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每日读经,未尝一日懈怠。每得精要,必转录于微博,寥寥数语,皆是妙觉。我少定性,甚爱其短,日日跟进,稍安尘心。
日前,博上读到“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似悟非悟:心是什么,境又是什么,经中心与境又是什么?心是人的所思所想,一份自我意识。心与生俱来,缘根尘而起。所思所想,通则为境,一片清净。不通则为障,都是烦恼。愚人心境,世俗思绪,天天柴米油盐,福禄喜寿,执着是苦,占有为乐,看开称淡。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反反复复,无休无止;至人心境,心亦境,境亦心,心既通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是无我之境,到这般达境,无所谓除与不除,已经除无所除了。因此,依我拙见,心与境,不通是为矛盾,有对立一面。通了便是圆融,统为一体。
至人非人。圣人孔子,尚有见南子的不得已。至人无所滞,已然是神佛。这样的人,世俗有吗?若有也是化身回到尘世卧底的,我们凡胎肉眼,无缘识不得的。
是人皆愚,深浅而已。对所有人的教化,开始都是启蒙。虽根机不同,悟性参差,也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识字从一横始,认知从一事始,开悟从一物始。至于如禅宗顿悟之说,并不适合于众生的教化。
禅宗史上,顿悟之说,几经发展。僧肇等人认为在第七地有“小顿悟”,到第十地是“大顿悟”,开始了最早的顿悟之辩。道生强调顿悟之前有严格的次第阶级,必须要到达十地之后,才可以顿悟成佛。小顿悟也好,大顿悟也罢,顿悟质变之前,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量变过程。到了慧能,顿悟是超越任何阶级的。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般若品第二》)通过顿悟从凡夫位在刹那间就可以直至佛地。我以为论悟性与机锋,慧能胜神秀一筹。菩提本无树一偈,句句见慧。但是,神秀:身是菩提树一偈,更适宜教化众生。众生生在尘世,修行路上,时时勤拂拭,是必须的功课。过犹不及,慧能的顿悟只适用根机极厚的个别众生。出于人人本佛,虽然慧能顿悟在思辨上无懈可击,但众生毕竟无明,顿悟之说,非但不能正确引导众生,反而易生投机权变侥幸的纤巧之心。
人生几十年,回过头来看,对于个人的修养,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踏实的修持,比根性深浅与悟性大小更重要。古印度有个名叫周利槃陀伽的人,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对于佛经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连一行都记不得。佛陀决定要亲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要槃陀伽通过勤快地打扫寺院、帮其他比丘擦拭鞋子来清除业障,同时要边扫边念诵和思考两句话:“拂尘”、“扫垢”。最终修持到阿罗汉的果位。人称扫地大师。
我们这个世界,无论出世间的,还是世间的,并不缺少智慧的人,缺少的是做人的扎实与多少年如一日的修行。戒定慧,戒是根基,是起点。比之慧,戒是细枝末节,但若不坚持守戒,做到时时勤拂拭,日积月累,我们的明镜就会失去光泽。现在佛家缺少的正是一个戒字。信愿行,信愿高远,人生且有通透。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好每一步,才事关成败。走得好,渐入佳境,走不好,就是好高骛远。我们不能用修为的终极要求,代替扎扎实实的努力与修持。对于出世间的,我以为甚至可以抛开真如及圆融等执念,放下果位之心,如扫地大师一样,不拒细行修持就好。对于世间的,我以为众生不是至人,也不是圣人,不宜用至高无上的精神与道德求全一个人。能达到无我之境的人极少,但能做点好事的人很多。我们教化的着眼点应该鼓励人们多做好事,常常做好事。现在社会浮躁之风不减,凡事求捷径,谋权变,人们缺少的是一份踏实。
境缘一物出,境出无一物。治学,做事,修行,我们都要扎实地从眼前做起,有所凭借。出世间的,一开始就落入空境,没个十年二十年严格的戒守与修持,妄称达至人之境,按佛家说法极易陷入外道。世间的,心雄万丈,不愿从眼前下苦功夫,企图一步登天,难免陷入浮躁。不经磨难,无以深刻,不经生死,难得通透。有大成就、大境界者,必然经过了一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过程。我等碌碌,根本原因不是缺少智慧与机遇,而是缺少缘于一物一事潜心学习与长期坚持。到头来,不只失了境也失了心。即修行无所悟,事业无所成,做了又一轮行尸走肉而已。
格物致理。我们作为平常人,一生中能围绕一两件事,一直坚持做下去,就算是没有辜负这一生。而所谓境界,也就是专心于一物一事时忘我的状态。这状态,上升到形而上,就是诗、远方、宗教和哲学。修行就是对这份不自觉的忘我再认识,再坚持,反复体验,使之成为烟火之上的一股精气神。
所谓佛法,就是世间法的形而上。是过滤了烟尘之后的人间灯火。
君念经文我念君,
君日精进我日新,
君向圆融求胜义,
我安烟火当下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