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道德经》顿悟人生

(2021-04-16 16:26:40)
标签:

文化

杂谈


   《道德经》“进可治世兴邦,退可顿悟人生。”鲁迅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下篇《德经》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道陵创五斗米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诲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道德经》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作万物的来源。道先天地而生; 至虚至无,却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发生的作用的方式和成果。“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通过阅读《道德经》人们可以树立起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态度: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正。

“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

“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天有三宝:日、月、星。

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精、气、神。

老子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的方法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小到大; 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要为事于其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会在事物处于毫末之时就察觉和解决它们,防患于未然。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一个治国理政方针。无为而治,“治”是目的,“无为”是手段和途经,即通过“无为”的途经去达到“治”的目的。

《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道德经》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方面,据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道经

道经共三十七章,分别是众妙之门、功成弗居、圣人之治、和光同尘、多言数穷、谷神不死、天长地久、不争无尤、持而盈之、明白四达、无之为用、去彼取此、宠辱不惊、执古之道、微妙玄通、致虚守静、功成事遂、大仁大义、少私寡欲、独异于人、孔德之容、圣人抱一、希言自然、物或恶之、道法自然、宜戒轻躁、常善救人、常德乃足、去奢去泰、不以兵强、恬淡为上、知止不殆、自知者明、不自为大、往而不害、柔弱刚强、道常无为。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儒家关心的是社会,看重的是父子,君臣之间的天经地义的关系。

道家的观点是:“世界既不是现实的社会秩序,也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客观实际,而是超越经验的“道”和“无限”。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天下万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响,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最终走向坟墓,从来没有终止过变化。在此过程中生过病,犯过错,当然也享受过成功的乐趣,体验过失败的沮丧,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大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发生作用时却永无止境。它如深渊一样广大; 像世间万物的宗主。它不显露锋芒,解除世间的纷乱,收敛它的光耀,混同它于尘世,它看起来幽隐虚无却又实际存在。为人处世,要能屈能伸,特别是处于险境的时候更要和光同尘,韬光养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明白四达”老子认为,人们无论是形体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使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保持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淡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提高自身休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爱民治国。人类之所以称为“大自然的精品”“造物主的杰作”“万物之灵长”,主要就是因为人类拥有精神和意志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无之为用”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即“无”和“有”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只有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做到位“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乱用。这样才能达到“以无为有”的境界。因为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我们拥有的东西也会瞬间化为乌有,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所以。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在佛教中,人类的感觉器官被具体分成了六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分别感知着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世境界。正因为感知了这六种境界,所以人类产生了喜、怒、哀、乐、忧、思六种意识。也正是这六种意识的存在,才使我们原本平静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欲望。

“宠辱不惊”老子看来,人在荣辱面前“宠辱不惊,贵大患若身。”虽是常态,但都是不正常的。因为荣辱都是一时虚名,事过境迁之后便成过眼云烟。人不能远离荣辱,但也不能成为荣辱的奴隶。只有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正确对待荣辱,就能豁达处世,不至于荣辱所羁绊。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处理矛盾的过程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处世哲学。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过客,都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样,不能超越生和死,这是“大道”的必然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以谦逊的心态做客人,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琐事,这和世间的庸人有着本质区别,庸人总是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势必以尊贵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以骄纵的态度对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损害自然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也必将以毁灭自己而结束。老子主张以客人般的身份来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妄为。

“致虚守静”“大道”虚是其常,有是其变; 静是其常,动是其变。老子告戒:万物生生灭灭是大道法则,知而不于涉是睿智,如果凭借自己的神通妄加干涉,那样必遭凶险。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意思是,善良和邪恶能有多大的距离呢?仅在一念之间罢了。带着忧愁和烦恼生活的人,其人生的幸福感也必将大打折扣。老子看来,贵与贱,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之间的种种差别都是人们按照世俗的眼光来制定的,其实并不符合“大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对于人类而言,是品格; 是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备的内在素质的标准。只有真正领悟大道的人才能拥有人德,才能将德行发挥到极致。

“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有四种东西最大,即:王、地、天、道。道与天相比,道为大; 天与地相比,天为大; 地生万物,地与万物相比,地为大; 王与百姓相比,王为大。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道大而玄奥,生成了天地万物。人应该顺应自然,敬畏自然。道作为世界的本源,是宇宙万物之母,道作为最一般规律,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生之中。老子道的哲学理念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为人类治身治国提供了可循的规律。

“常善救人”老子提出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善行: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善言:人们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别人抓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说话时都能说到点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善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地把结果计算出来。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事物的运作和各种变化,并且能从各种变化中找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善闭:对于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这里所说的“封闭”,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封闭,是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同类残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善结:什么是善结之人呢?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老子在这里并不单纯地阐发“善结”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握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掌控能力呢?途经有一个,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知止不殆”道德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万物也都受着道德的支配和调节。立法是手段,止法是目的。只有使治国的法则和道德结合在一起,并最终以道德取代法则,社会才会安定,天下才会太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始终不离失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道常无为”老子认为最完美的治世之法是“无为”,即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而为,能顺道而行,就会自然走上正轨。法的根本在于无为,治民的根本在于使民无欲。

德经

德经共44章,从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由处实去华、贱为贵本、有生于无、大器晚成、或损或益、无为之益、知足不辱、大成若缺、知足常足、不为而成、为学日益、圣无常心、出生入死、尊道贵德、天下有始、行于大道、善抱大道、物壮则老、知者不言、以正治国、福祸相倚、长生久视、治国烹鲜、各得其所、万物之奥、为大于细、慎终如始、善为道者、不争之争、持保三宝、不争之德、哀者胜矣、被褐怀玉、知不知矣、自知自爱、天网恢恢、民不畏死、民之轻死、柔弱处上、功成不处、柔之胜刚、报怨以德、不国寡民、为而不争组成。

“处实去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老子提出: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再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越往下,人为的造作越多,离道越远。大丈夫不应务虚,而应当以返本归源为要务。“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只要是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不合于道的行为,就是“失德”。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道指的是客观规律,而德指的是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天道和人德一起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有生于无”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道而生的,因此,自然应该合乎大道的德行,只有这样才能正常生长,发展和运行。人的生命就是一次短暂的旅行,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复归到起点,这种循环往复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生就有死,这是大道的自然规律,我们为什么不坦然面对这一切呢?

“祸福相依”“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一规律。福与祸也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当处境安逸的时候,应当居安思危,时时提醒自己,福也许是其中正潜伏着祸事,很多祸事都是因为乐极生悲而引起的。

“或损或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始终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天为阳而地为阴。天所阳而地气阴,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必然带有阴阳二气,万物之所以生,是由于阴阳相合而生成的和气所致。正是有了和气,才使万物得以安宁和生生不息。

“无为之道”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腾跃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水是最柔和的事物,它象征着大道的德行。水也是无欲无求的事物,它总是安静地绕开繁华,顺着低洼的河谷缓缓前行,默默无闻地顺流而下,滋润田地、山谷。它绝不会在地势险峻或壮观的地方驻足停留,它造福万物却不主宰万物; 它绝不居自傲,而是莫甘于卑下的地位。水凭着自己柔顺的特性攻无不克,几乎侵占了所有的领域。水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它却十分谦逊,时刻表现出无为,素朴,默然的柔和状态。

“知足常足”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 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贪婪对于统治者而言,往往会把国家引向无穷的灾难;贪婪对于普通人而言,往往会把自己拖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罪咎无道”人生最大的祸患,往往是因为不知足而引起的,人生最大的过失,也常常是因为自己贪得无厌而发生的。所以说,知足而止,就会经常感到满足,世人之所以妄生是非,多是因为贪欲不止所致。

“为学日益”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 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天为的境地。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 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智慧的命题。

“福祸相倚”内心自然淳朴,人们就不会惹是生非。“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即灾难和幸福是相依相随的,谁也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任何幸福的背后都潜伏着灾祸,但是,灾祸并不是永远存在的,灾祸的反面就是幸福。福和祸没有绝对的界限,为祸福而快乐或悲伤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对于灾难和幸福,我们要学会坦然地面对,要做到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从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入手,所以有道的人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

“善为道者”人的智能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道德的基础而,那么,就会成为天下的大祸患。做事情的时候,只有遵循大道,做到敦厚朴实,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俭而能广”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把节俭作为“三宝”之一,并要人们永久保持。老子所说的三宝,即节俭、慈爱和谦虚三者并不是割裂的,一个真正慈爱的人,也必是一个节俭和谦逊的人。每个人占有的财富必须符合制度,就像布福,要有一定的宽度一样。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贪婪纵欲,只会把自己引向绝路。君子不做违背礼义的事情,百姓不做不祥的事情,这是古代的遗制。

“知不知笑”刚愎之人,多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多是孤立之人,孤立之人,多是最终失败之人。一骄傲自满的人必定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面对一个狂妄而骄横的人,我们无须与之理论,时间自会证明他的实际价值,事实自惩罚他的无知可笑。

“自知自爱”一个人如果作了恶,他可以欺骗别人,但是无法蒙骗自己。自知就是对自己良心和良知的认同,“自见”指的是只以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见解和观念,这事实上就是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他人,没有世界。“自爱”是自知的结果,是对自己天生的良心、良知的认同和热爱。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而不爱他人,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自爱者。只有做到爱已及人,这才是真正的自爱。

“报怨以德”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那就是多个朋友多一条出路,少一个仇人少一堵墙,以报怨,化解心中的怨恨,使之化为友爱,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老子向来提倡报怨以德,以宽大的胸怀,包容错误,消除心里的怨愤之情,这便是最高的为善之德。

“为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行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语言自辩,爱用言语自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道德经》的总结。在老子看来,人类就像是浩瀚大海里的游鱼一样,成群结队,但是每一个个体又有差异。在这个浩瀚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要成长,衰老和消亡,也都无一例外地喜欢生而厌恶死,这是因为生是幸福的,人生在世,既可以抬头观望天上的星星,又可以低头俯看草叶上的露珠,世界上的美丽事物是天地赠予我们的礼物,这些事物可以让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它们的美好而不求回报,更不用说去伤害我们了。

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愉悦身心的过程。该读本随文配图,用彩绘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中的场景,将抽象的道理具化,让读者体悟“道”的精髓。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我们既要以儒家的积极进取为人生态度,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又要用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顺其自然,超然通达,顺势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