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知录》读到秦兴亡,两个月来徘徊不前,想说点什么,可说的前人几乎说尽了,大义小情,条条缕缕,亦全亦透。
昨日侄孙女中考发挥得颇好,如愿小过亭高分数线,九点睡得早,二点半醒来心情好。意气膨胀,在家群里随手写道:人生过半夜过半,一世糊涂此会悟,坐拥床头读经史,我与神佛聊几句。这一聊,真的睡不着了,干脆接着翻看《易知录》。
历史一向任人评说。大家说得,我里巷也说得。人道秦兴也勃,亡也忽。首先这个说法我就有异议。七国争雄,秦虽后起,从诸侯国算起,也是五百年基业。人谓经历了六世明君,我以为还得加上秦始皇,共七世明君,才得以一统天下,兴何勃之有?
秦王朝历史虽短,意义非凡,开创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业,郡县政体一直留存至今。秦始皇褒贬不一,依然是千古一帝。横扫天下,平定六国,实现了华夏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我以为,秦始皇大事不糊涂,北方戍边,长城在历史上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南方拓土,也是帝国稳定的根本。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请分封子弟,始皇下其议,最终予以否定。
秦王朝建立,不同于一般商周及后来汉唐的改朝换代,从分封走向封建,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商周下的贵族,诸侯士大夫,分封一方,乃国中之国。郡县制下,即有富贵,也不可能往日一样称王称霸。这些人在新政权下,不会甘心的。据此,我以为秦初严政是可以理解的。造成秦亡也忽焉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挟平定六国之余威,凡事太热切,急功近利,欲毕所有大政方略于一朝,导致赋税徭役过重,民不聊生,这才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部乘机泛滥。从大处看,秦帝国的建立,有一个很大缺陷,是伴随新制度的建立,缺少自己的意识形态。对旧思想只有严防死堵,缺少周礼一样适合秦政治制度的新思想。对旧思想应对,不能从容,也就造成在思想文化上不宽容与无所适从。
一个王朝的兴衰,从大处看必然,从小处看偶然。秦亡也忽焉,除根子的问题民不堪重负外,直接原因以我拙见,一是秦始皇死非其所,二是秦二世传非其人。由于秦始皇笃信长生,讳个死字,对传人缺少慎重,不够明确。东巡途中驾崩,给了赵高胡亥可乘之机。若是在宫中从容离世,传人或有变数,赵高也难能挟制李斯,一手遮天。秦二世残暴,穷凶极奢,加剧了社会矛盾。若是扶苏上位,以其宽缓,必能减轻一些赋税徭役,少一些大兴土木,秦也未必骤亡。
人生回首有宿命,历史回首是定数。但人与历史毕竟都是要向前走的。向前走,便有无限可能,便有更好的新的未来。
一世基业二世亡,国祚有短也有长,兴衰千古寻常事,天下依然郡县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