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自然探索》第九期组刊《粮食英雄》,纪念袁隆平院士。这组文章里有两个短篇,《水稻天生难杂交》和《“乔装”水稻的稗草》,科普里透出一个自然与人类社会共同的生态规律:优秀的品种来自不离不弃的培养,劣质的根苗需要不休不止的去除。
《水稻天生难杂交》这样介绍,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带给全世界人民最宝贵的一份礼物。杂交水稻的高产特性是基于杂交优势原理。杂交优势在植物中普遍存在,杂交品种会继承双亲品种的优秀特征,反映在粮食作物上就是籽粒多且大,产量高等等。不过,水稻是自花授粉,授粉时间短,在自然条件下杂交的难度很大。袁隆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在1964~1965年间,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后,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即杂交水稻的母本。经人工授粉,其中四株成功繁育了1~2代。经过不懈的努力,到1973年,袁隆平实现了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这项创举被誉为农业技术领域“第二次绿色革命”。
《“乔装”水稻的稗草》告诉我们,稗草是水稻田十五种主要杂草中最难对付的一种。宋代朱熹《劝农书》中写道:禾苗既长,稗草亦生。稗草种子成熟后很容易脱落。一块田里第一年只要有五粒稗草种子落地。第二年地里的稗草种子就能有三百粒,第三年就有可能造成这块地水稻绝收。稗草是碳4植物,光合作用能力比水稻强,而且长得和水稻极其相似。近几十年文献记录显示,稗草变得越来越像水稻。这是因为人们在除草中长得越像水稻的稗草越容易存活下来,促成了稗草的选择与进一步伪装。
水稻与稗草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或许我们会想,天地那么广,任你生我长。然而在同一块田里,却是有你无我
的。就如一个缺失健康环境的社会与单位,往往小人更容易得势。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自然条件下水稻是竞争不过稗草的。因此,要保证优秀品种水稻的生长,需要农民不断地锄去杂草,重点是特别顽劣的稗草。其他杂草在水稻成株后,或不再具有竞争的优势。
杂交水稻不可以留种,优秀的品种,有赖于不断地培育。即便其他植物,优秀的品种可以留种,不持续地进行培育,也会退化的。选育优秀品种不容易,保持优秀品种的优秀品质不容易,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品种更不容易。人类几千年来,正是在这一代代不离不弃的培育中,创造出如今这许多优良品种;在不休不止的锄去杂草的劳动中,为优秀品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长田地。人类在改造大自然同时,也在改造自己。不过,我觉得人类改造自己做得不如改造自然的好。自己革自己的命,总是很难的。俗话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把小孩子培养好难,培养好要保持优秀的品质同样难。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人类远没完善,大家一齐努力。
种粮不止,除草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