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篇小说《主角》,掩卷沉思,小说中的人物在我脑海像过电影一样,一个个人物形象闪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段秦人的戏曲史,这同样也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史。品读《主角》忆往昔,好像《主角》的人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即可对号入座,也可回望人品。提笔谈点感想,一是对作者的崇敬之情。二是抒发作品给自己的一点感悟。
《主角》是陕西作家陈彦创作的长篇小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由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
《主角》讲述了一个名叫忆秦娥的女演员随着改革开放从放羊娃到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奋斗过程的沉浮史。《主角》的主角忆秦娥,一九七六年还不到十一岁。姐妹俩,她排行老二。父母亲更希望她们能招引来一个弟弟,因此,姐姐取名叫来弟,她叫招弟。招弟对上学兴趣不大,上完学还得回来放羊,倒不如早早回家放羊算了,她想,论条件,县剧团招收演员,是应该让她姐去的,她觉得她姐比她漂亮、灵醒。可家里觉得姐姐毕竟大些,还有用场,就硬是把她送去,她舅胡三元是剧团的敲鼓佬,觉得外甥女唤招弟太土气,就给她改了第一次名字,叫易青娥。这个名字,也是因为省城剧团的大名演叫李青娥,才照葫芦画瓢。后来易青娥还果然出了名,又被剧作家秦八娃改成忆秦娥,忆秦娥竟然从此就爆得大名,一步步走向了“塔尖”,终成一代“秦腔皇后”。
整部小说有两条大的主线,一条是忆秦娥一步步成为“秦腔皇后”的奋斗过程;另一条线是忆秦娥被迫卷进纷争的社会沉浮。在这两条主线中穿插了她舅胡三元一次刑拘和两次牢狱之灾;在宁州县剧团当烧火丫头时,食堂的廖耀辉、宋光祖两位大厨谁是大厨,谁是二厨勾心斗角,丑态百出;胡彩香、米兰老师为主角明争暗斗,胡彩香和她舅胡三元勾搭成奸;憨厚的胡老师爱人张光荣,戴着绿帽只能借着酒劲,操起他的管钳修理一顿胡三元,以解做男人的羞耻窝囊;四位老艺人裘存义、苟存忠、周存仁、古存孝,“忠孝仁义”在文革期间的沉默,对秦腔戏曲的热爱,对古装戏深厚功底。在忆秦娥人生的最低俗,教她练功、唱功,让她走向了秦腔戏曲的启蒙,对后续走向舞台中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宁州县剧团两任团长黄正大、朱继儒,前任落井下石,后任同情怜悯;省秦单仰平、丁至柔、薛桂生三任团长各自怀揣对事业的追求,各自展示着自己的领导才能和管理水平,把中国官场的各色人物一一介绍给读者。人生中的两次婚姻刘红兵、石怀玉,都用不同方式深爱着她,但都物及其反,未能牵手走到人生的终点。和自己从宁州剧团调到省秦的楚嘉禾以嫉妒狠的方式,和自己的母亲用鄙痞下流的手段,匿名举报、无中生有、煽风点火打压忆秦娥;周玉枝随风逐流,与事无争,满足现状。忆秦娥的儿子刘忆和养女宋雨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悲与喜的色彩,特别是宋雨女承母业,使秦腔戏曲后继有人。书中的人物一一登场亮像,个个特色鲜明,都能让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身边的领导、同仁或朋友,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看后让人回味无穷,感叹人生美哉、妙哉。
《主角》时间跨度40多年。作者试图通过戏剧舞台生活的一角,窥探一个时代的脉动与一个群体的生命律动。小说的叙事场景也在不断扩展拉开,既有乡村也有都市,既有国内也有国际,既有情场也有生意场,甚至还有人间天堂和地狱的对比。从改革开放一直写到当下,对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云变化也有较多的着墨之处,用秦腔艺人的视角串联起了整个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个体命运沉浮附着在时代的巨变之上。
角儿,也就是主角,其实是那种在文艺团体吃苦最多的人,当然,荣誉也会相伴而生。荣誉这东西常遭嫉恨怨怼。因而,主角又总为做人而苦恼不迭。拿捏得住的,可能越做越大,愈唱愈大,拿捏不住的,也会越演越背,愈唱愈塌火。
易青娥第一次享受主角的荣誉是在宁州县剧团演《杨排风》,哪天晚上演出成功,她感受到了一个主角非凡的苦累,甚至是生命的极端绞痛。但也体验到了一个主角,被人围绕与重视的快慰。这么多人关注着自己,心疼着自己,那种感觉,她还从来没有体味过。她觉得,脑壳即使勒得再痛些,也是值得的。
忆青娥第一次感受披红的荣誉是在豹子沟垴村,虽然只有七十几口人,加邻村的也就一两百观众。可那天在雨地中,他们始终不变的坐姿,还有那响彻山坳的呐喊声,几乎影响了易青娥一生,她领悟到,唱戏是不偷懒的。人可能在偷懒中获得一点快活,但却会丢掉更重要的东西,也会丢掉一生最美好的记忆。那天,易青娥第一次获得观众给她披的被面子,那被面子,是老村主任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用的,他竟然心甘情愿地拿出来披给了她。老村主任说:“我一生没看过这好的戏,也没见过这样卖力的演员,我们要都像易青娥这样演戏做事实诚,豹子沟垴的日子,早都过到人前去了,可惜,我们一直都在摆花架子,把好日子折腾完了。”
易青娥红的发紫是参加全国戏曲调演,特别是进了中南海,回来,就跟炼钢炉里的铁流一样,红得淌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火海,把自己以外的一切东西全部能熔化,烤糊、烧焦。这时的省秦就像大牛头锅煮开了一样:柴烈、火啸、汤沸、气圆。
易青娥秦腔艺术的顶峰是省秦到欧洲三个月的演出,可谓轰动欧洲,在美国百老汇演出结束时先后五次谢幕,时间长达十六七分钟。第二天美国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中国古老剧种秦腔,在百老汇的演出盛况,忆秦娥的剧照,甚至都有媒体用整版推出。回国后,忆秦娥的戏迷竟然拥到机场,拉起横幅,打起锣鼓,把她抬着弄上一辆大桥车接走。
胡三元,一个热爱鼓艺追求完美的艺人,他对板鼓的迷恋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他不能敲的东西,生活中的所有物件都成了他练习鼓艺对象,心直口快,喜欢说实话。毛主席逝世时,要求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有人举报,在全国人民沉痛悼念毛主席的时候,胡三元偷偷在房里搞娱乐活动,为了逃避监督,压低声音,用一本书当板鼓,在练着鼓艺。团长黄正大把他送到了公安局,被刑拘。在河霸拉石头,胡彩香和秦娥看他时,远远看到他蹲在一块石头旁,用手指当鼓锤敲打着。第二次剧团排《洪湖赤卫队》团长要求出冷彩,他想出大彩,装药过量,将演彭霸天的胡留根从高台轰下,身负重伤,抢救无效身亡,入刑六年。第三次是用鼓锤敲掉了一位无理取闹老板的两个门牙,又一次坐牢。回望胡三元所走的路,是一个有能力、有技术、有理想的人,心地诚实,做事认真,对秦腔艺术更是一丝不苟。但性格耿直,目无领导,秉性决定了他命运,经常被人设计、捉弄、陷害。胡三元第一次展示自己的才能,是第一次劳改释放后安排在伙房帮忙,忠、孝、仁、义四个老艺人和他没明没黑的排《杨排风》,胡三元从此就像别到干滩上的鱼,突然被扔到了水里一样,盘成了一条浑龙,看着这条龙有形、有气、有神、点睛地飞腾。大年初一晚上,一经推出,立马引起了不比当年剧场大爆炸一样的轰动效果。胡三元经过人生的沉沉浮浮,最后回到了他的家乡九岩沟,和他的姐夫忆秦娥的父亲又恢复了以前的“皮影戏”。胡三元将七八样乐器(司鼓、大锣、小锣、吊镲、木鱼、铙钹、大鼓等)一人操作,除板鼓、战鼓、大鼓外,他把其他几样乐器,都用一根有好多枝丫的根雕挂起来。木鱼、梆子,是绑在两条腿上,还有很多发明,竟然把锄头、镰刀、簸箕、箩筛都当了“响器”。戏里的“战斗”一打响,冷兵器与“飞沙走石”的搏杀声,还兼吹着唢呐、管子,全都是一个人在忙活,观众都不好好在前边看戏,而跑到后台看他了。忆秦娥回到家乡站在皮影戏的亮子前,手拿话筒,和她舅再一次配合,她唱得声情并茂,眼含热泪,她舅敲得精神抖擞,气血贲张。她随便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稳步、一个呼吸、一个换气、一个拖腔,甚至一个装饰音,她舅都能心领神会地给以充满生命性与艺术张力的回应。那是高手与高手的心灵相通,是卯头与榫口的紧致楔入,是门框与门扇的严丝合缝,是老茶壶找见了老壶盖的美妙难言。胡三元把自已的一生献给了秦腔事业,虽然未能有多大的成就,但他就是喜欢、热爱、挚着,敲鼓已成他生命的全部。
什么是主角?主角就是一本戏,一个围绕着这本戏生活、服务、工作的团队,都要共同维护、托举、迁就、仰仗、照亮的那个人。你可以在内心不卯他的人格,以及艺术水准,地位,但你不能不拧紧你该拧紧的螺丝,不能不拉开你该按时拉开的大幕,不能不精准稳健地为他们打好追光。其实配角也是生活的主角,那些配角,也都是以自己生命为轴心的主角,由舞台到生活无不如此。宁州剧团的两位团长,省秦剧团的三任团长,各自经历了中国发展的不同时期。但各自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领导艺术在作者的笔下展示着官场各自做人为官之道。秦八娃一个县文化站长,其貌不扬,但才华横溢,精通古今,是一位有名的戏剧作家,和自己的爱人,豆腐西施过着平常人的生活,他为忆秦娥量身打造的《狐仙劫》,为她养女宋雨打造的《犁花雨》,几乎场场精彩,人物个个鲜活,唱词句句珠圆玉润。胡彩香和米兰当年为了谁是A角谁是B角明争暗斗,各自使出了浑身懈数,当人生暮年之时,米兰又因秦腔而从美国回国,看完忆秦娥的演唱,她泪流满面,虽然她很有钱,但精神的空虚,让她在一瞬间找到了根和魂。当两位当年的竞争者,从新认识自已和回忆往事时,她们相互而拥,都能用宽广的胸怀接纳对方。特别是米兰为了能让已退出剧团的胡彩香,随省秦登上百老汇的剧场,不单向省秦提出了要求,还要求胡彩香以领唱站在舞台的中央。这是人世间一种升华的情和意,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哪就是视自己生命的---秦腔艺术。生活中谁都是主角,谁又都是配角。或者说,普通人才是生活的真正主角。
从秦腔历史看任何创作,其实都是集体所为,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一个故事,一场好戏、一段唱腔、一句道白、一个动作,甚至一个锣鼓点的反复敲打研磨,才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让人在精神享受的同时,又发人深省,让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如何扮演好各自的主角和配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