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安丰看大戏

(2021-02-15 01:38:11)
标签:

杂谈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送女婿,小外孙也要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孩子,都熟悉《看大戏》这则民谣。那时候能有剧团下乡演出,是当地文化生活中一件盛事。相对于走村串户的杂耍、小演唱等,这样的演出,就算是大戏了。一般在学校操场或生产队晒场上,搭个舞台,附近十里八乡的会有很多村民涌来看演出,台口常常拥挤不堪,有的小孩子干脆坐到台角上。演出所在地村民往往还要招待外村亲戚,正如看大戏民谣说的,接姑娘,带女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电视在农村日益普及,农村的戏越发少了。接着年轻农民大都进城了,农村留下来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与儿童,平时就很少有大戏下乡了。进入新世纪以后,各地越发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以镇为重点,努力打造自己文化特色。像东台安丰这样历史文化名镇,自然首当其冲。在城镇化浪潮中,安丰这样古镇虽然在生活方式上,越来越接近发达的城市,但她的根扎在农村,尤其是过年,从吃的年货,到家里家外布置,以及除夕初一的习俗,骨子里散发的还是老味道。

       这里还是回到看大戏上来。安丰是孩子外婆家,我今年来安丰过年,大年初一的下午,在东淘大舞台还真是重新体验了一回几十年前的看大戏。虽然时代不同了,但看大戏的那股劲,那个格局,那份开心,似乎又回来了。与过去一样,大舞台是露天的,来看演出大都是周围农村的农民,有小三口来的,有老少三代来的,有大孩子们自己来的。露天舞台,老格局,先来靠前,迟来挨后,小小孩子看不着,骑在父母或姥爷与爷爷的脖颈上。总之,舞台前的广场,小一百米见方,五彩斑澜的,全都是观众。这场景,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进城后,久违了四十多年。

       新春佳节,人们的开心与幸福,都是写在脸上的。人们为看大戏而来,来了也不只为看大戏。如今许多人虽然是一个村的,平时分散在各个城市,借看大戏,相互照个面,聚一聚,有的还是发小呢。那些平时空巢的老人,儿孙回来了,在大舞台前肩膀上架着个孙子孙女,好一阵晒哩。还有留守儿童,跟着父母来到大舞台,也是向小伙伴们一次显摆。孩子们都是以父母为骄傲的。而今的农村,太需要春节这个节日了。这个节日,是家的团圆,也是亲友邻里之间的团聚。在城里打工,在家里留守,都是辛苦的,也都是有自己难处的。这团圆与团聚,是温暖的,亲切的,也是能带来很多慰藉的。我这个人民公社时代年轻社员,是这几十年农村改革与发展,包括乡村变迁的见证者,除了享受节日里开心与幸福,还多出些许感慨呢!

       这里我要介绍给大家的,这出大戏的主角,那些徐娘半老,依然风姿绰约的演员们,她们许多是才下灶台,又上舞台的家庭妇女,新时代农民。真可谓自己的人,演自己的戏,给自己家的人看。虽不那么专业,却多了一份台上台下之间的亲切、呼应,还有几分骄傲和自豪。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我在安丰看大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半缸道场
后一篇:破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