学的城市建设和野蛮施工,南京城的风水格局已经千疮百孔,地脉泄尽,王气难收。
经过严谨的推论和研究,刘基决定将南京城的整体格局往东部倾斜,在旧城白下门外约二里的地方,东向增筑新城,为的是能够聚拢钟山的王气。
在刘基的设计中,新皇宫雄伟庄严,朴素大方,气象万千。皇城开六门,按方位对称。皇宫内部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建有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称作“前朝”,其中以奉天殿最为宏伟,一般称“金銮殿”;用于皇帝、皇后日常处理大事及居住的乾清、坤宁二宫,称作“后延”。前后相合,就是人们党说的朝廷。东路建有文华殿、文楼、东六宫等殿宇。西路建有武英殿、武楼、西六宫、御花园等。
宫城之外,建有一个圈城,名皇城,正方形,内有宫城。宫城与皇城及其中的建筑,合称为“皇宫”。皇城也开六门,门与门对称、等距。正南门叫洪武门,东侧叫长安左门,西侧叫长安右门,东叫东华门,西叫西华门,北叫玄武门。从洪武门到午门的千步廊上,还建有承天门、端门。皇城之内,宫城之外,东南建有太庙,西南建有社稷坛等。
皇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以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作为全城的骨干,所有城内宫殿和朝廷机关沿着这条线连接在一起:东面是礼、户、兵、工部,西边是前、后、左、右军都督府。
1367年10月,朱元璋攻破张士诚,正好皇宫竣工。站在雄伟的宫殿里,朱元璋志满意得地对身边的人夸耀:这么高的宫墙,还有谁能进得来!
大家纷纷附和,只有刘基小声回了一句:“人是进不来的,只有燕子才能飞进来。”
几十年后,燕王朱棣带着靖大军杀进了宫城,夺取了皇位,刘基一语成谶。
与皇宫一起开工的还有南京新城,在新城的建设上,刘基依然别出心裁,并不拘泥于古制建成正方形,而是在南唐古城的基础上,利用南、西两段城垣加固加高,进而扩建,把南唐都城之外的卢龙山(狮子山)、鸡笼山(今北极阁)、覆舟山(今小九华山)、龙山(今富贵山)、马鞍山等诸山,全部圈入城内。这样就没法收拾得方方正正了,只能依山水和堤湖走向筑城,形成了一个多角的不等边形状。后又把玄武湖、秦淮河略加连接,作为护城河。新城城垣全长六十余里,上建雉堞一万三千六百十六个、窝棚二百座。城下基座用花岗岩和石灰岩砌成,上面再砌巨砖。巨砖由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五省一百二十五个州县烧制,然后由水路运送到南京。砖侧都打印着府县、监制人和造砖人名。筑城时又在砖缝中用糯米汁或高粱汁、石灰和桐油混合的“夹浆”浇灌,以加强黏合力。新城开城门十三座。
朱元璋前后历时21年,征调20万户工匠,最后才建成了这座气势恢宏的明朝皇城。
除了建造都城,刘基还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制定历法。刘基和自己下属高翼呕心沥血写了一部全新的历法,被朱元璋否认。刘基只能在《授时历》的基础上修修补补。1367年冬至,刘基交稿了《戊申大统历》四卷通过了朱元璋的审核,成为明朝的官方历法。
法是一个国家的度量衡,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轨迹,没有法律,国家机器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大明朝想要长治久安,必须有一套严谨完善的法律法律。因此,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刻任用左丞相李善长为总裁官,御史中丞刘基、参知政事杨宪、傅王献、翰林学士陶安等人为议律官。
刘基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成稿的《大明律》规定了十大恶,“谋大逆”“谋叛”“不道”“不孝”“大不敬”等十条“大恶”规定“就算是遇到大赦天下,也不会放过犯下这十条罪的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恶不赦”。经过多次修订,《大明律》终于在1373年成稿,接着,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几经更改,于1397年才正式颁行。
1368年刘基递交了辞职申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十几年戎马倥偬让六十岁的刘基落下了一身的病,再加上此刻官场失意、老年丧妻,天威难测,每天担心吊胆的隐居生活,慢慢消磨了刘基的意志,也消磨了他的身体。
1368年11月,归隐三个月的刘基再一次回到帝国权力的中心。朱元璋已经不再重视刘基的计谋,等待刘基的,是更加莫测的前途。
1370年10月,刘基又得到一个职衔:弘文馆学士。
刘基太了解朱元璋了,功臣名单上的人一个都跑不了。
1370年年底,刘基再一次告老还乡。朱元璋送了一首诗《赠刘基》
 
 
 
 
在这首诗中,朱元璋对刘基的功业评价非常高,也流露出了依依不舍的情绪。毕竟刘基曾经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身边,跟他一起熬过了那段朝不保夕的岁月,从1358年刘基出山,到1368年天下一统,整整十年,十年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陌生人可以变朋友,朋友可以变成仇人,连仇人都可以重新变回陌生人。
1373年胡惟庸指使刑部尚书吴云沐以匪夷所思的“刘基侵占王气之地”为名弹劾刘基。这分奏折击中了朱元璋心中的痛点,下令停发刘基退休金。刘基不愿意就地等死,他决定离开青田,奔赴南京。
进入1374年后,刘基预测的“三十年杀运”即将临近,朝堂之上的白色恐怖气氛越来越浓。昔日朝中的权贵动不动就被当庭打屁股(廷杖),甚至流放、诛杀,就连一直被称为谦谦君子的宋濂都没能逃脱朱元璋的犯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刘基只能更加谨慎,他像只受惊兔子一样,一步三回头。这样的日子,刘基熬了一年多,心中的郁结是常人无法想象的。1375年正月,刘基终于病倒了。
1375年,刘基收到了朱元璋下发的文件《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准许他告老还乡。2月24日,刘基告别了朱元璋,最后一次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回到家后,刘基苦苦撑了一个多月,即使在弥留之际,刘基心里想的还是国家社稷,他打起最后的精神,口述了一份遗表:“治理国家,一定要一张一弛、宽猛相济,而现在这个时候,已经应该修德政了。另外,南京周围那些险要的军事要塞,一定要和南京城连成一片互为犄角,不可懈怠。”写完之后,刘基让自己的次子刘璟把遗表收起来,说:“胡惟庸这个人迟早会完蛋的,等他完蛋了,陛下一定会想起我,到时候,再把这份遗表给他。”
接着,刘基又把自己这一生关于天文、数术、兵法方面的著作手稿全部交给长子刘琏,嘱咐等到自己发丧后再呈交给朱元璋,并且特别嘱咐,刘氏家族的后裔绝对不能够学习这些知识。
大明朝洪武八年,即1375年,刘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六十五岁。
就在刘基逝世后不久,朱元璋正式向功臣举起了屠刀,蓝玉、胡惟庸、李善长、冯胜、傅友德、汪广洋------一个个显赫的名字全都成了刀下亡魂,南京城被杀戮的恐怖所笼罩。刘基预言中的三十年杀运开启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功臣脑袋落地,朱元璋感到越发疲惫、越发寂寞。他又重新开始想念刘基,毕竟在所有功臣中,刘基是最低调,对他威胁最小的。于是,在刘基死后,他得到了生前所没有得到的尊荣。
1390后,朱元璋授予刘基的子孙们世袭诚意伯的权力,同时把俸禄从二百四十石增加到五百石。
即使在朱元璋驾崩后,刘基的平反工作依然在继续。
1513年,嘉靖皇帝朱厚照加封刘基,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1531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把刘基的灵位请进皇家祠堂,和徐达等 开国功臣并处一室。
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谋略大师、术数大师,同时作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作为能与吕尚、张良、诸葛亮并称的传奇智者,刘基无愧于这样的殊荣。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