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二年级进退位加减法口算能力提高的研究

(2013-01-23 14:20: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研教改

问题的描述:

    对于小学低段,我们每学期都要口算比赛,每次比赛前都要进行量不少的练习,在练习中发现二年级学生的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很不平衡.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很强,100以内减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强,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弱, 同时发现尽管进行了不少的练习 ,学生一遇到进退位的口算时,速度很难提高,学生平均每分钟只能做4.5道题,而且正确率低,在经过大家一起调查,分析,讨论后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等现象。

 

原因的分析:

    1.一年级没有严把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口算关.

   《课程标准》中对整数运算的基本要求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这里的熟练,是指能保证运算结果正确并能流畅地进行计算,乃至能脱口而出. 2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的好坏,对之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其实,在一年级时就存在口算能力不平衡现象:10以内加法的口算能力很强,10以内减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强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弱,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弱.

    2.忽视算理,使计算方法与算理脱节.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口算易教,学生易学,只注重口算结果,忽视口算算理的理解与能力的训练。而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3、对口算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在口算教学时,多数采用让学生视算,进行口述或记答案。在组织教学过程时,虽然也会运用竞争、比赛、开火车等游戏,去调动学生参与,但很少有简便方法的指导,使计算方法不够优化,达不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的目的。

   4. 学生不能进行长期系统的练习。     

   由于教学理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中采用操作、

探索、合作的机会多了,课内练习的时间少了。再加上学生负担的减轻,课外也不能加以重复性的练习。老师偶尔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口算练习,但不能做到长期坚持,以致于功亏一篑。         

 

实施计划:

一、要熟练的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任何复杂的计算都是由一步一步简单的计算组合而成的。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就是“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分析他们的错误原因,还是这些基本的计算不过关造成的。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1、利用口诀,加速计算。朗诵儿歌和口诀,是小孩比较喜欢的活动方式。在教学中,口诀简单易记,朗读时节奏鲜明,它是儿童启蒙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20以内加减法计算中也可把口诀引入课堂。

    20以内进位加法总共30道,和为10的5道,11,12的4 道,13、14的3道、15、16的2道、17、18的1道。如教学10的组成时,可以自编 “凑十歌”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比如,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九二十一 ,八三十一 ,七四十一, 六五十一 ;九三十二, 八四十二, 七五十二; 九四十三, 八五十三,七六十三 ;九五十四, 八六十四 ,九六十五 ,八七十五 ,九七十六 ,九八十七;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减9加1、减8加2、减7加3、减6加4、减5加5。(减数是9,差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加1的和,减数是8,差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加2的和,以此类推。)学生一旦背熟这些口诀,就可以依靠它们来提高计算的速度。

 

   2、自制卡片,加强训练力度

   教师把以上题目制作成口算卡片,每节课拿出3-5分钟进行开火车练习。或是让学生在早自修时或课前来读一读、算一算。

   学生制作卡片,在每节课开始前两分钟进行卡片赛,老师记时间,同桌互考,看一分钟能做几题。

 

二.强化两位数进退位加减法练习。

   两位数加减法不能用口诀等形式进行强化记忆,所以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练习,形成快速计算的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   

   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体验由算理抽象到算法的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比如二年级学生学的万以内数的加法,首先让学生明确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再借助计数器讲算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最后总结出计算法则;相同的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2、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在有关计算的学习中更是如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比如在连续退位减法中象100-58这样的题,部分学生对退位的0变9不理解,造成计算的错误。辅导时,借助计数器一遍遍直观的演示,直到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止。在批改作业时,要记录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通过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分析错误原因、最后改正的顺序进行练习。

   3、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出不同的题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很多计算题都有它的规律可循,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提高计算的速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目:这些规律。

   三、形式多样,持之以恒,对难点口算题进行练习

   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其达到正确熟练,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实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不长,喜欢新鲜的事物等,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坚持每天的专项训练
    课前坚持用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基本训练。这种课堂口算训练形式,要求学生合理选择算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计算出结果。坚持堂堂练、天天练、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时,可选用以下的形式:
   1、运用口算纸。教师指定时间,让学生在口算簿上算题,让学生交换改、对得数。这种速算比赛的形式,效果比较显著。
   2、运用口算卡视算。指名口算,可以按座位顺序算、小组算、横排算、竖排算,像开火车似的一个接一个很快说出得数。
   3、听算练习。老师口头念题,让学生在算术本上写得数。老师念完题,指名学生报得数。这种练习形式难度大些,需要学生认真听,积极地思考,迅速地计算,耳、脑、手、口并用。
在专项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积极状态。

   课后家、校结合,让家长明白口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家中也有意的进行训练。运用自制口算卡纸与家长进行口算比赛,谁快谁得卡,多者为胜,把游戏与作业结合在一起,避免了每天做口算活页的无趣。

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实验小学一到二年级学生,课题将从调查研究法、 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目标为:

   1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使学生突破两位数加减法口算中的关卡,提高口算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为之后的多位数加减计算打好基础。

   2、通过过程研究,探究出低段孩子最有效的口算训练形式并加以推广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成果展示

 

                                                                             (李美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