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喀什第二天早上我们便去了名闻在耳,念念在心的喀什古城。
紧挨着古城历史悠久、道路曲折迂回、忽上忽下、迷宫一样的高台民居正在维修,我们从高台下想像一下高台上古老的维吾尔建筑风格,留下几张到此一游的背景照片,便来到了一路之隔,也是建筑在另一处高坡之上的喀什古城。有幸目睹了吊人胃口、吸人眼球的开城仪式,然后进入古城街市里巷走马观花转悠了个把时辰。
喀什古城作为著名景区,她的前世今生,历史名胜,趣闻轶事,充斥着网络报端。若问大街小巷走了一遍,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触动我心弦,引发我感慨的便是大街小巷干干净净,清洁如洗。若仅于此,现代城市似乎莫不如此,也没甚不同。不同之处是这个古城并不多见拖着清洁车、穿着黄马夹的环卫工人,而是保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老传统,各个店面、各家住户自觉清扫门前街面巷道。这个老传统在现代城市管理模式下,许多地方已经丢了,在这喀什古城还保持着。
我注意到靠近古城门,在坡上岔路口的一个家庭经营的面点门市,这家主人一有空闲,就清扫与洗涮街面。在一处里巷,一个维吾尔族老太太在优雅地扫着道路,整个巷道一尘不染。再细心观察,正是由于个个门市与里巷家家自觉维护,才保证了整个古城的干净卫生。古城人来车往,川流不息,这种各家自扫门前的保洁传统,比清洁工定时巡回清扫更及时,更有保障。而各户之间的自觉意识,临界多扫一帚的互相关照精神,更凝聚了古城的人心。
我不否认现代城市管理的专业分工。惋惜的是原来的邻里店面之间一些公共维护意识,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精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浓浓的人情味也都被专业分工掉了。我本农村草根,上世纪七十代末进入城市,对八、九十年代城市生活印象较深的,家家开门第一件事,就是自扫门前街面巷道。这一件公共事务,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每一家公德,体现着一个地方风气。后来经常参与卫生检查,工作内容之一便是督促个别偷懒的门市搞好自家门前的卫生。
优良的大风气是通过生活琐事渐渐形成的,无影无形,一旦丢失了,就很难再找回来。有人批评各家自扫门前雪,我是持赞成态度的。扫好了是公德,多扫一帚是友善,这有什么不好呢。
一条街巷几家人,
各户门前自扫尘,
相互之间多半帚,
扫出干净与情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